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桑雨


經歷了一年的特殊時期,全球藝術家對生活、工作與空間的關系有了全新理解,其創作、展示錄像作品的方法也發生了相應變化。
超越屏幕、突破畫面、走入場景,這是美國藝術家Alex Da Corte對影像與空間關系的愿景,在上海 Prada榮宅舉辦的展覽“橡膠鉛筆惡魔”正展現了這種理想。該展覽轉譯了Da Corte在2018年創作的同名錄像作品,將其中的51幕影像在19個不同色彩的大型背投影立方體中循環播放,賦予藝術作品全新的空間形式,通過開創性的空間分幕構想,帶領觀眾浸入一場融合影像、音樂和建筑的夢幻旅程。從“粉紅豹”“西爾維斯特貓”到“羅杰斯先生“,Da Corte親自參演的影像創作汲取了大量的流行圖像和文化素材。這些知名角色沉浸在一個飽和的,被放大的,由日常物品、家庭生活和日常符號構成的宇宙中。你我誰又不是呢?

將隔離期間的觀察以多媒體裝置的形式呈現,是藝術家曹斐的新作《不安之島》對這段不尋常時光的回應。作品于曹斐的新加坡隔離公寓中完成,在創作媒介與手段上呼應其早期作品中的DIY低科技質感。《不安之島》作為愛彼當代藝術的委任創作項目,于西岸藝博會展出:兩個房間組成裝置本體,營造出類似于居家空間的布局,吸引觀眾走入其中。照片、隨筆和涂鴉梳理出經驗與思考,錄像重現了公寓陽臺外的景色,日常物品被當作人類學標本展示……作品探索了隔離環境對個人乃至全人類在物質和心理層面的影響,其所呈現的當下也是室內與室外、私人與公共的概念被重新想象的時刻。

近年來,藝術家與收藏市場對“繪畫性”的追求有所復興。創作者承襲傳統媒材與技法,用細膩的筆觸勾勒畫卷,帶來觀看古典繪畫一般的震撼力。
在貝浩登為法國藝術家洛朗·格拉索(LaurentGrasso)舉辦的個展中,觀眾能見到來自過去的啟發。藝術家自2009年開始持續創作“研究過去” 系列,他將具有未來感的圖像插入古老的繪畫,以此打破繪畫歷史的分節,改變它們的歷史屬性以及與時間的關系。此次展出的新作深受清朝宮廷畫家郎世寧的影響,在時間交錯的狀態中增添了地域混亂的維度。

德玉堂帶來藝術家沈忱的同名個展,涵蓋藝術家在過去20年間的創作,展現他從紙上水墨到布面丙烯的轉變。沈忱從小深受中國傳統水墨繪畫的影響,移居美國后,對于抽象與表象、形式與內容相互交織的觀察一直存于他的腦中。藝術家過去八年的作品構成展覽核心,畫中可見類似于紡織品編織的精細水平和垂直交叉線。最典型的現代主義圖像——網格,已成為他創作中不可或缺的結構基礎。

同期,池社呈現了巴西藝術家盧卡斯·阿魯達(LucasArruda)的中國首次個展,匯集九幅繪畫以及一件影像作品。阿魯達以細膩的筆觸描繪景觀中的光影變化,他筆下的海平面與叢林看似平靜,卻積蓄著一種快要沖破畫面的能量。通過聚焦藝術史中富有浪漫色彩的風景主題,阿魯達審視復雜的當代精神狀態。

材料與制造技術的更新為雕塑創作打開了豐富的可能性。
創作時,美國藝術家喬希·斯博林(Josh Sperling)首先精心制作復雜的異形膠合板,隨后將畫布伸展其上,繼而開始一系列色彩創作,模糊了繪畫與雕塑、圖像與物體之間的界限。在本次貝浩登個展“樂境”中,藝術家呈現了自己仔細推敲打磨后的諸多創新,他沿用了反復出現的形狀——波浪線、復合體、雙重氣泡,同時加入了新的風格處理與顏色變化。
借助不斷變化的技術與空間,藝術家以創新手法演繹錄像、繪畫與雕塑,回應迭代中的時代議題。

中國藝術家劉韡在個展“散場/OVER”中呈現的雕塑皆擁有巨大體量。他將上海龍美術館2800平方米的展廳改造成一座懸在時空遠方的劇院,于其中呈現多件綜合材料裝置,包括《暗物質》《1098.1噸沙漠》《散場/OVER》等,組成一個嚴肅又戲虐的表演性現場。回顧2020年這一人類歷史的特殊時期,劉韡在展覽中梳理了自己對世界的思考,涵蓋身體、物質、意識形態、世界秩序等議題。在漫長的觀察和練習后,他對眼下環境發出了點評和宣言:當舊規則逐漸失效時,世界迎來“散場”。終點本身,就是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