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殖過程中,如果羊吃入蒺藜草,刺破口、唇、口腔皮膚,特別是羔羊,將會嚴重影響到羊口、唇、口腔皮膚的防衛機能,非特異性細菌會大量繁殖,病原菌通過口、唇、口腔皮膚,能夠侵入到羊的皮膚導致發病,在養殖過程中,不注意放牧草場內的飼草情況,長期吃進蒺藜草等有針刺的牧草,就會引起羊傳染性膿皰發生。我縣2014年就發生了一起羊傳染性膿皰病例,2014年9月22日幸福鎮動物衛生監督所獸醫人員電話報告“幸福鎮福厚村(神樹自然村)在神樹村牧堡放牧羊群有羊發病”,縣中心立即派獸醫專業技術人員到幸福鎮福厚村神樹自然村3個牧堡進行診斷。

神樹自然村牧堡據神樹自然村3公里,放牧環境牧草多為美國蒺藜草,蒺藜遍地存在,3個牧堡羊長期在這里放牧,羊食用后刺破口腔,形成了感染。經了解3個牧堡飼養羊412只。羊群在9月8日左右,陸續有病羊出現。3戶發病的羊都是去冬今春的羔羊,病程多數為7~10d,同群羊中成年羊沒有發病。現在已經發病83只,3戶畜主反應已經死亡29只。周邊臨近牧戶目前沒有病羊出現。9月24日請高級獸醫專家一起到神樹自然村牧堡進行診斷。又增加1個牧堡一群羊,據了解四群羊存欄544只,發病173只,死亡41只。
本病潛伏期為2~7d,病羊主要癥狀在唇部、耳、蹄、乳房等無被毛的皮膚上出現發紅、丘疹、水泡、膿皰、潰瘍直到形成痂皮,痂皮脫落后殘留疤痕而自愈。個別病羊出現臉部下頜腫脹,蹄冠腫脹、腿瘸。病程短的為10d,長的達到21~25d,由于口唇有病變,羊不能哺乳或采食,則造成營養失調,甚至死亡。如無繼發感染,病羊幾乎都可治愈。
喉頭、氣管、食道水腫、出血;心肌有出血,呈樹枝狀;肝臟出血;胃、腸沒有變化。
初步診斷:羊傳染性膿皰。
采取病料進行診斷,開展實驗室診斷。
分別采取患病羊血樣6份,進行實驗室檢測,口蹄疫病毒非結構蛋白抗體單抗阻斷ELISA試驗結果全部為陰性。
結合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實驗室診斷結果,診斷為羊傳染性膿皰
對病羊和疑似羊全部進行隔離飼養,禁止移動。在牧場1km內放牧飼養。對污染的場地、圈舍、用具等進行全面消毒,不留死角,并且每天進行定期徹底消毒。消毒藥用氯制劑即可,對死亡羊進行深埋,做無害化處理。對周邊牧戶進行定期消毒,禁止與病羊群接觸。由獸醫專業技術人員負責疫病防控的技術監管。建議對病羊對癥治療,加強護理。病羊痊愈后整群羊淘汰更新。接觸病羊的人員做好個人防護,防止人員感染。
保護羊群皮膚、粘膜以防發生創傷引起感染,禁止從疫區引進羊只,如確需引進要進行嚴格的隔離觀察15d,經檢疫合格沒有發病才能入群。
發生本病時,對全部羊進行檢疫,病羊隔離飼養進行治療,并用2%氫氧化鈉和10%石灰乳或20%草木灰徹底消毒用具和羊舍、活動場地。并緊急預防接種疫苗,以后定期消毒,給羊群創造牧草質量保證的生長環境,根據牧草分布情況,隨時安排放牧時間長短,保證羊群吃的好,長的壯。在日常飼養上,注意羔羊皮膚、黏膜嬌嫩,防止引起外傷,在飲食上應避免吃到帶刺的草或在有刺植物的草地放牧.以減少損傷皮膚和黏膜的機會。
加強對養殖戶的培訓,提高養殖戶對羊傳染病膿皰的認識,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將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