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耀華
摘要:隨著近些年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給當地水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大量的工業廢水、農業污水以及生活污水被排入河道之中,使得河 道的水質情況急劇降低,不僅使得河流區域內的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其自身的調節功能也基本喪失,這些問題影響著居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 品質,水污染治理已刻不容緩。
關鍵詞:水環境;綜合整治;污染控制;治理方法
前言:
水環境是指自然界中形成的、分布及轉化所處空間的環境,對于人們 日常生活及生產行為具有直接性或間接性影響的水體,其作為環境系統重 要性組成單元,對于人類的生存及發展極為重要。現階段,通過對各地水 環境進行調研發現,我國當前存在嚴重的水環境污染問題。水環境污染問 題不僅打破了當地的生態平衡,也限制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水污染的基本來源
眾所周知,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只有把岸上的污染源解決了,水體才有修復的可能。首先是工業廢水。各類工廠在生產產品的同時也會 排出大量含有鉛、鉻以及汞等重金屬離子的廢水。這部分工業廢水不僅會 直接導致河流水質的下降,還會對附近的土體造成嚴重的污染。其次是農 業污水。為確保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避免出現病蟲害,在農業活動中會使 用大量的化肥和農藥。這部分化肥與農藥不僅會導致土體硬化,還會通過 降水以及地表徑流等方式進入到地下水或周圍的河流中,從而對水資源造 成嚴重的污染。最后是生活污水。隨著當前人口的劇集程度不斷加劇,部 分老舊小區、城中村以及城鄉結合部等區域普遍存在雨污混流的問題。此 外,部分浴池、飯店以及洗車店等也存在廢水直排等問題。大量的生活污 水已經遠遠超出水環境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修復能力。
二、水環境綜合整治與污染控制治理
1、完善各項制度機制
源頭控制、水岸聯動。結合“五違四必”區域的環境綜合整治,同時 提升各項政策的疊加效應,以切實提升水環境治理實際效果。條塊結合、 以塊為主。嚴格落實鎮政府以及各級街道和社區的河道治理責任,對其屬 地范圍的河道施行強化管理;同時還要注重強化協調推進、政策引導以及 監督考核。部門協作、注重長效。建立健全多部門共同治理河道的工作機 制,及時查處涉河違法違章行為。公眾參與、社會監督。將公眾參與和社 會監督作為河道長效治理的關鍵措施,不僅要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到河道的 治理工作中,還要及時公開各類相關信息,以便于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
2、建立健全河長制工作機制。
按照“分級管理、屬地負責”的原則,我區建立了區委主要領導擔任 全區第一總河長,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區總河長,街鎮、村主要領導分別 擔任轄區內總河長的三級河長體系,并形成了“千名河長治千河”的工作 機制。按照河長制“巡、盯、管、督”的要求,積極推進各項工作有序開 展。創新“河長迎考制”,以“月考、季考、年考”形式,區四套班子領導 定期按照不同重點實施河長“考試”,隨機抽取區內重點河道河長開展治河 工作交流,并結合第三方巡查情況進行問答點評。建立河道專管員制度。在全面落實河湖長管河治河的基礎上,奉賢區創新設立了“河道專管員制 度”,全面加強鎮管河道巡查力度,協助河長監督巡查問題整改、掌握實時 動態,杜絕填堵侵占河道、失管失養等重大問題。依托“河長+檢察長”治 河新模式。區河長辦、區檢察院持續深化“河長+檢察長”工作機制,通過 充分運用法治力量推進奉賢水生態區域保護工作的有效推進。
3、有效截除岸上污染源。
