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全面爆發后,根據國共兩黨關于編組新四軍的協議,原活動在閩北、閩東等地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三支隊。張云逸兼任支隊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下轄第五、第六團,全支隊共2100余人,擔任策應第一、第二支隊挺進蘇南,保衛新四軍軍部領導機關及后方單位等任務。1938年6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航運線,以策應對武漢的進攻,命令駐蕪湖的日偽軍加強攻勢。應國民黨第三戰區之邀,新四軍三支隊開赴皖南前線,接替國民黨軍一四四師在紅楊樹鎮、青弋江、峨橋一帶的防務。
10月30日,日軍分3路向紅楊樹鎮、清水潭一線發起進攻。在阻擊1小時、斃傷日軍100余人后,三營主動轉移,途中與進攻紅花鋪的另一股日軍相遇,“順便”斃傷敵人十余人。11月3日,不甘心失敗的日軍增兵400余人,分四路向三支隊防地撲來。三支隊戰士們沉著射擊,打退敵人進攻,殲敵數十人。日軍被打得焦頭爛額、疲于奔命,不得不于4日上午全部撤回原駐地。在戰斗中,三支隊將游擊戰和陣地戰有效結合在一起,共斃傷日偽軍300余人,收復一批被敵人占領的村鎮。
(摘自《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