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通常被定義為他人因共同的目的而合作的行為,通常是為了創造或生產某樣東西。有許多成功的案例都是通過合作完成的,它幾乎涵蓋了所有業界,無論是藝術還是設計都是如此。費城托馬斯·杰斐遜大學時裝與紡織品期貨中心主任馬西婭·韋斯(Marcia Weiss)說,設計是因為找到了機會。設計由此產生的構思過程是合作經常存在的地方。對設計師來說,這也是快樂和興奮發生之地。若沒有某種程度的合作,要持續創新幾乎不可能。
無論產品是什么,在所有商業領域,包括時尚和紡織行業,在產品供應鏈的各個層面有許多例子表明有效的溝通是關鍵。然而,在實踐中,盡管好處顯而易見,但任何形式的有效合作往往說說容易做起來難。西方科技研發界把積極培養和鼓勵合作創新作為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多大學也因此而自豪,他們擁有非常獨特的合作模式。
美國托馬斯·杰斐遜大學(Jefferson)因合作模式的成功而聲名崛起,它是原來的杰斐遜大學在2017年7月與費城大學(Phila U)合并的結果。合并后的兩所大學通過共享和獨特的教育方式,創建了一所打破傳統、致力于合作、跨學科和跨專業學習方式的專業大學,它提供了一個充滿活力和可擴展的教育平臺,通過打破今天的標準來設定明天的標準。
杰斐遜醫學院成立于1824年,旨在探索和重塑美國的醫學教學方式。1877年,它建立了托馬斯·杰斐遜大學醫院,成為美國第二所擁有獨立教學醫院的醫學院。1891年,學校增設了杰斐遜醫院護士培訓學院,1967年增設了應用健康科學學院,1969年正式更名為托馬斯·杰斐遜大學。杰斐遜大學的持續發展包括生物醫學學院、西德尼·基梅爾癌癥中心、護理和健康專業學院的增設,并最終與費城大學合并。
費城紡織大學成立于1884年,原名費城紡織學校(Philadelphia Textile School)。當時,當地的紡織制造商發現自己在技術和能力上落后于競爭對手,希望提高美國紡織產品的質量。1949年獲得授予學士學位的權利,它更名為費城紡織研究所(PTI)并遷移至另一地。隨著課題的發展和擴展,PTI在1961年更名為費城紡織與科學學院(PCT&S)。隨著課程的不斷發展和多樣化,在1999年被授予大學地位并更名為費城大學。時至今日,費城大學被稱為杰斐遜大學東校區,他們依賴于合作教學環境繼續蓬勃發展。紡織與醫學的結合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東校區一直以小巧、多樣化和組織嚴密的“真實的社區意識”聞名。在這里,盡管紡織行業經歷了風風雨雨,但服裝和紡織項目一直堅持不懈地向前發展。加上從設計和工程到健康和建筑的其他學科,激發了一種充滿活力的精神文化。協作環境的起源似乎更多的是源于紡織業的發展,而不是一個具體的計劃或集中的努力。
工程和紡織專業的副教授布里安·喬治(Brian George)博士建議說,“當你思考這個問題時,發覺紡織業一直都需要合作。從本質上講,織物及其性能取決于所選用的纖維之間的合作、如何加工成紗、織物結構、編織、無紡品以及所使用的表面處理或涂層之間的協作。紡織行業的存在是因為有了合作。如果不能將供應鏈上所有不同的思維方式結合在一起,創造出適合應用的紡織產品,那它就不可能存在。”
帕斯托雷博士是一名跨學科研究的教授,他的職業生涯實際上是從PCT&S的實驗室助理開始的。他不認為,這是主觀臆斷的行為。它更像是費城紡織業的遺產或DNA的一部分。多年來,各種各樣的教授會帶來工業項目,并讓學生和其他人幫助解決問題。這些項目都以紡織品為核心,但許多項目的應用已超越了傳統應用,進入了新興的技術和性能驅動領域,激發了新方向上的合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已超越了其他學科,創造了一幫人才和獨特的工作方式。
其結果是,一種輕松的合作氛圍簡單地演變成一種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這在校園里幾乎是理所當然的,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第二天性。然而,這正是許多人認為杰斐遜東校區真正特別的地方。帕斯托雷說,“在這里,你不會真正考慮跨學科的工作,卻真實地發生著。我們在部門和紀律之間沒有障礙,部門也沒有自己的豎井,這只會促進協作。他們可以和任何想要的人一起工作,而不會引起任何不滿。你看到來自你或其他部門的人,就開始交談,提問題,也可回答問題,討論或辯論,形成想法。這真的是一種解脫,它讓我每天充滿興致而來。”
當問及杰斐遜和費城大學,這兩種不同的文化教學模式最初是如何互動時,帕斯托雷微笑著說,他們了解到合作環境是如何創造收益。一開始肯定有不同的感覺,也有不同意見,但雙方的啟迪性課題給了他們最好的答案!杰斐遜的新同事已完全接受了這樣的合作環境,但在他們看到彼此互動的第一個機會時,提及如何與學生密切合作,其中一個人問:“你怎么能這樣工作?”我當時的答復是,“你怎么能不這樣做?”
