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

是時候走出家門,去拍攝更多題材了!即使你不住在風景秀美的鄉(xiāng)村,我們居住的城市里也有大量值得去拍攝的對象。這些創(chuàng)意和題材正好能夠發(fā)揮手機機動靈活的特性,并讓你享受并發(fā)現(xiàn)生活中更多的美好瞬間。
點滴生活當中,你可以拍攝的建筑之美可以有很多,比如說從一扇窗開始。如同眼睛一樣,建筑的窗戶其實往往是最能體現(xiàn)其特質的元素。
圖02 是上海博物館的一扇普通的窗戶。復古的設計,窗外種植的竹林透過磨砂玻璃投射過來的朦朧影子,使這幅畫面成為當時旅行的難忘一瞬。這樣簡約而富有美感的畫面,其實就隱藏在我們生活的都市之中,拍攝它,考驗的不是你的器材有多專業(yè),而是你是否時常帶有一顆愿意發(fā)現(xiàn)美的心。
圖03 是在蘇州的園林博物館拍攝的窗戶。這座博物館是由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它的布局如同古典園林一般,一步一景,每一扇窗都成為了建筑師的畫板,望出去都有別樣的景致。在這樣的窗戶面前,你要做的不過就是掏出手機對準窗外而已。
還是那句話,眼睛是心靈之窗。而窗戶,則是建筑的眼睛。
在鱗次櫛比的城市中穿行,你還可以尋找到漂亮的線條。線條不一定都蘊藏在著名的地標性建筑中,有時一個小區(qū)的天井,就可能包含簡潔有力的線條(圖04)。在拍攝這樣的以線條為主導的畫面時,你可以直接把手機設置為黑白模式來拍攝,因為既然要突出線條,那么除了線條之外的色彩就是多余的。
此外,還有一種更容易找到值得拍攝畫面的方法,就是去尋找老建筑、老房子。比如圖05拍攝的是上海的老電影院。對這類照片,你可以選擇在修片時使用各種復古的效果,如Snapseed中的斑駁、黑白膠片等風格。不過紋理疊加也不要濫用,對磚墻結構的建筑可以適當疊加一些紋理,對那些本身是比較光滑的玻璃表面的建筑就不適合疊加紋理,那只會讓照片顯得很臟。

建筑不僅限于從外面拍,有時建筑內部也有值得拍攝的東西和獨特的視角。就像上海大丸百貨內那12臺三菱電梯。我想多數(shù)進入這座金碧輝煌的百貨商場的游人,都會被這每側6部,共12部螺旋式自動扶梯所震撼。然后掏出手機,像我一樣拍下圖06這樣的照片。
但仔細看后,這張照片太普通了:雖然用了向上的仰拍視角,也用了手機廣角附加鏡,但是由于螺旋電梯看起來線條感并不強,所以反而還不如普通直線型電梯好看——之所以在這里直梯(圖07)反而更好看,是因為同樣的向上視角,直線更具“匯聚感”,也更具視覺沖擊力。
那么,讓我們轉換思路:仰拍不行就俯拍?于是我坐螺旋扶梯一路旋轉著來到了五樓(因為六樓沒開……)。然后用俯拍的方式把胳膊伸出去拍到圖08這樣的畫面。然而,我覺得這還是不夠出彩。于是我再次轉換了思路:利用玻璃制造倒影。有玻璃,自然就有倒影,就能拍鏡像。當然,你還得小心的拿穩(wěn)手機,讓攝像頭盡可能貼近玻璃,才能拍出完美的鏡像。
采用這種鏡像的拍攝方法最終拍出了圖01的效果。原本只有半弧的電梯,通過鏡像變成了完整閉合的弧形,宛如兩片貝殼閉合了起來。如此一來,這部獨一無二的電梯,就獲得了與眾不同的展現(xiàn)。比起直接拍攝的照片多了很多趣味性和想象空間。

在城市中拍攝,下面這個拍攝創(chuàng)意就是考驗你眼力的時候。
先來看最終的作品照片圖09。這張形式美感很強的作品之所以好看,主要是因為光線投射到地面,把街頭平淡的景色變成了“華夫餅”一樣的格子,而格子中相互背對的那兩個人,一個站立,一個前進,一個舉起手機,一個低頭看著手機。這個畫面仿佛舞臺精心布置的一樣。那么,是怎樣拍出來的呢?
首先,你要能在平凡的街景中,發(fā)現(xiàn)具有拍攝潛力的局部場景。就像我一開始看到的是圖10這樣的場景。這個很亂的環(huán)境之所以吸引我,正是因為正午的陽光透過商場的玻璃頂棚,在地面上投下了的這個“華夫餅”網格。但顯然,周圍的人、商店、甚至地磚的細節(jié)都是干擾這塊華夫餅的東西。
所以首先要簡化畫面。簡化方式有很多,比如虛化背景,但這個場景顯然不行。所以我做了三件事:第一,走到這塊光線“華夫餅”的正上方向下拍攝;第二,使用了手機上的 2×光學變焦,減少了畫面四周的東西(無此功能的手機,可以嘗試數(shù)碼變焦或剪裁畫面);第三,進行負向曝光補償,得到了圖11的畫面。降低曝光之后,畫面中強化了明暗對比,簡化掉了“華夫餅” 周圍干擾的地磚細節(jié)。

簡化之后,關鍵一步來了:就是耐心。因為僅僅有一個人出現(xiàn)在畫面中,是缺少對比的。于是在接下來大概 5分鐘的時間里,我盯著所有經過此地的人,準備并拍攝了所有有可能構成最佳構圖的畫面。我看過一些朋友的拍攝作品,有太多人拍完一張就走了,他們不知道,拍下他們認為最好的瞬間后,卻錯過了下一秒更好的畫面。多拍一張,也是職業(yè)攝影人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