李成亮,辛玉凱,王立滕
(武城縣水利局,山東 武城253300)
近年來,武城縣高度重視水庫移民工作,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主動將移民工作融入到全縣脫貧攻堅、改善民生、鄉村振興、維護穩定等工作大局,統籌推進幸福美麗和諧移民村建設。武城縣大屯水庫位于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恩縣洼滯洪區東側,永久征地面積648.68 hm2,移民涉及郝王莊鎮、四女寺鎮兩個鎮的9個行政村,總人口3 065人,其中生產安置人口3 057人,搬遷安置人口8人。
充分發揮移民辦工作職能,扎實推進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每年對全縣開展一次水庫移民全面排查,按照應入則入的原則,將本縣和外省因水庫建設異地搬遷的移民納入全縣移民管理范圍,切實保障移民權益。每季度通過“一本通”發放移民補貼資金,截至2020年底共發放直補資金5萬余元。制定出臺《武城縣水庫移民直補人口動態管理辦法》,每季度對直補人口進行一次核查,及時調整移民人員,確保移民資金合法合規發放。同時,完善移民信訪維穩專用通道,由兩名業務骨干專門負責移民信訪政策解釋工作,充分保障移民群眾權益,開創了移民服務新局面。
武城縣水庫移民項目建設嚴格落實“四制”管理制度,實行“政府監督、項目法人負責、鄉鎮參與”的管理體制,從項目規劃到招投標,再到項目建設和工程驗收,實施全流程監管,嚴格管控影響施工項目質量的各種因素。項目建設前開展深入調研,充分征求移民群眾的意愿,并進行合理性審查,審查通過后委托設計單位進行實地勘察設計;建設過程中做到高標準、嚴要求,嚴把質量關,實施建設項目質量終身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狀,壓實主體責任,確保項目質量過硬。項目驗收后及時辦理移交手續,并做好后期跟蹤監管工作,確保項目充分發揮效益。
一是與農村黨的建設相結合。武城縣水利局選派1名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過硬的工作人員到移民村中的貧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充分利用移民政策助力脫貧攻堅,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建強兩委班子,增設黨建展板、黨務村務宣傳欄,繪制紅色黨建文化墻,為推進黨的基層建設奠定堅實基礎。二是與新型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相結合。從完善基礎設施入手,自2016年以來陸續建設完成郝王莊鎮草二村節水、灌溉項目,草屯藕塘配套工程、草屯新建藕塘等項目,為改善農業生產、推動產業興旺奠定堅實基礎。三是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相結合。爭取美麗移民村建設資金200萬元,用于建設四女寺鎮孫李社區文化廣場、沿街主干道外墻粉刷噴繪、坑塘治理、路燈安裝、草屯社區外墻保溫等民生項目,推動移民社區舊貌換新顏。目前主體項目已完成30%,建成后可改善移民群眾的生活環境,為提升移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奠定堅實基礎。
移民村公共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完成社區外墻保溫3萬m2,安裝路燈562盞,硬化生產道路5 860 m,清淤溝渠1 996 m,配發環保清潔車6輛,美化墻面2 000 m2,購置健身器材59套,完善社區文化廣場1個,建成黨群便民服務中心1處等,移民群眾不出村就能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真正實現住得放心、看著順心、玩得舒心、生活的開心。
一是通過生產開發移民項目,實現移民群眾持續增收。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經濟開發項目合作社,鼓勵移民群眾參與土地流轉、資金入股實現資產盤活。例如開發郝王莊草屯社區新建藕池項目和配套項目,利用鹽堿地發展淺水藕套養小龍蝦種養殖,實現畝均4 000元的好收益。二是通過水利部門和鎮政府幫扶對接,實現移民群眾再就業。根據移民村群體狀況,由政府牽線搭橋開展移民群眾就業幫扶活動,組織有勞動能力的移民到合作社務工或外出務工,提高移民群眾收入水平,特別是貧困移民群眾參與到村集體合作社務工每月可增收800余元。三是完善移民政策落實推動機制,實現移民群眾再創收。村兩委班子與鎮街對接、與相關部門對接制定創業優惠政策,優化村莊產業用地,鼓勵移民群眾創新創業發展鄉村產業,對符合條件的項目在移民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目前移民群眾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11 351元提高到14 341元。
在移民政策的支持下,移民村兩委班子扎實轉變工作作風,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利用文化大院積極傳播黨的政策和優秀傳統文化,鼓勵移民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評選“好婆婆”“好媳婦”“好兒女”激發群眾向上向善共建良好村風。近年來村莊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激活了移民群眾自力更生、發家致富的內生動力。
因人口核定工作涉及公安、人社、民政等多個部門,且該項工作沒有明確相關部門的配合責任,工作中涉及的人員籍貫、土地確權等事項,單靠移民管理部門進行核對存在較多困難。建議上級部門在頂層設計上給予優化,自上而下建立綜合協調機制,明確主管部門和配合單位相關職責,確保水庫移民人口核定工作科學規范、便捷高效。
國家實施水庫移民工作是為了提高移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就武城縣而言,移民群眾數量不多,涉及的村莊較少,移民村在國家幫扶資金支持下迅速發展,而周邊村及鄉鎮沒有國家政策支持,單靠自身經濟發展比較遲緩,長期以來容易造成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平衡。建議上級部門調查研究,優化國家移民政策,適當擴展移民受益區域范圍,推進移民政策落實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
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五年規劃在實施過程中需要的時間跨度較大,個別項目在落實時已不能滿足移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致使基層移民項目不能高效優質地服務于移民群眾,規劃調整程序較多,耗時較長。建議上級主管部門經常開展基層調研,對確需調整的規劃及時給予指導調整,或簡化規劃變更程序,更好的推進移民政策落地、落實、落細。
目前移民項目建成后全部移交所在村委會管理,因村兩委班子人員力量和村集體收入薄弱,項目管護不能落實到位,致使后期效益發揮受限。建議上級部門健全監管機制,出臺項目管護監督管理辦法,設立專項獎勵資金,對項目管護好、發揮效益好的村莊給予適當獎勵,激發村級管護積極性。下一步將結合移民工作“十四五”規劃的要求,立足全縣社會經濟發展實際,著眼鄉村振興戰略布局,扎實做好水利移民工作,切實增強移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