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旭
摘要:我國一直面臨著水土流失的巨大挑戰。大量的水土流失將導致下游河道及水庫淤積,降低原有土壤肥力,惡化水土流失區域的生態環境。一般 而言,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可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降雨、風力、地形地貌、氣候、地質及植被等,其中降雨引起的沖刷作用對 水土流失的影響尤為顯著。人為因素是指人類活動對原有地表地貌的破壞,包括項目建設、不合理耕種、亂砍濫伐等導致水土流失的發生。
關鍵詞: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
1 小流域綜合治理保持的作用
1.1 增強攔沙效果
根據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特點,其作為具有復雜性以及繁瑣性的工程 內容,雖然在具體治理過程中需要耗費較多時間,但是可以從根本上解決 環境中水土流失的問題。在具體綜合治理防護中,通過改變區域坡面,縮 短小流域坡長,有效減少水土流失的面積,提高區域環境蓄水能力,增強 水環境的保護價值。
1.2 增強環境生產能力
根據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技術特點,在當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背景下,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的落實,可以更好地提高水資源的價值,改變以 往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維持農業產業的可持續性。例如,在小河流域兩 岸可以種植一些農作物,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1.3 增強生態環境效益
通過對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的分析,當遇到水土流失的問題,科學規 劃地表凈水流量,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效率,同時避免洪水及洪峰對土壤的 侵蝕。而且,通過落實小流域綜合治理防護方案,水土環境部門可根據區 域的特點,提高土壤滲透力,避免水資源浪費,滿足環境的保護及生態環 境的可持續運行需求。
2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2.1 對農業產業造成的危害
通過對農業產業運行狀況分析,水土環境流失會對農業造成嚴重危害。例如,當農業土地資源出現水土流失,帶走土壤中大量的有機物,造成土?地養分流失,嚴重的會出現土層變薄的問題,降低農產品產量,限制土地?資源的生產能力。
2.2 對社會經濟帶來的危害
伴隨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土流失問題會對工程設備、交通工具以 及人類的生命安全等造成嚴重隱患。如,水土流失會產生大量泥沙淤泥,引發江河堵塞,限制區域經濟發展。
2.3 對生態環境的危害
在生態可持續的背景下,水土流失會增加生態環境惡化的可能,導致 區域中土壤以及肥力等嚴重退化,造成植物失去保水能力,嚴重的可能還 會引發各種自然災害。
不同地面的組成物質包括 3 種,分別是土壤、明沙以及裸露的巖石。不同土質造成的影響不同,如,在雨水較多的情況下,裸露巖石在沒有嚴 重風化的情況下滲水量相對較小,但是巖石堅韌,不會被沖走。
3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現狀
我國自 1980 年提出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以來,開展重點治理的小 流域多達 0.7 萬條(面積 20 多萬 km2),經過 40 多年的全面規劃,綜合、 連續治理,治理程度高達 70%,林草面積達到宜林宜草面積的 80%以上;基本農田建設向好,扭轉了廣種薄收的局面,實現了少種高產和糧食自給 有余,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了 40%左右;緩洪攔沙效益可達 70%。雖然取 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但我國地域遼闊,地貌復雜多樣,加之 大部分山區的自然環境脆弱,且人為因素對小流域內水土的影響嚴重,制 約了流域內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4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應堅持的原則