這種合作的環境顯然在杰斐遜的新同事身上得到了發展。兩所學校的合并導致了自然的合作。杰斐遜醫學院從來沒有真正的內部設計或工程部門,或在過去直接擁有紡織技術。現在他們卻能在紡織物上實現醫學目標。越來越多的人對杰斐遜大學醫學領域的紡織品感興趣。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從他們的角度看他們需要什么,他們也能把這些轉化為紡織產品和潛在的機會。新的合作包括基于增強復合材料技術的更有效的頭盔;個人防護設備(PPE)的創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疫情帶來的結果。如新型繃帶更容易從皮膚上取下,新的纖維、紗線和織物概念以及潛在的可植入設備在體內的獨特應用等等。
正如人們所猜測的那樣,在杰斐遜大學,協作可采取多種形式。在學生和教授之間以及不同的學科之間存在著無數的機會,這些機會可以是設計出來的,也可以是本質上簡單的非正式的。合作還可擴展到其他大學和行業合作伙伴,并讓它們參與進來。這些互動有助于杰斐遜大學學生在現實世界中更好地回答面試中經常被問到的問題:“你能為公司做什么?”杰斐遜大學的合作環境和理念似乎運作良好,因為該校本科生在就業或讀研方面的成功率高達97%,令人印象深刻。
費城大學的畢業生,現任賓州斯克蘭頓諾貝爾生物材料研發總監喬迪·沃利斯(Jodi Wallis)這樣說,“我熱愛學校,它對我來說仍然是可利用的資源。我進校時對紡織品一無所知,但畢業后拿到了紡織材料技術的學位,又擁有了醫學學位。有很多人動手工作,通過學校與行業的關系接觸多方面的東西,這對職業生涯起步非常有幫助。”
紡織設計專業大四學生娜塔莉·布沙爾補充說,真的覺得每天都在學習新東西。教師們非常關心和支持學生的探索。紡織品有很多你需要了解的小主題,需要尋求與老師和其他同學的互動來學習。一旦建立了聯系,他們就會一直陪伴著你。盡管疫情阻隔了面對面的交流,但仍然能感覺到那種聯系。
韋斯解釋說,杰斐遜大學非常注重實踐,希望學生在這里能夠充分利用每一次機會。合作是什么樣子,從設計、工程和/或營銷角度,無一不是協作的結晶。在很多情況下,學生自動把項目目標定義為合作。這就是杰斐遜大學特別之處,也是教育高度合作的本質。

薩曼莎·弗萊徹(Samantha Fletcher)強調了這一觀點。她是美國佐治亞州卡爾霍恩市(Calhoun)地板制造商曼寧頓商業設計團隊的創意經理,最近畢業于紡織設計碩士。她說,要成為一名高效的設計師,就需要在設計、機器和制造之間建立聯系。
除了校園內的非正式互動,該校還為學生提供了結構化和創新性的合作選擇。各類設計競賽每兩年舉行一次,由企業提出項目和贊助。如格雷瑞芬公司(Glen Raven)參與進來后,他們的諸多設計都是源于下一代設計師的興趣。該公司向杰斐遜大學提供最新的各種紗線和顏色,以實現品牌競爭。學生的任務是創造獨特和新奇的面料設計。每兩年舉辦一次的競賽,杰斐遜大學內的任何人都可以參與,但大多數參賽者都是紡織設計師或紡織產品科學專業的學生。
格雷瑞芬公司已參與競賽8年有余。他們參與對學生的介紹,邀請員工和客戶作為評委,提供金錢獎勵,并為學生提供與大量行業專業人士交流的機會。這些互動讓學生有了實習機會,甚至有了全職工作。他們有了很好的合作伙伴。
一門集成工程產品開發課程圍繞著一個合作項目,對本科生和研究生開放。這個課程吸引了來自不同背景和教育水平的學生,他們與精選的外部公司合作,為他們的產品找到新的用途。這基本上就是他們目前做的事。該課程讓學生有機會直接與行業專業人士交流,從而獲得課堂上不一定能學到的知識。它通常以幾支隊伍之間的友好比賽而告終,看起來很有趣。
杰斐遜大學是滿載機會為學生探索選擇和影響項目的方向。實習、助學金、創新項目以及與國內外其他大學的合作項目都有,學生偶爾也會主動咨詢導師,以創造自己的命運。學生喜歡杰斐遜大學的原因是給了他們創新靈感的機會,讓他們可以把碩士課程塑造成學生想要的樣子。作為在杰斐遜大學碩士課程的一部分,學生還需要花時間在芬蘭、中國和塞內加爾學習。這些國家的業界幫他們弄清楚他們是誰,想要去哪里。
杰斐遜大學的合作模式還可導致新的尖端技術和創新產品的市場。例如,大麻黑公司、格林斯博羅、北卡州喬治敦公司。由澳大利亞生態纖維公司(Ecofibre)與原費城大學的公司合作,測試、分析和探索大麻纖維的發展機會。該校創新與技術學院副院長馬克·桑德蘭表示,“大麻黑公司的課程是一次獨特的機會,也是讓學生為未來做準備的真實世界經驗的絕佳范例。在當今世界,花錢做研究越來越難。企業也不可能為研究做研究,而是為了研發新品而研究,合作便能幫助研究成為現實的關鍵。杰弗遜大學參與了大量研究,把大麻作為商業產品的原始概念。自2016年開始,已有多名學生參與了這項研究以及隨后的生物方案研究活動。現在大麻黑公司雇傭了4位杰斐遜大學畢業生做全職工作。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研究逐漸帶來效益。它是一種積極的經歷,對所有參與者都有真正的好處。”
紡織教育是一條豐富多彩的、充滿活力的、有效的、誘人的前景之路。他們把學生安置在適合現實世界的位置上。杰斐遜大學的合作魅力就在于,當有遠見的雇主問學生“你能為公司做什么”時,他們通常會給出相當不錯的回答。這就是杰斐遜大學的魅力所在!
(據美國《紡織世界》https://www.textileworld.com/textile-world/features/2020/09/a-study-in-collaboration/近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