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義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天津電力建設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目前風機基礎灌漿結構形式主要為兩種:凸出式(凸出基礎承臺表面)和凹槽式(灌漿部位凹進基礎承臺)。凹槽式一般出現的問題多為裂縫,而凸出式不僅容易出現裂縫、灌漿表面不平還容易出現側邊45°漲裂脫開的問題。
有的項目在基礎灌漿(凸出式)后一段時間,會發現錨板與灌漿料接觸的側邊有縫隙,裂紋較多,甚至灌漿側邊45°斜坡脫落。針對此現象,在GB/T50448-2015《水泥基灌漿材料應用技術規范》7.4.6條中也提出“設備基礎灌漿完畢后,宜在灌漿后3h-6h沿底板邊緣向外切45°斜角”來規避此類問題。但實際風電項目施工時,受諸多因素限制(如灌漿模板為定制模板,灌漿料廠家一般要求至少一天后才能拆除模板,切除工作難等),一般不會采取此操作。
首先我們分析導致灌漿側邊漲裂脫開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灌漿材料與灌漿錨板材質性能不同,收縮膨脹變形也就不同。
(2)灌漿料一般為微膨脹無收縮材料,因此灌漿料在強度上升期時會有向外膨脹的力,也會擠壓錨板側邊。
(3)灌漿料多為高強度材料,其水化熱較高,此過程中上錨板受熱膨脹會對錨板側邊灌漿料產生推力。④天氣溫差以及養護不到位都會導致應力產生。
因此灌漿側邊漲裂脫掉的原因多為應力破壞,可從消除應力破壞去解決。我們可以采取對上錨板兩側沿著底部貼一層或兩層厚海綿條,緩沖灌漿后產生的應力接觸,可有效解決45°斜坡漲裂脫開的問題,也可防止因漲裂而導致周邊更多的裂紋發生[1]。
部分風電項目施工時采用薄鐵片作為灌漿模板,此舉雖看似簡單,支拆方便,成本較低,實際施工時薄鐵片模板搭接有錯臺,尤其是在灌漿過程中,薄鐵片容易被人為碰觸和灌漿側壓力擾動變形,甚至起浮漏漿,進而影響灌漿后的觀感質量,變形較大的則直接影響灌漿底板結構受力。
為保證灌漿過程中模板穩定牢固,能夠承受側壓力,建議灌漿模板宜為槽鋼定制模板(每片可分兩半圓組裝),槽鋼中間可根據需要進行加肋布置,模板高度應比灌漿面高出2-3cm。此模板不僅可以保證剛性,還可以提高支模效率,因模板為按圖紙要求定位尺寸進行加工,可直接組合拼裝,兩人甚至一人都可以較快完成支模,其次還保證了灌漿后表面光滑無錯臺,大大提升了外觀觀感質量[2]。
為了保證灌漿過程中不易起浮漏漿,可根據錨栓大小制作卡扣。卡扣制作可使用10cm長度的槽鋼制作,根據灌漿內外模板定位長度制作兩根φ20以上的鋼筋,把鋼筋與槽鋼上端側面焊接保證焊縫飽滿即可(如下圖),鋼筋焊接時之間的距離應考慮到大于錨栓直徑、小于螺母外直徑。至此,卡扣制作完成。在槽鋼模板拼裝布置完成后,把卡扣套住一對錨栓并壓在模板上端,再使用錨栓螺母、墊片(墊片應為多余的或者自采的)壓在鋼筋上端,適當擰緊即可。根據實際需要間隔進行布置卡扣,使得模板上端受壓均勻,模板不易被人為觸碰或者灌漿側壓力而擾動,從而確保了模板定位可靠準確,模板不易起浮漏漿。

因風機基礎灌漿料多為C80以上強度,強度較高,水化熱也較大,又因風機基礎灌漿厚度較小(一般小于10cm),灌漿長度較長,灌漿很容易出現裂縫。有的裂縫也有可能與灌漿料微膨脹有關,灌漿料底部與鑿毛的混凝土接觸,中間錨栓布局較密,灌漿料伸入錨栓孔,部分灌漿料在膨脹,部分灌漿料由于被錨固無法體積變形,灌漿料內部從而產生應力。總之影響灌漿料裂縫的原因很多,在GB/T50448-2015《水泥基灌漿材料應用技術規范》中條文說明第7.4.6條也提到灌漿料工程中,設備邊緣較容易產生裂紋,雖沒有出現裂紋妨礙使用的工程實例,但裂紋影響美觀。當我們服務工程時,當發現較多裂紋,總給人一種不安全的感覺,因此我們還是要注重灌漿裂縫的控制,盡量減少裂縫的產生[3]。
針對灌漿后容易出現裂縫,在保證灌漿各工序質量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采取在灌漿完成時及時在上表面鋪設一層玻璃纖維網格布,壓入灌漿面下覆蓋住即可,在壓入時不可猛按網格布,應輕輕搗入,表面覆蓋一層漿就行。
同時灌漿后及時做好養護,在灌漿表面覆蓋一層塑料薄膜,貼緊蓋嚴,并用土料等壓實。養護時還應考慮加鋪毛氈保水養護,既可以防止陽光暴曬,也可以防風吹干,保證了水分不流失。溫度較高時可以在毛氈上灑水,冬期施工時不可灑水,應保溫保濕養護,必要時可在上方整體密封一層塑料布,可有效較少灌漿裂縫的產生。
綜上,我們在風機基礎灌漿保證各工序嚴格執行的同時,按照規范和灌漿廠家指導要求,并對上述工藝的應用,可有效保證風機基礎灌漿整體效果和減少裂縫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