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廷吉
摘要: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 T3 航站樓南側存在高填方邊坡,為減小邊坡支護結構變形,保證邊坡及周邊建筑物結構安全,對回填邊坡采用上部懸臂 樁+下部雙排樁分級支擋方式進行支護,樁后采用質量比為 1:7 水泥土回填。
關鍵詞:高填方;水平土壓力;結構安全;水泥土;支護樁
1 引言
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擬建 T3 航站樓建設場地及周邊地面發育陡坎、 地形起伏大,地勢整體呈西高東低、北高南低之勢,地勢高差大,需對建 設場地進行地基回填處理,回填高度平均為 20m。航站樓南側為新建綜合 交通換乘中心,二者之間為環形站前高架系統,從而在航站樓與站前高架 道路之間形成總高約 18.6m,長度約 270m 的永久性邊坡。為保證填方邊坡 和周邊建筑結構穩定安全,對該永久性邊坡進行支護處理。
2 工程條件分析
2.1 工程地質條件
根據鉆探現場描述、原位測試及室內土工試驗結果,將勘探深度范圍?內的地基土共分為 9 層:①層填土(Q4ml)、②層黃土狀土(粉質粘土) (Q4al+pl)、③層性黃土狀土(粉質粘土)(Q4al+pl)、④層石(Q4al+pl)、 ⑥層黃土狀土(粉質粘土)(Q3al+pl)、⑦層卵石(Q3al+pl)、⑧層強風化?泥巖(N)及⑨層中風化泥巖(N)。
2.2 特殊地勢條件
本項目航站樓邊坡屬于高填方邊坡,將總邊坡拆分為二級邊坡分別進 行支擋,兩級邊坡之間設置卸載平臺,支護結構及卸載平臺占用水平寬度 平均為 16m。邊坡距離南側站前高架橋約 6m,坡底為設計工作道路,無法 采取自然放坡形式進行邊坡處理。
3 邊坡支護設計
3.1 支護方案
根據現場實際高差及與周邊建筑物的相互位置關系,擬采用扶壁式擋 土墻、錨桿擋墻、懸臂樁及樁錨體系組合進行比選,具體選型組合有:上 部扶壁式擋墻+下部錨桿擋墻、上部懸臂樁+下部樁錨支護、上部扶壁式擋 墻+下部雙排樁、上部懸臂樁+下部雙排樁。
3.1.1 扶壁式擋土墻
對于填方邊坡,扶壁式擋土墻支擋高度不大于 10m,這種支護形式在 高度方面受到限制,同時為了滿足擋土墻的抗傾覆及抗滑移要求,基礎底 板較大,若設置擋土墻,其底板及扶肋將與航站樓前以及高架橋北側樁基 承臺位置沖突;其次,由于場地為大面積填土,由于填土的自身沉降以及 填土下原狀土的沉降將導致擋土墻變形難以控制;最后,擋土墻立板的區 域無法采用大型夯壓設備施工,從而無法保證該區域回填土質量。
3.1.2 錨索
樁錨支護體系或錨索擋墻是現有較為成熟的支護方式,其控制變形能 力好,造價合理,安全性高,但由于本項目邊坡高度較高,填土錨索摩擦 力較小。同時采用錨索需精確定位航站樓樁基及高架橋樁基。其次,錨索 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存在應力松弛情況,需要定期檢查鎖定力,后期維護需 要花費較大精力。錨索在長期使用過程中也存在銹蝕情況,對永久邊坡也 存在一定風險。
3.1.3 懸臂樁
懸臂樁分為單排樁及雙排樁兩種形式,通過與扶壁式擋土墻及錨索支 護體系比較,懸臂樁避免了扶壁式擋土墻可能發生的不均勻沉降問題,同 時避免了錨索對影響航站樓和高架橋樁基的影響。
綜合比較,懸臂樁支護形式為最科學合理的支護形式,這種支護形式 占用空間最小,施工周期短,與周邊結構的相互影響最小,因此本項目采 用上部懸臂樁+下部雙排樁分級支擋方式,雙排樁之間采用連梁進行連接,每排支護樁與樁之間通過冠梁連接,樁前植筋連接混凝土擋土面板,擋土 板與土面形成的空隙采用細石混泥土填充。
鑒于南側高架橋下部結構采用雙層框架門墩,為避開高架橋下部結構 之間的橫梁,將高架橋墩截面處上級懸臂樁調整為雙排樁,增加樁長及嵌 固端長度;下級支護由雙排樁調整為扶壁式擋土墻;具體見圖 1~2。
3.2 存在的問題
邊坡上級雙排樁支護距高架橋最小距離約 2.5 m,且高架橋承臺埋深在 支護樁嵌固段以內,高填方邊坡的水平土壓力傳至高架橋樁基和承臺側面,高架橋樁基和橋墩作為承壓構造,抗剪能力較弱,難以承擔此水平力,高 架橋結構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3.3 解決方案
