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園,張 輝,安 濤
(陵城區水利局,山東 德州253500)
陵城區隸屬德州市,總面積1 213 km2,其中耕地面積7.8萬hm2,有效灌溉面積5.6萬hm2;人均水資源213 m3,屬中度資源型缺水地區。陵城區正常年份需水量約為2.21億m3,全年黃河灌水分配量僅為9 223萬m3,僅能滿足實際灌溉需求的70%。陵城區水利基礎設施薄弱,骨干河道與末級渠系多為灌排兩用,泥沙淤積嚴重,連通不暢,配套建筑物建設標準低,老化損壞嚴重,配套測水量水設施匱乏。而且現有農業水價機制體制不健全,群眾節水意識不強,運營管護機制不完善,與實現計量收費的目標要求不相適應。
1)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建設對陵城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陵城區是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基地,農業用水是水資源消耗的重點部分,實施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建設,可改變灌區落后狀況,補齊工程短板。通過建設節水工程實現計量收費,推進黃河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2)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需要。實施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建設,通過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實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對農業用水實施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解決用水計量與農業水費問題,有利農業節水和水利設施良性運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3)灌區良性發展的要求。目前陵城區按照山東省物價局、減負辦《關于公布我省引黃灌區農業用水終端水價最高限價的通知》規定,引黃灌區每畝次水費為3~6元,折合0.05~0.19元/m3,達不到運行維護成本水平,農業供水長期虧本運行。按照運行成本價格收費,在夯實工程基礎的條件下,建設水價機制,使黃河水供得上,量得準。
1)總體目標。陵城區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緊緊圍繞灌區農業供水科學、統一調度和合理分配的目標,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
2)實現路徑。將精準計量放在首位,以建設節水工程為重點,同時納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運營管護等重要內容。
(1)找準短板。一是陵城區境內的潘莊灌區、李家岸灌區是跨縣大型灌區,改造所需投資額大。陵城區屬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財力有限,除國家投資補助外,市、縣財力無力承擔配套資金,致使大型灌區改造率不足50%,中小型灌區普遍老化失修,干支渠報損廢棄,末級渠系改造率不到40%,許多灌排泵站帶“病”運行,大量農田用水困難。二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不夠精細,農田水利建設發動難、管護難的問題仍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相當一部分新建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因缺乏有效管護而失修報廢。
(2)確定目標。以提升引黃灌區輸水能力、節水能力、管理能力為出發點,將黃河水通過骨干河道、末級渠系輸送到各鄉鎮,在鄉鎮水源進出邊界配套建設計量設施,實施“兩工程一機制”,即提升工程體系、配套計量設施,健全建立水價形成機制、運營管護機制,確保陵城區引黃灌區高效配水到田間,并實現水費精準計量。
1)工程體系建設。建立從水源到田間的全過程節水工程體系,一是對篤馬河、新隔津河、馬頰河故道、趙王河等9條骨干河道共計88.93 km進行清淤治理,對北辰閘、東辛莊閘、基山閘、小官寨等8座涵閘進行改建維修,重建魏家寨橋、李廷輝橋、程家橋等14座生產橋,新建天明河、新隔津河襯砌4.08 km,建設堤頂路3.16 km,保障引調水暢通;二是對各鄉鎮、村調水不暢的94條渠系共計151.06 km進行治理,建設揚水站8座,改(新)建維修水閘27座,打通了竹節溝保障末級渠系的水能引到田間地頭;三是新打機井273眼,完善田間工程。
2)建設計量設施和信息化。以精準計量為目標,在各級渠系分水口、用水戶取水點全面配套計量設施,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網格化量水體系,實現灌溉用水精準計量。一是骨干河道引水計量工程。在骨干河道新建39處引水計量工程,針對引黃灌區泥沙含量高、渠道易于淤積的特點,在進出鄉鎮的水閘、泄水閘等水工建筑物配套建設纜索或橋式流速儀測流橋,在分水閘前后溝渠上建設“標準斷面+雷達測流”裝置。二是機井灌溉計量工程。田間273眼機井配套安裝灌溉計量設施,在機井首部利用“水電雙控一體機”進行計量、控制。三是移動計量設備。對直接使用水泵抽取河道引水灌溉的農戶,安裝移動計量設備。
3)健全水價形成機制。灌區實施節水工程建設后,配套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機制建設,從原來粗放的按畝均攤收費模式提升為計量收費的終端水價收費模式。一是按照灌區工程的渠系分級測算水價,積極探索推行分級分類測算運行成本和水價,分為骨干工程水價、末級渠系水價(含鄉鎮管理的溝渠、農田灌溉工程水價)、終端水價、引黃補源區水價。二是明確各用水戶的灌溉定額,合理確定農業灌溉水權,建立水權交易制度,開展水權水市場交易,制定用水補償機制、節水有獎激勵機制、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促進農業節約集約利用。出臺農業灌溉水權分配和水權交易、水市場政策文件。
4)創新運營管護模式。骨干渠系及配套計量設施由陵城區水利局工管股承擔運營管護工作,主要負責區內的水量調度、工程運行、維修維護、計量工作等。在各鄉鎮域內的溝渠及配套建筑由各鄉鎮以“水管站+村水管員”模式管理,負責建后運行、管理、水量調度、灌溉服務、計量收費等工作。對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按照”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明確管護主體。工程建成后,形成資產清單,與鄉鎮、村委會辦理移交手續,簽訂管護責任書,明確管護主體的責任。水利局、農業農村局做好監管,定期組織巡查檢查,確保工程運行和管護效果。
1)把握機遇。結合陵城區實際,多次進村入戶開展調研,積極做好宣傳、營造氛圍。各級水利部門上下合力、綜合施策,努力做好“補短板、破瓶頸、增后勁、上水平、惠民生”,確保項目落地見效。
2)高質量規劃。規劃前期,通過實地摸底,認真聽取群眾呼聲訴求,積極與上級部門及有關專家溝通政策、技術、建設思路等,提出契合實際、具有前瞻性的高質量規劃。
3)加快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完善農業用水計量設施,明晰工程產權;實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建立農業水權制度;強化供水管理和用水需求管理,提高供用水效率和效益;科學測算農業供水成本,建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與節水獎勵機制,改變傳統灌溉思想,健全節水灌溉基礎設施,促進水利工程良性運行,做好農業水價改革,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