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清明 李京華
摘要:隨著世界范圍內環境形勢的不斷惡化,世界上諸多主要國家都在主動采取措施遏制溫室氣體的繼續排放。其中,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發 展中國家,正式提出了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環境處理目標,即 2060 年之前實現“碳中和”,充分體現了作為大國的擔當。為了完成這一目標,我國相關單位 應該在技術層面進行升級創新、建設統一完善的碳市場、加強政府引導職能、促進經濟社會全面轉型、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只有這樣,我國的碳中和愿景 才有機會真正得以實現。
關鍵詞:碳中和、愿景、實現路徑、政策體系
1 實現碳中和的多元化路徑
1.1 在技術層面進行升級創新
首先,從技術層面進行升級創新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具體 而言,在現代社會,國家經濟水平、軍事實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賴 于技術水平的進步,特別是在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方面,科學技術無疑也具 備核心支撐的作用,從本質上講,碳排放的逐漸增加與工業化是分不開的,我國大多數碳排放都是來自工業生產、發電以及汽車尾氣,因此,如何采 用低碳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就成為了實現碳中和發展目標的關鍵所在。其中,低碳技術指的是能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采取的一系列減碳、無碳技術手 段。
1.2 建設統一完善的碳市場
建設統一、完善的碳市場是推進碳中和得以順利實現的經濟保障。當 前,碳排放權交易在全世界迅速發展,碳排放權交易的具體含義是通過控 制產業碳排放量、促進企業尋找更清潔能源的方式以求達到經濟可持續發 展的重要手段。在部分發達國家內部,已經設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這種 系統的設計能夠幫助政府機關對企業節能減排措施進行監管,進而通過分 析提供最經濟、有效的碳中和解決方案。國外已經形成了相對比較成熟的 碳交易體系,包括歐盟碳交易市場、韓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等。我國在這 一方面的發展較晚,但起步極為迅速,從 2013 年我國在北京、上海等地區 進行試點七年之后,2021 年 2 月 1 日我國正式頒行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 辦法》,代表著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正式啟動。
1.3 加強政府引導職能
(1) 行政規劃。首先,我國政府承擔著國家管理的重要職能,而實現 碳中和必須要依靠政府制定全面、穩定的發展計劃來進行保障。因此,國 家相關職能部門必須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從宏觀角度制定出可行性較強的碳 中和實現策略。(2)行政評價。行政評價的本質是政府通過對社會行為主 體的行為進行評價的方式來對整個社會行為進行引導。具體而言,國家政 府應該制定完善的評價體系與相應的賞罰措施,進而為綠色產品的評價提 供制度保障。(3)行政扶持。政府應該制定相應政策,拿出特定資金,對 積極參與新能源技術研發的企業進行經濟扶持與政策扶持,通過這種方式,能夠顯著提升社會企業參與碳中和目標實現的積極性。
1.4 促進經濟社會全面轉型
(1) 改變傳統的發展觀念,從政府、企業、公民三個角度塑造綠色發?展觀,首先,政府應該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自身政策的制定上,充分發?揮引領效果。其次,企業也應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對自身生產進行清潔化?改造,減少資源消耗。最后,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自身與自然的休戚與共,在生活中對自身的行為進行約束,減少對資源的浪費。(2)在產業結構方?面,中國政府應該進行供給側改革,對碳排放較高的產業(煤電、火電等) 進行改革,提升其電氣化水平與資源利用效率,從多種角度確保碳中和目?標能夠順利實現。
1.5 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1)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是相關制度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2) 完?善關于低碳技術、市場扶持的法律法規,給人民群眾提供精確的活動準則。(3)針對性強化黨內法律法規等社會章程,推進低碳理念在個人層面能夠?順利落實,在整個國家塑造一種低碳生活的社會氛圍。
