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世 蘭州交通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
由于生鮮農產品易腐易耗的特點,我國每年生鮮農產品的腐耗比例達到其生產總量的20%左右,而歐美等發達國家由于冷鏈物流體系的完善,腐耗率不足5%。近年來,我國生鮮農產品的產量位居全球第一,如何加快現代化的物流體系建設,降低物流的運輸成本,成為我國眾多學者研究的焦點。
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風險因素伴隨生鮮農產品從生產到送達消費者手中的每一個環節,具體包括生產,組織,運輸,加工,供給,與需求和不可抗力等七個主要環節,七個主要環節又包括原種質量、疾病防治、農產品的生產數量和質量,自然災害,政策影響等21 項細致的風險評價指標,構建了一個完整的風險指標評價體系。
ANP 法是層次分析法的擴展,主要針對的是具有依賴性和反饋行的結構性決策問題,被廣泛的應用于系統評價中。如圖1 所示,在ANP 結構中,網絡層中各元素彼此相互影響,它能夠在復雜決策系統中通過網絡結構反映系統元素間的相互影響關系。
接下來我們對結構圖中的相互關系建立相應的判斷矩陣,并對其進行一致性檢驗。然后運用Super Decision 軟件生成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指標的相關指標權重,根據權重,我們能夠得出每個因素對于整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影響程度。如表1 所示。
通過分析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權重表排名前三的指標分別為生鮮農產品的質量,疾病防治,和運輸風險中的冷鏈技術設備。

圖1 生鮮農產品風險指標ANP結構圖

表1 生鮮農產品風險指標權重
為防止不合格的農產品及深加工產品進入市場,農產品封閉供應鏈嚴格實施市場準入制度。采取龍頭企業領先,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和供應鏈流程工作標準的標準系統,在各個環節和封閉供應鏈的成員中強力實施。
為確保生鮮農產品在供應鏈各環節的安全與質量,生鮮農產品封閉供應鏈建立多級檢測、質量追溯的封閉化運行機制。
供應鏈系統的標準化運行機制是實現供應鏈高效率、高效益的必要措施。制度的標準化,技術和設備的標準化。
通過上述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能夠發現我國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建設過程中發展迅速,但其發展過程中面臨與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文中所提到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的風險性因素大都能通過一種合理的制度去就解決,而合理制度的制定正是通過高層次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