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艷,于海景
(冠縣水利局,山東 冠縣 252500)
冠縣以農業為主是山東省的產糧大縣,主要種植作物為小麥、玉米,全縣耕地面積7.79萬hm2,有效灌溉面積6.9萬hm2,其中,純渠灌面積1.33萬hm2,純井灌面積0.9萬hm2,井渠結合灌溉面積4.67萬hm2,節水灌溉面積4.51萬hm2。冠縣自2017—2019年進行了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完成改革面積3.31萬hm2,出臺了《冠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水權分配辦法》等相關文件政策,取得了較好的改革效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全縣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近年來,盡管中央、省財政投入力度加大,但由于大部分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興建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工程配套標準低,并且年久老化,測量手段落后,農田水利現代化整體水平較差,全縣仍有3.59萬hm2未實施水價改革。
水利計量設施完善程度較為落后,灌區測水量水設施總量少,因此在灌區收取水費時無法實現按方計量、按方計費,只能按照畝均用水估算,導致可信度不高,水費收取率較低。
冠縣現行農業水費按畝次收繳,收費標準為240元/hm2·次,價格遠低于供水成本,水價形成機制不健全,缺少工程維護資金,供水工程的長效化、維修養護、更新與改造能力不足,導致工程長期帶病運行,嚴重影響灌區效益的發揮和運行。僅依靠國家財政撥款的維修養護資金,明顯不足,目前引黃灌區中這種情況尤為突出。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的力度,先后實施了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等多項補貼政策,許多群眾對依然收取農業水費不理解。加上農業供水服務缺乏保障,農業灌溉工程系統配套不全,農業灌溉用水計量設施落后,對田間灌溉用水量無法準確計算,也就削弱了農民交納水費的積極性。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農業灌溉不再是簡單的供水、用水、管水,還要涉及價格、產權、資源等政策領域,對工程、技術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和農村的輿情與穩定,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實施難免會引發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對新政策解讀的差異。
成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領導小組,加強政策宣傳力度,并制定了相關配套政策文件,穩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出臺文件落實引黃灌區改革任務和目標,為2020年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緊扣促進農業節水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本目標,結合山東省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建設的有利契機,推進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工程建設和管護機制、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終端用水管理機制的形成,于2020年前完成全部改革任務,實現改革目標。
對引黃灌區,通過農業節水工程建設,改善了區內的灌排工程體系。包括配套建設提水泵站、維修更新機井、發展節水灌溉、疏浚灌排溝、襯砌骨干渠系、配套渠系建筑物、配套農配電線路以及計量和信息自動化工程。
其中改造機井1 749眼,更新機井1 211眼;配套、維修、改造、新建泵站100座;新建節水管道585.81 km,安裝給水栓8 631個;溝渠疏浚長度674.48 km,襯砌渠道11.29 km;維修、重建橋梁275座,涵管40座,節制閘8座,分水閘56座;新建變壓器184臺,新架設高壓電纜90.6 km,低壓線244.19 km等。
冠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采用了群眾易于接受的測水量水方式和方法,按照經濟適用、合理布局的原則,確定供水計量控制層級,滿足用水管理和計量收費的需要,在骨干渠道重要引水口、分水口、供用水的分界斷面處建設完善計量設施。其中泵站安裝插入式超聲波流量計228臺,機井安裝水電設施2 960套,以電折水水電系數測量儀108臺;灌區內建設全自動軌道測流車測流站12處,時差法超聲波流量計測站77處,H-ADPC流量計測站21處。全區實現按方計量、按方收費。
完善管理制度,規范組建農村基層用水組織,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管理,實行市場化、資本化運營;探索新模式,鼓勵專業化、物業化服務,如公司化管理模式、灌溉合作社管理模式等。使農村基層用水組織發揮自身優勢,增強自身發展能力,提高農業用水管理水平,在灌溉工程養護、用水管理、水費計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提高農田工程灌溉水平,更好地發揮工程效益。
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實施后,全縣已完成6.9萬hm2農業節水工程建設,并建立起合理反映供水成本的農業水價機制,建立起有利于節水和農田水利工程良性運行的長效機制。同時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實施,促進了農業高質多效高產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有力推進了新農村建設進程。
1)項目區水權合理分配。組建規范的農村基層用水組織,確定合理的農業用水價格,加上農業水費計收基本到位,使農業用水價格總體達到水利工程運行維護成本水平,水利灌溉工程得以長效運轉。
2)項目區骨干工程計量設施完善。一般田間工程水量能夠通過以電折水、以時折水、水電雙計、典型計量等方式進行計量。在全縣范圍內基本實現灌區農業用水“計量收費”,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目的。
3)普遍實行農業用水定額管理。以定額內用水量作為基準,確定階梯和加價幅度,按照“多用水多付費”的原則,普遍推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并且廣泛推廣先進適用的節水灌溉技術,促進農業節水,使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
4)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節水獎勵機制。精準補貼按照糧食種植面積、實施運行維護成本水價面積、農業水價提價幅度等進行計算,根據年末或灌溉周期結束后調查上報情況進行統計,2020年累計實施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覆蓋面積6.9萬hm2。
5)增產、節水效益顯著。冠縣2020年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后,灌溉周期縮短、澆水及時、肥料利用率提高,促使作物增產;農業灌溉用水量、時間減少,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勞動強度、用工量普遍降低,節約了大量的勞動力。與水價改革前相比,畝均增產0.2%、省工0.2個、節水10%,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