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婧瓊
【摘要】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教學信息化能力對教育信息化進程有著深刻的影響。目前,我國教師教學信息化能力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是,由于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的深層次融合,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如保障機制和評價平臺不完善、缺乏專門的培訓課程、教師自我發展意識淡薄等。教育教學、學生學習場景、學習方式、學習環境、學習評價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教師的教學信息化能力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資源整合能力和教學反思能力。通過加強教師教學信息化能力的保障機制,構建網絡化、數字化的資源平臺,激發教師在教學信息化實踐中的積極性,可以有效地促進教師教學信息化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人工智能;信息化教學;探究
教師作為實施教育的主導力量,在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教師的專業知識、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對學生的人格魅力等。在教育系統中,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在腦科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等領域的滲透,教師的角色將發生變化。國內外大多數學者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它不可能取代教師教學,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能在知識、技能、交流、互動和評價等方面接近或超過了人類。未來,教師需要在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層次融合中重建角色,分析人工智能與教育整合后教師教學信息化能力的現狀和構成。在教育領域,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應采取合理的策略,提高教師的教學信息化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的深層次融合。
一、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現狀
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和教學信息化能力是影響教育信息化進程的關鍵因素。目前,促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保障與評價機制不夠完善
為了促進新時期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我們制定了全面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計劃。自2013年以來,通過實施國家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項目,使教師提高了信息技術應用意識和能力。隨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改革,對教師的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課題在促進信息技術教育創新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各學校校長、教師和培訓團隊信息化能力發展的總體目標。在教育部與各部門聯合發布的文件中,詳細闡述了各階段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的計劃和要求,強調了信息技術在教師能力。但是,在具體措施的實施上,仍然缺乏因地制宜的具體規定。為了為未來教師教學信息化提供機制保障,各級學校教師教學信息化標準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建設、更新和完善。雖然文獻中提出的防范措施體現了教師教學信息化能力培養的效果,但尚未形成專門的評價體系,教師教學信息化能力培養缺乏明確、切實可行的獎懲措施和有效的監督評價。目前,國內外文獻大多通過調查發現,教師教學信息化能力及其差異性,評價結果與教師職稱等評價因素沒有相關性,教師教學信息化能力評價機制激勵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
(二)提高能力的資源平臺相對缺乏
為了提高頂層設計水平,我國繼續在各級學校建設國家資源平臺,通過收集、選擇和展示國家教學資源中的優秀課程和教材來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高校教師教學信息化的積極性,激發了教師教學的內生智慧。國家精品課程建設、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我國優秀視頻開放課程建設等方面,對提高學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些項目的大部分資源都是由國家統籌的縣、市、縣(區)資助的。而學校仍然缺乏區域性的資源平臺,學校與企業合作開發智能平臺的機會較少,合作程度不深,他們沒有利用企業資源構建信息平臺的機會,企業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同時,人工智能等科技產品的更新速度和冗余度都遠遠高于教師信息更新的速度。知識型教師難以滿足智能平臺信息資源的需求,導致智能平臺信息資源利用率低。
(三)缺乏針對教師的培訓課程
除了在國家培訓計劃下設立的信息技術培訓外,中國還開展了三輪國家信息技術培訓,是教師對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應用、深化和創新的過程,其目的是構建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機制。信息素質教育是以學校為基礎,以課堂為導向,以應用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的教育培訓,如校本教研、區域教研、教師選拔等。通過對全國范圍內的廣泛問卷調查,從我國各級各類高校教師的教育能力可以看出,發現城市教師的教育能力明顯高于農村教師。信息化制約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不平衡的態勢,教師培訓對城鄉學生的影響不同,教育年齡也不同,因此培訓缺乏層次性、全面性、系統性和整體性的規劃,容易導致培訓課程的困難,教師參與培訓的個人條件與這些問題不相適應,導致浪費培訓課程資源,無法達到預期的培訓效果。
(四)教師自我發展意識和教學能力不夠強
由于信息化水平與區域經濟條件的密切關系,經濟欠發達地區學校在建設新的教育基礎設施、信息網絡、平臺體系智能化校園和數字化資源建設還不夠先進,但信息化教育主要是在實際操作層面,缺乏硬件條件會導致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師的意識和積極性不足,教師的利用率較低,與經濟發達地區教師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老教師習慣于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缺乏對新技術的理解,學習新技術的能力不強,新一代科學革命信息技術的發展將給教育領域帶來深刻的變革,人們對信息技術的深刻理解和缺乏主動參與教學實踐的意識,很容易將信息化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應用混為一談,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較低,但仍在利用網絡資源,沒有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模式改革中,缺乏內在和外部激勵機制。