一是堅持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原則。在充分尊重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通過 綜合規劃、統一治理,多層次優化利用自然資源,進而促進流域內經濟建設和 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發展。二是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基于小流域內水土資源 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經濟狀況,合理定位發展方向,優化農業生產結構,重視高 產穩產基本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積極促進陡坡退耕,解決造林種草 用地問題,確保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現代 化建設。三是堅持多措并舉的原則。在制定治理措施時將工程措施、林草措施 和農業耕作措施相融合,治坡措施與治溝措施相結合,確保各項治理措施互相 協調、互相配合,從而實現小流域內水土資源保護及優化利用。
5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
5.1 組織措施
(1)以項目負責人作為水土保持工作第一責任人,將水土保持作為一 項重要工作來抓,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增強參建人員的水土保護和 環境保護意識。
(2) 采取一切合理措施,保護施工場地周圍水土環境,避免水土流失 對周邊人員和財產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3) 正式開工前,配合政府部門做好相關村民的宣傳教育工作,與當 地群眾建立良好關系,施工過程中維護和搞好自然生態環境,使得工程實 施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5.2 工程措施
(1)排水工程
主體設計在部分擋墻后側設置 C20 混凝土排水溝,矩形斷面,需 C20 混凝土約 12188m3。
(2)表土剝離
為保護土壤資源以及后期綠化的需要,施工前對主體工程區范圍內的 耕地進行表土剝離,剝離面積 17.70hm2,剝離厚度約 30cm,合計剝離表土 5.31 萬 m3。剝離的表土臨時堆放在表土堆放場內,施工完畢后回鋪至護岸 邊坡及灘地修復區域。
(3)綠化覆土及土地復墾
主體設計對護岸邊坡及后側進行灌草綠化,綠化前需對種植區域覆蓋 綠化土,以保證植被的正常生長,共需綠化覆土約 1.72 萬 m3。施工結束后 對施工臨時設施占地進行土地復墾,復墾面積 1.93hm2。
(4)臨時排水溝
施工期間,涉及土石方開挖、回填的護岸后側需設置臨時排水溝排水。臨時排水溝采用梯形土質斷面,底寬 0.3m,深 0.3m,內坡比為 1∶1,縱坡?0.3%。臨時排水溝全長 4.56km(開挖土方 830m3)。由于排水溝防護標準?較低,對于施工過程中因降雨或填筑等因素損壞的臨時排水溝及時進行修?復,保證臨時排水設施的正常運行。
(5)臨時沉砂池
施工期間,臨時排水溝集水最終排入河道,排入前需設置沉沙池緩流 沉砂。根據排水溝的設置情況及現狀地形情況,共設置沉沙池 12 座。
5.3 生態保護措施
生態保護措施采用植物或植物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對河道岸坡進行粗 糙化處理并提高岸坡抗沖性,從而減小水流對岸坡的沖刷,提升河道生態 穩定,改善水體自凈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并提高河道景觀效果。對于兩 岸坡度較小的河道,可采用植物型生態護坡,在岸坡種植在當地適宜生長 的植被,利用植被根系加固岸坡,防止水土流失。對于兩岸坡度較大的河 道,可采用工程措施固土為主、植被固土為輔的復合型護坡。本工程對堤 防(護岸)邊坡及后側進行灌草綠化,不僅能夠滿足防洪排澇的要求,同 時兼顧生態效益及美觀效果。綠化面積合計 3.46hm2。
5.4 監測措施
依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水土保持監測主?要包括典型觀測斷面、觀測站點及觀測基準的監測,輔以土壤侵蝕量調查、 水土保持效益評估等現場實地調查方法來進一步完善監測。水土保持監測?時段從工程開工至完工后一年結束。監測工作在整個建設期(含施工準備?期)內全程開展。本工程設置定位監測點 5 個,具體布置如下:
(1)護岸邊坡及邊坡綠化區設置 2 個監測點,為 1#監測點和 2#監 測點。
(2)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區設置 1 個監測點,為 3#監測點。
(3)在施工道路排水溝出口設置 1 個監測點,為4#監測點。
(4)表土堆放場設置 1 個監測點,為 5#監測點。
結束語
在當前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為了充分滿足水土綜合治理需求,更好地 提高環境的治理效果,可通過協調生態環境,提高環境的整體價值,支持 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方式。但就目前來看,在理論和評價方法上都不夠完 善,在未來仍需進一步的思考和革新。
參考文獻:
[1]吳洪兵.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及配置[J].珠江水運,2020 (17):84-85.
[2]劉漢青,廖凱.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研究[J].內蒙古水利,2020 (6):62-63.
[3]趙嬌娜.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技術 與裝備,2019(1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