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林,鄧繼祥
(攀鋼集團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四川攀枝花 617000)
為促進企業的精益TPM 生產管理,保證關鍵生產設備的穩定運行,提供設備保障生產經營的能力,在現代企業通行的設備管理體制下,開展設備零故障管理是推進精益TPM 模式的有效途徑。
設備零故障是在設備運行期間不發生異常停機,達到生產經營目標中既定的設備日歷作業率,保證企業關鍵工序生產的連續性。是通過設備管理、使用、保養等各方,開展精細化管理,杜絕設備運行中的異常停機事件發生,維持高效、穩定的生產秩序,直至設備故障率降低并接近于零的程度,即在設備故障狀況出現之前,采用狀態維修、點檢定修、周期檢修等維修策略,提前消除設備隱患和設備缺陷,使設備狀態在生產運行期間始終處于完好工作狀態。
設備零故障運行管理,是現代企業全員設備管理的目標,同時也是設備管理者追求的方向,在全員設備管理的基礎上采取加強設備制造管理、建立與之相應的設備保養機制、備件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完善的設備管理體系,樹立設備“零故障”管理理念,并取得階段性成效。
零故障的管理基礎:設備的人為故障是主要的;相信設備可以無故障運行,設備就可以做到零故障;設備運行的基礎管理要從“設備產生故障”向“設備不會產生故障”和“能實現零故障”轉變。
頂底復吹轉爐是從轉爐中的鋼水熔池上部,通過頂吹氧槍供應煉鋼主要用氧,同時從埋入爐底的噴嘴將氧或惰性氣體,有時伴之必要的粉劑吹入熔池,以增強熔池的攪拌和相應的冶金反應。該類型的轉爐的主要電氣設備有:轉爐傾動系統、氧槍升降系統、加料系統、除塵系統、公輔系統等,其中轉爐傾動系統和氧槍升降系統對煉鋼連續性生產有直接影響。
轉爐傾動系統和氧槍升降系統的電氣控制核心設備,是一臺小功率西門子公司的SIMOREG K 6RA24 系列全數字直流調速器。改造后的電氣控制系統,是由全數字直流調速系統的控制單元,以及國產大功率可控硅組件的功率單元,組成大功率全數字直流調速系統。這種方式的優點是設備一次性投資較小,備品備件占用資金量較小。其缺點是裝置結構較為復雜,配套電氣設備種類較多,故障點較廣,系統整體可靠性較差,體積較大,設備安裝費用較高,電氣專業維修技術要求高。
在轉爐基礎自動化控制系統改造后,與傳統機組的繼電控制系統相比,大量使用的新技術、新設備、新的控制思想,造成維修人員的維修技術水平普遍達不到新設備維修保養的要求;新設備的技術資料多為外文版,包括英文、日文、德文,工程技術人員的認知能力不能快速滿足技術吸收、轉化的要求;改造后的新設備與自動化系統存在磨合調整階段,系統運行初期,電氣故障比改造前增加,不能穩定生產運行。
(1)加強設備6S 和自主維修管理,做到正確操作;做好崗位點檢職責范圍內的調整、清掃、加油、緊固等日常設備保養工作,降低因設備功能缺失、精度劣化引發設備故障的概率。
(2)根據設備在制造時就預先決定了使用條件,建立與設備運行管理相適應的點檢定修設備管理體系,制定包括技術標準、點檢標準、給油指標準、作業標準在內的、滿足設備運行管理設備維修四大標準,嚴格執行設備操作規程和設備維修四大標準,強化設備狀態的周期性管理,提高設備的可開動率。
(3)推行設備TPM 管理,合理分擔崗位職責,加強點檢者、維護者、操作者“三位一體”的設備管理的分工和協作,加大設備運行狀態信息的過程監控力度;以預防維修為基礎、結合機會檢修,消除設備的故障隱患,恢復設備正常的功能精度,提高設備檢修命中率和兌現率,減少設備運行過程中的故障次數和縮短故障時間。
(4)改進設備設計上的缺陷。有些故障是因為設備設計或制作施工階段的先天缺陷造成的。結合技改工程及設備技術攻關項目,在消除設備隱患的同時改進設計或施工安裝階段上的缺陷。
(5)設備運行維修管理是一項技術要求高、責任心強的系統管理,加大“反事故演習”的頻次和力度,強化設備零故障理念;加強與設備操作、保養、管理相關的人員的專業技術、技能培訓,提高相關人員技術技能水平。
(6)消除設備管理壁壘,做好點檢、維護、檢修、備件統一管理工作,合理配置相關設備維修資源,實行大機臺、小區域負責制,實現集中一貫制管理,充分授權,結果評價,提高設備管理功效。
