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平
(山東省調水工程運行維護中心,山東 濟南 250013)
引黃濟青工程沉沙池兩側堆放著多年清淤的泥沙,形成了大面積的棄沙高地,影響周邊環境。作為引黃濟青工程“濾清器”的沉沙池工程,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積極實施渠首沉沙池生態工程規劃和實施方案,大力擴展引黃濟青渠首沉沙池的生態功能,建立合理有序的渠首沉沙池生態建設機制,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引黃濟青工程是從根本上解決膠東半島地區水資源短缺而投資興建的大型跨流域、遠距離調水工程。從濱州市博興縣打魚張引黃閘引取黃河水,經渠首沉沙池沉淀泥沙后輸送到青島、煙臺、威海、濰坊等地,實現了長江水、黃河水、當地水的聯合調度、優化配置。引黃濟青工程規劃沉沙區面積36 km2,共劃分為9個沉沙條渠,每個條渠面積在4.42~3.54 km2間,長度8.92~5.51 km間,分期分條按順序使用。工程自1989年通水以來,一直使用2號沉沙條渠,條渠長6.09 km,寬0.57 km,沉沙面積3.48 km2,原設計自流沉沙與揚水沉沙相結合方案,總沉沙容積為1 740萬m3,其中自流沉沙278萬m3。因渠首泵站沒有興建,揚水沉沙未實施,第2條渠于1992年底已基本喪失自流沉沙能力,從1993年起便采用以挖待沉的運行方式,將挖出的泥沙在劉王橋以上圍堤內側處貼坡堆放,為不影響沉沙效果,1996年后又在沉沙條渠外租用土地56.84 hm2堆淤。隨著引水量的增加,引水期的延長,采用以挖代沉的沉沙方式,導致沉沙池棄淤場面積逐漸擴大,占上中游沉沙面積的1/2以上。棄土場不斷淤高,形成了大面積的沉沙高地。引黃泥沙以細沙為主,遇風極易起沙,尤其是在冬春多風季節,降雨量少,土壤干旱,風力侵蝕尤為嚴重,不僅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也影響工程正常的調度運行。
引黃濟青渠首水系生態示范工程是為改善引黃濟青渠首生態環境和工程管理現狀,保障現有渠首沉沙池長期、穩定運行,充分發揮工程效益而重點推進的系統工程。目前,已先后分階段實施渠首沉沙池進口生態造林工程、渠首沉沙池水系生態保護和兩岸生態林建設工程、渠首沉沙池南圍堤生態綠化工程三項工程內容;按照“同業對標,爭先進位”的要求,結合工程實際,制定了水系生態工程建設的中、長期規劃,逐步構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水系,實現工程、生態、景觀等多重功能,促進渠首區域人水和諧、生態環境與工程運行管理健康可持續發展。
該工程是博興縣沿海防護林工程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引黃濟青渠首引水工程高低輸沙渠兩側及沉沙池四周,項目本著生態為主、兼顧經濟、因地制宜、適地種樹、集中連片的原則設計實施。根據省發改委批復的《博興縣沿海防護林工程造林作業設計》,項目設計面積333 hm2,其中,渠首防護林工程于2011年秋冬開始土地規劃整理、物資儲備和苗木采購等各項工作,2012年春季開展種植作業,以楊樹為主栽樹種,垂柳、法桐、海棠、木槿等風景樹、美化苗木為輔助樹種,共完成造林任務3.28萬棵。工程建成后生態效益顯著,隨著森林植被的增加,提升了該區域土壤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的能力,同時起到了防風固沙,降低風沙侵害的作用。
