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國旗,起飛回家!2020年12月4日,國家航天局發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自拍傳回的圖片,靜謐的月球上,鮮艷的五星紅旗格外醒目。此次國旗展開是我國在月球表面首次實現國旗的“獨立展示”。據悉,這面國旗由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徐衛林教授團隊持續8年攻關完成。
“高真空,正負150℃溫差,紫外線強烈,環境極端不穩定,市面上沒有一款布料能同時滿足以上要求。”徐衛林介紹,團隊為月表展示國旗“高級定制”,在面料的研發上,采用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研制了一種含有蠶絲的高品質纖維材料。“第一次在北京接受太空環境模擬實驗時,國旗出現了紅黃串色問題。”團隊成員曹根陽介紹,他們又利用徐衛林榮獲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的“優質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超細粉體化及其高附加值的再利用技術”,制備了微納米蠶絲粉體,從本質上解決了極端條件下紅黃串色的問題,實現了最核心的技術難點突破。同時,又經過一年多的攻關,團隊利用小分子調控技術為蠶絲粉體、芳綸等材料穿上了一層保護衣,在保護國旗顏色的基礎上,解決了耐高劑量紫外線輻射的技術難題。
據悉,嫦娥五號月表國旗展示系統由中國航天三江集團聯合武漢紡織大學等單位共同研制,安徽華茂集團一同參與了研制及生產。國旗研制期間,還得到了探月工程三期總工程師胡浩及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等單位領導專家的指導。(來源:湖北日報)

最近,江南大學柯橋輕紡產業技術中心成功研發了一款石墨烯智能測體衣,可以精準測量身材,數據重構,為中國輕紡城服裝品牌企業賦能。據介紹,這款成衣利用石墨烯柔性傳感功能,能精準測出人的胸圍、腹圍等各項指標,再通過外置芯片用藍牙實時傳輸到手機,可以運用到服裝品牌量體裁衣上。這件智能測體衣類似于夏季的緊身瑜伽服,高彈力,石墨烯導電絲遍布在胸、腰、腹等位置,這邊一伸一縮,那邊手機上數據馬上更新,不僅智能而且還精確。江南大學柯橋輕紡產業技術中心運營部總經理方立忠介紹,4年前他們研發團隊就著手開發了,希望通過數字服務平臺,能為面料商、設計師、造型師、縫紉工等精準服務,接下來意向在柯橋落地。“它不只是一個工具,實際上它打通了線下物理世界和線上互聯網世界,為面料銷售、服裝品牌的零庫存以及無地域限制銷售,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服務環節。”方立忠說。(來源:浙江融媒體)
2020年11月26日,新疆農業科學院宣布,新疆首個機采長絨棉品種在阿克蘇市試種成功。這個新品種是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歷時8年攻關的結果。
長絨棉又稱海島棉,因纖維較長而得名。由于長絨棉底部的果節距離地面較近,機采要漏掉三四個棉鈴,不得不使用人工采摘,嚴重影響新疆機采棉采收率,也制約長絨棉發展。
2020年,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棉花栽培研究團隊在阿克蘇市選取一塊試驗田,栽種150畝選育的新品種。在試種過程中,新品種枝葉茂盛、棉鈴緊湊,首個果枝均距離地面20厘米以上,符合選育標準。近日棉花采收。經新疆農業科學院組織的驗收專家現場勘驗,平均畝收獲株數1.27萬株,畝成鈴數18.674萬個,平均單鈴重3.3克。經田間實測、現場考種、折算核準后,籽棉平均畝產522.87公斤。
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崔建平興奮地說:“機采長絨棉培育成功,不僅填補我國沒有機采長絨棉品種的空白,還將為新疆迎來棉花栽培全程機械化的新時代,以往組織人力大規模采棉的現象將成為歷史。” (來源:阿克蘇日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喻學鋒研究員課題組以天然玄武巖為原料,制備出一種成本低、分離性能穩定且耐腐蝕的玄武巖纖維光熱膜,可用于光熱海水淡化及水凈化領域,相關研究成果以“Versatile Solar-Powered Vapor Generating Membrane for Multi-Media Purification”為題發表于《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雜志上。
這種玄武巖纖維光熱膜在紫外線(UV)和近紅外(NIR)范圍內均顯示出廣泛的吸收性,具有出色的光熱性能,并且可以不同條件下穩定運行。它在有機染料溶液(去除率99%)、油水混合物(去除率99%)和海水淡化(去除率99%)中均體現了出色的蒸發和分離性能,在太陽光照射下的水蒸發效率可以達到1.50 kg·m-2·h-1,用它組裝的太陽光蒸發系統可以連續有效地進行海水淡化。
研究結果表明,玄武巖纖維光熱膜在海水淡化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而且還可以應用于有機溶劑脫色、油水乳液脫油等水凈化處理。(來源:紡織導報官微)

最近,由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銷的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名為“溶劑目標回收和沉淀”(solventtargeted recovery and precipitation,簡稱STRAP)的回收技術,實現了對多層塑料的溶解與回收。
STRAP技術結合了一個名為”現實溶劑的導體樣篩選模型”(COSMO-RS)的計算機系統,這個系統可以計算特定聚合物在不同溫度下接觸不同溶劑時的溶解度,廢棄的多層塑料就可以根據這個系統給出的溶解方案建議,一次只溶解一層聚合物,經過一系列的溶劑清洗,每一種聚合物都可以從溶劑中進行化學分離,并在新產品中重新使用。目前,該研究團隊已經使用STRAP技術對一種普通商用塑料中的聚合物進行了分離,分離出的聚合物在化學特性上類似于用于制造原始塑料薄膜的那些材料,如聚乙烯、乙烯—乙烯醇和聚乙烯二甲酸酯等。
研究團隊正準備對其他多層塑料展開試驗,以擴展STRAP技術的使用范圍。隨著多層塑料的復雜性增加,確定可溶解每種聚合物溶劑的難度也增加。研究人員已著手開發一種新的計算模型,以計算出目標聚合物在不同溫度下在溶劑混合物中的溶解度,從而縮小可溶解聚合物的潛在溶劑的數量。他們的最終目標是開發一種計算系統,可以幫助人們更快捷地找到溶劑組合以循環利用各種多層塑料。此外,該研究團隊還希望了解所用溶劑對環境的影響,并建立綠色溶劑數據庫,使其能更好地平衡各種溶劑系統的功效、成本和環境影響。(來源:紡織導報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