分清各方人員的轉爐電氣設備管理界面和職責,保證與生產相匹配的設備功能精度、優化配置點檢、維修、操作等人員,建立設備的“零缺陷 零故障”管理階段目標,確保設備狀態管理體系高效有序執行。
做好設備基礎管理是各項設備管理工作的基礎,始終貫穿于設備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包括報表及數據管理、記錄及臺賬管理、技術資料管理和日常運行管理在內的轉爐電氣設備零故障基礎管理。
設備點檢管理是零故障管理的基礎,強化設備點檢,是實現設備零故障運行的重要保證,建立并不斷完善以點檢定修為核心的TPM 管理體系,筑牢崗位點檢、維護點檢、專職點檢“三道防線”,認真推行標準化管理制度、落實6S 活動,促進TPM 管理;通過開展兩化融合管理,建設設備管理信息平臺,有效掌握設備的實際運行狀態及劣化趨勢,促使設備狀況始終受控。
做好轉爐關鍵設備電氣控制系統及設備的日常性檢修、定期檢修和搶修管理,采用“逢修必改”的方式,做好各類檢修的施工配合工作;采用點檢、維護、檢修、備件作業區一體化管理,實行區域設備負責制,嚴格掌控整個維修過程,確保維修質量、提高作業效率,保證在一個檢修周期內設備穩定運行。
具體內容:
(1)日常性檢修管理:建立在崗位點檢、維護點檢、專職點檢的基礎上,采用白天8 h 在對設備實施點檢任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安排啟用備用設備或利用生產間隙時間予以實施,以保證后續的16 h 的設備穩定運行,即“8 保16”的維修模式。
(2)定期檢修管理:根據檢修計劃安排,對已劣化、日常性檢修不能解決的、并帶有月修、年修等周期性的設備關鍵部件等,共同協調停機時間、工期、人員、維修資源,開展點檢定修工作。將檢修周期內點檢發現的問題、且未能及時治理的設備隱患、設備“6S”工作納入定期檢修。
(3)設備搶修管理:在停產或不停產的情況下,對設備故障、事故進行緊急處理和修復。要集中技術優勢力量、物資資源,快速響應,在設備事故發生后用最短的時間恢復生產,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產的影響。
(4)嚴格規范轉爐現場的電氣設備操作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設備缺陷周期項目處理,集中電氣專業技術人員,逐步解決現有的制約設備實現零故障的難題;根據設備運行狀態數據,預期判斷轉爐電氣設備的劣化故障發生點,提前處置,杜絕出現新的設備問題。
(5)對轉爐電氣設備的各類備件進行規范、科學的管理,要突出計劃申報的合理性和準確性,跟蹤關鍵備件使用周期,做好關鍵部位的電氣設備的周期保養制度,降低因電氣設備本質化缺陷導致設備異常停機;總結轉爐電氣備件更換周期,加強多發故障設備的備件管理。
(6)加強轉爐關鍵設備,如傾動、氧槍、風機等電氣控制系統相關的技術攻關工作。持續推進“強化設備點檢定修、減少設備故障、實現零故障”的技術攻關工作,對困擾轉爐正常運行的疑難問題、故障頻發的設備、維修工作量大的設備隱患,整合資源、集思廣益,以解決問題、保障生產運行為原則展開攻關。
(7)加大改造后轉爐的電氣維修技術的培訓工作。對轉爐改造后所涉及的電氣專業新技術、新設備、新控制思想,專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采用“請進來、走出去”“師帶徒、一幫一”等方式,快速提高維修人員的技術能力;建立新設備工況運行模擬實驗臺,對出現的設備疑難雜癥進行系統仿真,重現故障現象,結合專業理論,深度分析故障原因,制定修復方案及預防措施,形成轉爐電氣設備故障案例,編制專項單點教材,供維修人員自主學習。
在轉爐電氣設備管理中,通過開展設備零故障管理,將實現設備零故障作為設備運行管理目標,探索出適合開展零故障設備管理的方法和設備維修模式。零故障管理推動TPM,需要企業的設備管理者、設備維修者、設備操作者的全員參與,消除設備管理壁壘,系統規劃、持續推進、不斷完善設備管理的各項工作,促進生產與設備達到效能最大化,促進設備更好地為企業生產經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