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煜
(甘肅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以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為基礎,強調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是辯證統一關系。在原始社會時期,人與自然是一種依賴與被依賴的關系,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且物質資源匱乏,人類僅能通過自然的給予維持個體的生存和后代的繁衍,通過被動地適應自然、依賴自然達到生命延續的目的;而在工業社會時期,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改變了人們傳統的認知習慣,人類由依附、順從自然的傳統思想走向了征服與控制自然。人類在積極改造自然的同時往往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生態環境的改變致使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遭到嚴重的破壞。
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包括相互關聯的三個基本原則:即人類社會要與自然協調發展;人類要熱愛自然、贊助自然、而不要破壞自然;人類要按自然規律辦事[6]。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的核心是發展,如果不發展,那么人與自然關系的動態和諧也就無從談起。在保證發展的基礎上,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便成為了重中之重,人類對于自然的能動性改造不僅推動或阻礙著社會的發展,其最終也會反作用于人類自身。在確保了發展與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之后,仍應認識到的是,任何社會事物最終都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遵循客觀規律,這是保證生態文明建設平穩有序進行的必經之路。
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的基礎上,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出發,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作為戰略布局中的重要部分。
1.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雙重和諧的生態文明觀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中心,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工作重心。這一過程中,盲目追求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次生危害被地方政府及民眾所忽視。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部分地區為資源開采型與環境污染型企業開綠燈,盡管在現實層面促進了地區的經濟發展,但由于高污染、高耗能、無限度、無節制的開發利用,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這種生態損害在本質上是不可逆的,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往往難以補足其造成的生態損害,原有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關系被打破,而新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確立迫在眉睫。
馬克思說:“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同自然界發生關系,他們只有以一定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7]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確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點,但與此同時,人又是社會的產物,無時無刻不與其他人產生著聯系,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社會中不能一部分人在保護自然而另一部分在破壞自然,應當建立起團結一致保護生態的共識,共同實現人與人和諧的生態文明觀所追求的目標。伴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水平的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與人與人的關系交錯融合,形成了相依相生的新局面,由此提出新時代的生態文明觀一定要是兼顧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雙重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對現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較強的理論與實踐的指導意義。
2.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態民生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8]。伴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保障,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對教育、醫療、生態等多方面關乎人民生活幸福指數的需求增多。正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一樣,人民所追求的良好生態環境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原始生態環境,而是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良好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
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承載能力的下降,對人民的生活已經逐漸形成了較大的影響,2021 年3 月中國北方爆發的嚴重沙塵災害天氣,波及到新疆、甘肅、內蒙古、寧夏、河北、北京等多個城市,對人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出行均造成了嚴重阻礙。為避免此類災害的發生,保障人民群眾最根本的生態環境需要,就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民生觀,將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社會和諧共生提到重要位置上來。只有建設好生態環境,把握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才能夠讓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才能夠保證社會穩定有序發展,才有利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這也是黨和政府為人民求福祉、為社會尋發展的必然選擇。
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長遠發展觀
新時代的經濟發展絕不能是爆發式的,必須立足于滿足當代人發展需要的同時也使后代們的權益有所保障,破壞性發展絕不是我國未來發展的正確道路,也正是由此,現階段我國必然要在發展中尋求環境保護,在環境保護中促進發展。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綠水青山的保護絕不是在毀壞環境與恢復生態之間的循環往復,應當與時俱進,真正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層含義,挖掘出綠水青山的發展價值與發展規律,在遵循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前提下,通過保護生態環境獲得金山銀山,并逐步形成區域化的、可持續的生態文明經濟發展,從而建立起保護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認識,讓山更青水更綠,讓金山銀山更加富足。