針對渠首沉沙池工程現狀,通過專項工程普查,制定《引黃濟青工程渠首沉沙池水系生態項目作業設計》,確定了立足于整個沉沙池,分為上、中、下三段(以張寨橋以上沉沙池入口為上段,張寨橋至劉王橋為中段,劉王橋至出口閘為下段),上中下統籌、左右岸結合,以自然方式達到生態目標的工程建設原則。
工程自2012年秋季實施,至2013年秋季結束,共完成以劉王橋下游為主的沉沙池兩岸生態林建設4 km,綠洲圍堰土方堆積工程1萬余立方米;對張寨橋至劉王橋之間的輸水槽兩側蒲葦等水生植物進行了保護性恢復;對劉王生產橋以下沉沙池內形成的天然沙丘,在保留原生態造型基礎上經人工整修順水流方向形成縱堤,堤上間隔栽植柳樹、碧桃;同時,為保證水系生態示范基地的長遠發展,完成苗木儲備3.2 hm2。通過生態建設,使該段工程及周邊區域水清樹茂,逐漸成為部分候鳥的棲息地,據統計現棲息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灰鶴等鳥類20余種,被濱州市林業局、博興縣林業局納入候鳥棲息地保護范圍,被博興縣政府批準為博興縣鳥類保護區,對保護當地生態平衡起到較大的作用,項目實施對整個沉沙池的生態保護已凸顯出了良好的效果。
在規劃設計中,優先重點實施南圍堤生態綠化工程,充分結合現有工程實際,按照“適地適樹”、“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等原則,構建喬灌草立體生態系統,并注意形成常綠樹種與落葉喬木相結合、分區分塊交匯的植物生態綠化體系。
1)南圍堤堤壩道路兩側種植黃金槐,樹形挺拔優美,葉色金黃,暗示了“黃金之渠”的美譽。
2)南圍堤內坡面,在近水地帶有混凝土護坡,選擇花灌木金葉女貞、小龍柏,同時在色彩上也暗喻了“黃金之渠”。
3)南圍堤外坡面以小喬木和花灌木為主,將外坡面每200 m為一單元,三層梯式護坡上分別種植黑松、櫻花、紅葉李、碧桃、木槿、榆葉梅,色彩豐富,層次分明。
4)南圍堤外坡沿著工農河種植一排垂柳,工農河與護坡之間的平整地塊由北向南分別種植白蠟、臭椿、櫻花。
沉沙池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不僅改善了工程區域內的水環境,對工程及周邊的自然生態凸顯出了良好的效果,保證了調水工程的正常運行以及膠東半島地區的用水安全,而且效益顯著。
1)針對引黃濟青沉沙池沉沙區域沙化編制引黃濟青渠首工程水系生態項目實施方案,充分利用沉沙池的水、草、土資源,充分考慮沉沙池的地形地貌,將沉沙池分成人文景觀區、自然景觀區、調度運行核心區等不同的生態區,打造自然的生態。在植物配植上,充分考慮土壤特點、植物四季更替及與公園植物色彩搭配,以使在不同的季節形成不同的景致,并與打漁張森林公園在整體上相互協調,形成穩定、自然的生態景觀。在此基礎上,合理劃分重度治理區、中度監測區、輕度預防區,使生態建設與景區建設互不影響,相互協調。
2)進一步加強水利濕地生態保護工作,將渠首沉沙池劃為重點巡查地段,重點打擊盜挖、盜獵、盜魚、盜割水生植物等違法行為,保持良好的水利生態環境。同時,根據蘆葦、蒲草等水生植被分布稍加改造,在露出水面的沙丘、高嶺上因地制宜的栽植部分柳樹等宜生樹種,以自然方式達到生態目標,逐步實現由功能水向生態水最終達到文化水的生態建設目標。
3)利用清淤地綠化和經濟林木覆蓋,使沉沙條渠周圍綠樹成蔭,即改變了過去該地區遇風便塵土飛揚的惡劣景象,也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防止沙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時,學習濱州獅子劉、西紙坊等黃河古村的建設模式,探索將引黃濟青水文化同當地村鎮建設結合,合理規劃引黃濟青生態工程建設,真正實現引黃濟青工程“功能水、生態水、文化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