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君
【摘要】“成語短劇”,用成語解讀中國成語故事,是體現成語故事的一種類似影視形式的題材,是一種以角色扮演為教學手段傳播中華文化的文化教學新形式。目的是讓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通過在這個角色中理解成語內涵,進而感受中國文化。成語與角色融合,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用來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尋找出有關闡釋中國文化內容的新形式。
【關鍵詞】成語;短劇;中國文化
一、研究目的、意義
近幾年來,全球化進程加快,在帶來諸多好處的同時,也應該警醒它所帶來的弊端。在這期間,文化沖突愈發明顯,當前中國更需要的是基于平等基礎上的文化交流和理解。隨著中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中國與其他各國“互通有無”的基礎,也是推動文化交流與文化互相理解的重要方面,更是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一環。
(一)“成語短劇”概念界定
“成語短劇”,用成語解讀中國成語故事,是體現成語故事的一種類似影視形式的題材,是一種以角色扮演為教學手段傳播中華文化的文化教學新形式。國內目前用短劇來解讀成語的課程與教材目前還寥寥無幾,在中華文化日益重要的現在,把成語課程與漢語進行融合顯得更加重要。即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表達成語故事,形式獨特新穎,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的同時還展示了漢語的精華。
(二)“成語短劇”的特點
1.以“成語”為基礎,內容涵蓋至中國歷史與文化內涵。“成語短劇”的最明顯的特點是以“成語”為基礎,成語是漢語的精粹。成語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同時期的文化特征,具有典型性:成語看似與中國文化關聯不大,其實極其深厚的聯系,具有系統性;成語涉及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內涵豐富,具有充分性。就此來說,成語的特性表明可以用新的形式對其資源進一步開發利用。而選擇短劇作為傳播中華文化的載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2.以演繹為手段,情景式教學可以跨越不同文化之間理解差異?!俺烧Z短劇”屬于戲劇文學形式的一種,由表演者對成語進行系統理解,再由表演者用情感、動作、語言演繹出來的中國文化,在其中讓學習者了解成語背后的深層含義,進一步加深對中國文化的體會。短劇可以通過連貫的動作、語言、神態來闡釋其情感內容,更能夠在思想上引發讀者的共情能力,并且不同文化的表演者演繹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場景式教學能夠更好地通過故事中的情景、年代、人物形象來幫助學習者體會其背后的深層內涵。
(三)“成語短劇”的背景
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目標越來越明確,在這種背景下,國家創立孔子學院,以及以及國僑辦、中國海外交流協會進行的一系列海外藝術傳播項目,開展到現在已經在全世界生根發芽,而“走出去”也成為各類學科建設的重點。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對外漢語教學起著橋梁的關鍵作用。
對外教學分為文化和語言教學兩部分,如何讓外國學習者恰如其分地理解中國文化內涵,引起了筆者的思考,成語作為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的語言結晶,為我們提供了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手段。如何巧妙地利用這種手段幫助外國人學習傳統文化,是當下需要考慮的問題。
二、成語短劇”教學實施過程
(一)“成語短劇”教學設計
1.教學任務?!俺烧Z短劇”教學的主要任務為弘揚中華文化方面做出貢獻。與其他方法相比,有著無法取代的特殊作用,需要總結用短劇闡釋漢語的教學實踐,以此才能更有力地弘揚中華文化。在此基礎上研究相關的漢語教材,教材建設是一項課程能否達到標準的保障,更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全球化的今天,把短劇課程與漢語教學有機結合更加顯得重要,這樣做可以把中國文化以“隨風潛入夜”地方式帶入未來一代學習者的思想里。
2.教學對象。“成語短劇”教學對象主要為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的外國學生和海外華裔。學生特點主要為從小接受西式教育,對于新事物有極大興趣。有較強的的自主意識,想象力、創造力極為豐富。
西方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教育改革之后,考試注重間接教學、行為學習和目標教育。因此西方學生從一開始就旨在把學生的天賦及潛在能力激發出來。強調學習的潛移默化,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每個孩子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力。與中國的教育方式有較大不同。“成語短劇”教學應該對孩子的個體特征,已經具有的知識體系、學習方式等有大致的了解。在教學期間,教學目標完成的同時還要做到以學生為主要地位的課堂教學模式。
3.教學目標?!俺烧Z短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外國學習者通過體驗成語短劇的同時了解成語并掌握其使用場景及方法,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理解中國文化獨具的魅力,用短劇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增強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在知識層面,使外國學習者明白成語典故及其蘊含的深層意義;在過程層面,提高外國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審美層面的認知,注重個體對傳統文化的思索;在情感層面,形成學生對于中國文化從動作到思想觀念認同的塑造。
結語:“成語短劇”教學融合傳統文化、漢語和短劇藝術,以特色教學方式推動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俺烧Z短劇”提出初衷是能夠更好地讓外國學習者了解中國文化,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學習方法,在開展“成語短劇”的同時,也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轉變,讓其能夠適應各個時代不同階段的發展,并進行全新的闡釋。并在這其中不斷地進行發展,在不斷地發展中讓成語短劇更趨于完善,使之契合我國關于文化“走出去”的相應政策。
參考文獻:
[1]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2]藍國興,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高教論壇,2003(05)
[3]陸儉明,漢語國際教育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J],同濟大學學報,2015(02)
[4]王樂,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定位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