2 碳中和愿景的政策體系
2.1 法律法規
通過立法手段,為碳中和愿景提供法律保障。碳中和愿景下的長期深 度減排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必要通過立法手段為減排政策的長 效實施提供法律基礎、增強執行力度。當前,氣候立法正逐漸成為國際碳中和行動的重要組分,尤其是一些國家如瑞典、丹麥、新西蘭等以立法形 式承諾了碳中和目標。通過立法來保障減排政策的法律基礎和效力,可以 把碳中和的長期愿景轉換為全社會的行動共識,全面促進低碳轉型的個人 行為、企業行動、資金流動、技術研發。
2.2 地方行動方案
地方自主探索碳中和方案是實現碳中和愿景的必然途徑。一方面,碳 中和愿景指引下的發展需要各地結合各自的資源稟賦、發展階段、產業結 構等方面特點探索合適的轉型路徑。另一方面,開展碳中和行動,有利于 地方因地制宜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 平保護。因此,盡管碳中和是面向 2060 年的遠期愿景,近期我國仍然可以 而且應當考慮鼓勵達峰積極的省份率先自主探索碳中和路徑,通過制定地 方戰略、規劃等方式將未來 40 年的碳中和目標納入未來 10 年的碳達峰行 動中,從而實現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路徑的協調一致。地方需要研究提出 實現碳中和的重大政策與行動,包括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如何 實現低碳化轉型,建筑、交通、農業等部門如何實現低碳發展等。
2.3 行業和企業碳中和約束與激勵
首先,對于企業而言,碳中和路徑意味著越來越嚴格的碳排放標準,或者越來越高昂的碳排放成本。能否成功實現脫碳跨越,將成為決定企業 未來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碳中和將通過產品市場的競爭實質性 地構成行業標準。事實上,在一些行業已經出現了類似的苗頭。其次,消 費者的低碳偏好、商業伙伴的碳中和行動將改變商業格局,通過消費市場 和生產鏈將碳中和的行動傳遞至更多行業、企業。此外,碳中和愿景將對 高排放、長壽命期的投資建設項目帶來政策性風險,降低這類項目的商業 吸引力和融資能力,間接為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創造有利條件。
2.4 面向社區和個人的鼓勵政策
社區是連接個人與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平臺,社區層面的減排行動是個 人參與碳中和進程的關鍵環節。因此,可鼓勵社區以削減排放總量、控制 居民人均碳排放量為目標,自主制定零碳社區規劃,并且在規劃中注重提 高零碳生活方式的需求滿足程度,提升個人對零碳生活的接受度。具體來 說,就是鼓勵社區著重發展零碳分布式能源、實施零碳建筑改造、打造零 碳出行系統、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利用碳普惠平臺踐行低碳行為,以及加 大零碳生活宣傳推廣等。其中,在零碳出行方面,可考慮在社區中增加新 能源汽車停車位,加裝公用充電樁以及進行電網增容。通過建立服務便利 的充換電網絡,增加個人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進而選擇更加低碳的 出行方式。社區碳普惠制度可通過經濟激勵等,引導個人自愿參與并持續 采用節能減排行為,其中規范合理的激勵信號在促進個人低碳行為可持續 性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個人通過響應政策和影響企業等方式深度參與碳中 和愿景的實現進程,對約束范圍三的碳排放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考 慮利用多種政策手段,平衡個人的低碳付出與回報預期,最大化需求側減 排潛力。我國可考慮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引導個人選擇零碳生活方式。
結束語:
支撐碳中和的技術幾乎涉及所有的產業和經濟活動,從控制碳排放途 徑的角度可以分為高能效循環利用技術、零碳能源技術、負排放技術。政 府、企業、個人在邁向碳中和愿景進程中具有至關重要而又各有側重的作 用,需要科學的政策體系以形成系統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資本和人才朝 著碳中和技術創新和市場化推廣應用方向快速匯集。
參考文獻:
[1]王燦,張雅欣.碳中和愿景的實現路徑與政策體系[J].中國環境管理,2020,v.12;No.72(06):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