全力推進住宅小區雨污混接改造工作,針對流經城區河道兩岸區域的 雨污混接情況開展調查及改造工作,重點針對沿河餐飲店面、小區及各類 商鋪等區域開展檢查整改工作。同時,對沿河區域內的各企事業單位也開 展雨污混接自查自改工作。經過排查,對涉及住宅小區、沿街商鋪、機關 企事業和其他類雨污混接點位進行改造。實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2018 年起,奉賢區采用建養一體化模式,以“應納盡納、成片推進、因地 制宜、出水達標”的原則,到 2020 年底已實現保留村落內農村生活污水處 理全覆蓋的總體目標。對已完工的就地處理設施,逐步強化對出水水質的 跟蹤監測,并將水質監測結果與年度考核結果及獎補資金進行掛鉤。加大 農業種植和畜禽牧場等面源污染治理。減少農業化肥、農藥殘留入河,切 實降低農藥對河道水環境的影響。推進河道周圍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治 理,清理、關停不規范畜禽養殖場。
4、加大推進河道治理。
圍繞增強骨干河網“主動脈”張力、聯通鎮村河網“次動脈”片區、 優化村溝宅河“毛細血管”布局實施河道治理工作。系統推進區域化骨干 河道水系治理,實施完成三團港、泰青港、金匯港等 60 公里骨干河道綜合 整治;圍繞美麗鄉村、農林水推進等重點工作開展,實施完成 500 公里中 小河道成片水系整治;通過拆壩建橋、實地開河等措施,實現河道“暢、 通、連、活”,有效提升水動力,實施完成 385 條段斷頭浜整治;圍繞“至 2020 年完成鎮村級河道輪疏一遍”的總體目標,完成鎮村級河道輪疏工作 任務;結合全區和美宅基創建工作,全面啟動村溝宅河全覆蓋整治,推進 4598 條河湖中按照“五清三修”標準進行治理。
三、河道綜合治理案例
1.1 河道概況
北門村 7 號河,河道長約 450 米,寬為 2-7 米。該河道總磷含量超標,總磷 1.05mg/L,屬于劣 V 類河道范圍。
1.2 主要問題
首先是河道經常被傾倒垃圾,嚴重影響了周邊的環境;其次是村民擅 自搭建雞鴨棚,導致周圍環境臟亂,同時各種廢水、家禽糞便等更是被直 接排放到附近的河道中,嚴重影響了河道的水質;由于水土流失,年久失 疏,河道淤積嚴重,使得河流無法正常發揮出自身的功能;隨后,隨著近 些年平均氣溫的逐步升高,河道內水生植物生長過快,出現了水草匯集,不僅對當地景觀造成了破壞,還導致了水質的進一步下降
1.3 治理方案
1.3.1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完善農村生活垃圾基礎設施,從農村垃圾的收集、處置入手,建立生 活垃圾的“分類、收集、處理”機制,有效實現了農村水環境污染源頭減 量,提高了群眾自覺保護水環境的意識,促進農村水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1.3.2 做好牲畜養殖的清理工作
畜禽糞便隨意排放,污水橫流,這些污染物最終都會進入到河道,從 而嚴重破壞當地的對水環境造。因此,在本次治理工作中取締了河道兩邊 圈網雞鴨棚的行為,同時引導農戶對散養的家禽進行圈養。
1.3.3 水體清理情況
對劣 V 類河道進行清淤疏浚,降低各類污染源導致的污染負荷合,有 效改善因淤泥二次污染造成的河道水質問題。該河道經過為期一個月的專 項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1.3.4 農業面污染源治理
河道兩側三米區域內嚴禁種植各類農作物,對于已種植的農作物要立 即清理。實行農藥減量增效,及時發布病蟲害情報,減少用藥并提高防治 效果,全面提升河道景觀和水質。
1.4 治理成效
經過河道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該河道成功消除劣 V 類,水質檢測數據已達到正常,河道現場做到了“七無”標準,岸清水 綠已成為常態,水環境整治成效非常顯著。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環保理念,在對水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時應實行“標本兼治、水岸共治”的方針,對河 道周邊區域的工業廢水、農業污水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進行集中整治。推 動河道沿岸污染源徹底整治,確保無遺漏,真正實現“水清岸綠”。
參考文獻:
[1]李栗瑩.城市水污染控制與水環境綜合整治策略探究[J].環境與發展,2020,32(10):47+49.
[2]潘碌亭,吳坤,楊學軍,等.我國農村污水現狀及處理方法探析[J]. 現代農業科技,2015(05):225-227.
[3]田寶輝.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與污染控制治理的對策分析[J].科技經 濟導刊,2018(15):2.
[4]呂劉其.太湖縣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與污染控制治理的對策探究[J]. 區域治理,20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