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發展,我國教師具備了進行信息技術教學的基本能力,但在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為了有效地提高教師的信息教學能力,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加強教師教學信息化能力的保障機制
教師信息化能力的提高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教學需要更全面的外部保障機制。一是加強保障體系建設,為適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家應制定宏觀規劃和實施方案,完善相關的教師法律法規。在服務過程中,加強教師信息化能力建設的保障,確保各項政策的貫徹落實,各地學校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盡快出臺措施。具體實施細則與教師的教學信息化能力相適應,使教師在具體操作中遇到問題時能夠遵循細則。其次,構建教師的完整信息庫,建立教學標準體系。《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了要求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經過幾年的發展,有關部門應充分考慮人工智能平臺和產品的發展趨勢,以適應現階段人工智能發展的需要。新形勢下,對高校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制定了相應的標準和規范,指導教師有效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中。最后,落實保障基金。目前,中央政府通過國家培訓計劃和提高教師素質計劃,支持國家培訓事業的發展。全國各地學校要加強高水平設計,做好組織指導,加強資金保障,加大投入,為教師學習和應用技術創造良好條件。
(二)數字化教師資源網絡平臺的構建
在人工智能時代,大量的知識和信息已經進入了教師和學生的視野,在復雜的數據環境下,對教學中有用的知識和信息進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構建教師資源數字化網絡平臺,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快速發現所需知識,而且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共享這些平臺和資源。為了有效緩解中西部地區教師教育資源短缺的困境,首先,利用人工智能等媒體,對教育資源進行深入的信息挖掘。目前,我國仍在實施教師數字教學資源庫建設、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建設等項目,加大投入力度,構建教學環境。此外,學校和當地公司可以共同開發更具體、更有針對性的網絡資源。有利于提高區域性、學校性和專業性發展的有效性。在資源庫建設中,為適應學校和地區的產業發展,提高地方教師的信息技術教學能力,可以提供復制的經驗。第二,通過構建數字化網絡平臺,促進我國教育資源的共享,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師提供平等的宏觀教育資源。國家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建立多所示范學校,實施行動計劃,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育能力,交流發展經驗。高等學校應以綜合進步為重點,利用信息技術便捷、快捷、高效的優勢,加強教師教學信息化能力的培養,建立信息技術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教學管理機制。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學校聯合建設,構建遠程同步智能教室,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步共享。
(三)充分執行教師信息培訓項目
教師培訓作為提高在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充分實施教師培訓信息化工程的重點是教師培訓信息化。也就是說,在國家、省、市、校各級培訓的基礎上,結合網上培訓,對所有教師進行全過程的培訓,首先,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教師培訓包括對所有教師的培訓,充分利用國家培訓、省級培訓和學校培訓,使各地區、各階段、各教育年齡組可以享受人工智能培訓,信息技術培訓應針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校和老年教師。為了幫助學生形成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習慣,在教學中掌握信息已成為未來教學的必然趨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第二,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涉及教師的基礎知識、過程、應用和創新等方面的綜合培訓。可以安排不同層次的信息技術基礎培訓課程,不同培訓內容的重點不同,不同信息技術院校的教師可以享受到最合適、最有效的培訓是通過一定層次的集中培訓,可以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水平,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學信息的探索。最后,教師信息應貫穿于教師教育和教師成長的全過程,從教學過程的角度來看,教師信息應以課前準備、課堂實施、課后評價為目標。課堂設計是信息技術的一種特殊訓練,使信息技術能夠充分融入教學實踐的全過程。從教師成長的角度來看,應以新教師、老教師與高教齡教師等建立不同群體的綜合培訓體系,以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不同需求。
(四)在信息化教學實踐中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在充分保證教師自身掌握教學信息的外部環境下,理解和實踐是提高教師教學信息能力的內在動力,一方面,教師必須對教學信息改變以往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充分認識到智能化時代信息教育的潛在變化,使智能產品在教學中發揮積極作用。另一方面,,面對人工智能時代學習方式、學習場景、學習環境和學習評價的變化,我們必須努力思考,勇于創新,將智能產品和技術在信息化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學支撐、保障框架、相關政策、平臺等方面,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大膽創新嘗試各種網絡教學策略,提高教學信息化能力,而教學信息化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反復的實踐和提高。除了傳統的教學實踐之外,教師還可以積極參與教學信息化的競爭,將教學實踐轉化為教學成果的推廣,促進理論知識的生成。利用實踐經驗豐富和完善理論知識,指導教師構建個性化的專業發展路徑,建立三級競爭的選拔機制。有效推進學校信息化教育改革,通過競爭促進教育改革,形成建立良好的信息化教學案例庫,加快教學改革和創新。
總結
在人工智能時代,每一個教育參與者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作為實施道德修養基本任務的領導者,必須始終處于學習狀態,科學認識教師的角色。在教育教學中,認識到提高教學信息化能力,要使技術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實現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在學校和企業的大力支持下,我們迎來了信息意識更新、信息能力更強的人工智能時代。
參考文獻:
[1]葉雷鋒.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一體化發展模式探索[J].職教論壇,2021,37(03):81-85.
[2]楊檸.談互聯網+時代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4):124-125.
[3]鄧映峰,謝賓.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研究[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3(0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