3.3.1 放坡方案
從下級支護按照 1:1.5 放坡,放坡至航站樓內約 33m。放坡方案優點分析:(1)南側高架橋受到的土壓力基本釋放。(2)邊坡支護形式由樁板墻改為放坡,支護造價降低。結構存在的問題:
(1)邊坡對高架橋的安全隱患全部轉移至航站樓內,航站樓由常規建 筑變為山地建筑。
(2) 山地建筑結構先天存在基礎不等高、豎向構件長短不一,扭轉效 應明顯,受力復雜等特點。其作為一種復雜結構形式,地震對山地建筑的 破壞比普通結構更加明顯,主要是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和地震作用對結構 的破壞。
(3)山地建筑結構應保證基礎嵌固條件的有效性,用作結構嵌固的邊?坡應達到罕遇地震作用下不破壞的性能要求,應采取措施保證場地及邊坡?的穩定性。一般情況下,山地建筑接地端為基巖,場地及邊坡穩定性良好。結合工程實際情況,本項目航站樓擬建場地大部分位于高厚填土區域,填?土質量很難保證。
(4)航站樓南側 30m 范圍框架柱位于邊坡上,邊坡產生的水平土壓力 作用于框架柱上,框架柱難以承擔邊坡產生的水平土壓力,易受剪破壞。在地震作用下,位于邊坡上的框架柱受力更復雜,較其它區域更易破壞。
(5)根據航站樓抗震設防等設計參數,判斷本項目山地建筑掉層結構 和吊腳結構最大高度差應控制在 8m 以內,本項目高差為 19m,已經遠大于 相關設計要求。
(6)施工成本增加,邊坡及樁基礎界面交叉重疊,且位于邊坡之上,樁基礎施工對機械設備及施工工藝要求較高。
3.3.2 降低高架橋基礎埋深,加固橋墩結構方案
將高架橋承臺降至上級支護樁樁端以下,增加高架橋橋墩長度,加固 上部橋墩結構。
方案優點分析:
(1)上級支護樁對高架橋基礎的土壓力減小。
方案存在的不足:
(1) 高架橋基礎承臺埋深增加 10m,基坑支護難度大,承臺范圍填土 增加。
(2)基礎上部橋墩位于邊坡水平力影響范圍內,橋墩采取加固措施,增加成本。
3.3.3 航站樓結構空腔方案
將上級支護以北 30m 范圍內航站樓結構做成空腔結構,空腔底標高局 部地下一層等高。
航站樓結構空腔優點分析:
(1)無高架橋橋墩時上級支護高度減小,可采用一般的擋土墻支護;有高架橋橋墩時上級支護高度減少,原雙排樁方案樁長減少,嵌固深度減少;支護及回填土成本相對減少。
(2)南側高架橋承受邊坡水平土壓力大幅度減小。航站樓結構空腔存在的問題:
(1)航站樓基礎埋深大于 3m,按照相關要求,需要增加地下人防面 積。
(2)航站樓局部范圍需要設置結構頂板。
(3)下部結構空腔影響航站樓基礎及主體結構。
3.3.4 水泥土回填方案
為增強邊坡回填土的穩定性,采用水泥土配比為 1:7(質量比) 對邊 坡支擋線以北區域分層碾壓回填。航站樓南側上級支擋邊線以北 13m 作為 素土回填底邊線,以北 49m 作為素土回填頂邊線,素土與水泥土平行搭接 回填。高架橋及邊坡支護樁施工順序:高架橋樁基及承臺施工—橋墩施工 至二級邊坡地面處—回填水泥土并壓實—支護樁施工(齡期滿足要求后) —樁前土體開挖—橋墩繼續施工。
綜合比較,放坡、空腔結構、增加高架橋基礎埋深方案對航站樓和站 前高架橋結構設計影響較大,因此不建議采用此類方案。為減少邊坡結構 變形,保證航站樓及站前高架橋結構安全,本項目優選采用支護樁后填土 采用 1:7 水泥土回填方案。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邊坡支護技術研究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尤其對于場地復雜且地勢起伏較大的高填方邊坡。選擇邊坡支護形式首先 要保證其主要的支護功能,滿足邊坡結構穩定安全,其次要因地制宜,兼 顧周邊建筑,綜合考慮施工便利、造價合理等因素。
參考文獻:
[1]王宏明,錢毅,張偉淼,周波,曹嵐峰.高填方邊坡工程的加固案例 分析[J].智能城市,2021,7(15):139-140.
[2]何奔,李雙寶,魯宏.樁板式擋土墻在高回填邊坡支護工程的應用[J]. 工程技術研究,2019,4(17):174-175.
[3]趙葉江,陳旭,陳旺.樁墻復合支擋結構在高填方邊坡中的應用及數 值模擬分析[J].土工基礎,2021,35(02):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