黨的十七大報告將建設生態文明正式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的新要求。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而自1962 年塞罕壩林場建立以來,至今為止三代塞罕壩人的精神均貫徹了生態文明觀的重要內涵。
塞罕壩一詞是蒙語與漢語的結合,意為“美麗的高嶺”。在宋朝時期,塞罕壩曾是一望無際的萬頃林海,在清朝時期則是“木蘭秋狝”的所在地,生態環境優美,適宜動物棲息。但是伴隨著常年無限度的采伐和過度放牧,塞罕壩的土地不斷荒蕪,同時由于海拔及天氣的影響,裸露的荒地往往難以自然恢復,林木的毀壞也造成了原有水土的大量流失,急劇蔓延的土地沙漠化和生產力的衰退,從而引發了京津地區頻發的沙塵氣象災害,制約著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1962 年,為響應1956 年毛澤東主席提出的“綠化祖國”的偉大口號,由原國家林業部組織,多所國內高等院校組成的團隊開啟了他們在塞罕壩的第一代奮斗歷程,并在荒地之上喊出了“先治坡、后置窩”的口號。在那個科學技術尚不發達,諸多現實問題無法解決的時代,荒漠中種植樹木的過程是極其艱辛的,通常面臨著沒有任何收獲的局面。但在如此惡劣的外部條件下,第一代塞罕壩人貫徹艱苦創業、堅守如一的頑強作風,像沙漠鐵木一樣牢牢地扎根在塞罕壩荒漠區的第一線,無私貢獻著自己的青春與汗水,同時在植樹過程中攻堅克難,解決高原荒漠地區造林育林的歷史難題,并以此凝練出了最初的塞罕壩“勤儉建場,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的精神。
如果說第一代塞罕壩精神將艱苦創業作為最核心的觀念,那么第二代塞罕壩精神相較于第一代形成了更有意義且更富智慧的精神內涵。在經過第一代塞罕壩人的艱辛奮斗后,該地區被嚴重破壞的林場有了顯著改善,但單純的生態保護遠遠不足以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因此塞罕壩人進行了全新的嘗試。在20 世紀80 年代,塞罕壩開始創新性地開展特色森林旅游事業,在育林造林的工作相對減少的情況下,護林營林逐漸成為了這一時代的主旋律。1933 年5 月,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獲批組建,1999 年塞罕壩森林旅游開發公司應時而生[2]。第二代塞罕壩人在第一代塞罕壩人建設的基礎上,繼續堅持生態環境保護的核心思想不動搖,并深刻認識到與時俱進發展的重要意義,不僅將采林伐木作為直接的經濟來源,通過合理地規劃好路線及采伐進度,形成具有塞罕壩林場特色的經營模式,同時積極開辦賽罕壩地區的旅游產業,并進一步總結林場恢復的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新型森林旅游的經營體系,成為了全國各林業局學習的榜樣。
第二代塞罕壩精神依舊無私地維護國家的林場,在護林造林的第一線繼續傳承第一代塞罕壩艱苦創業的精神。正因此,在2010 年原塞罕壩精神內涵提升為“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貢獻,開拓創新,愛崗敬業”[3]。
經過對第一代與第二代塞罕壩精神內涵的總結,第三代塞罕壩精神在面對新時期的發展任務時,肩負起自己的時代使命,進一步提煉出了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塞罕壩精神。第三代的塞罕壩精神相比較于前兩代的精神內涵,進一步強調了綠色發展的重要意義,在不斷促進塞罕壩生態環境恢復的同時,大力發展旅游產業,進一步擴大旅游營收,并將全部盈利性收入投入到塞罕壩的生態保護中去,形成了良性的可循環經濟發展。在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高度贊揚,總結提煉出新時代塞罕壩“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精神[4]。塞罕壩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的成功,對于全中國生態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模范的積極作用,并對全國各地人民形成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識提供了有效的實踐支撐。
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共產黨員的積極引領下、塞罕壩人民的辛勤勞動下,塞罕壩地區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生態文化經濟,塞罕壩精神已成為中國生態文明觀構建過程中最強有力的佐證,也是具有深刻意義的經驗總結。
通過三代人的艱苦創業,塞罕壩林場成為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標志性模范。艱苦創業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無論是第一代、第二代還是第三代塞罕壩人都將其放在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首要位置。從賽罕壩的實踐經驗來看,生態保護往往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且艱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生態環境的恢復往往是緩慢的、成效漸顯的,經歷長久的堅持才能夠恢復原有的優美的生態環境。如此艱辛的過程,如果沒有艱苦創業的精神作為精神支柱支撐著塞罕壩人民持續的付出,塞罕壩林場的恢復將難以達成如今的成就。
從茫茫荒原到莽莽林海,塞罕壩林場建設的實際經驗告知我們,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身的效益往往不局限于眼下,一代人的艱苦創業是為了后代們的美好生活,無論面對何種惡劣的環境,都要秉持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夠真正的保護好我國的生態環境,因此艱苦創業的精神是生態文明觀最核心的精神要義。
經過三代人的變遷,第三代塞罕壩精神提出了綠色發展的新總結,而綠色發展并不單單是對過去幾十年塞罕壩林場發展的總結性歸納,更是對未來賽罕壩乃至全國范圍內的生態經濟發展提出的新目標。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中的第一要義就是發展,不能為了發展而舍棄環境,也不能為了環境而舍棄發展,二者之間應當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辯證統一關系。
在工業社會初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一對對立概念。如今循環經濟的推廣為綠色發展提供了實現的可能性,賽罕壩自1962 年以來一直堅定綠色發展的思想不動搖,其發展思路伴隨著科技發展與時代進步,不斷提出新的符合塞罕壩當地實際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與實踐路徑。一刀切的禁伐并不是科學的態度,科學合理的采伐更有利于林場的保護與生態環境的平衡,這樣的認知有利于我們認識到綠色發展的本質實際上是既保環境也保發展,如我國“十三五”規劃中就提到了國家林木采伐限額,林木采伐是必要的,但濫砍濫伐卻是必須被加以遏制的。
賽罕壩人民的行動從單純的植樹造林,到造林育林求發展,再進一步轉變為以護林、營林的新方式來保障本地區內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的恢復,利用有效資源開展森林旅游產業,不斷推進可持續發展和產業全新升級,這樣的成果絕不是單純的艱苦創業精神就能夠做到的,在貫徹艱苦創業精神的同時,綠色發展作為最終目標也發揮了巨大的指引作用。
艱苦創業是生態文明觀的核心要義,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觀的最終目標,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必須要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結合不斷創新發展的科學技術,才能夠更好地完成我國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任務。在塞罕壩長達40 余年的治理過程中,艱苦創業的精神一直鼓舞著塞罕壩人在植樹造林事業上不斷前行,而第一代與第二代塞罕壩精神所強調的科學求實的態度,在生態保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生態環境是脆弱的,而科學技術的進步能夠使脆弱的現狀得到深刻改變,樹立尊重事實就是尊重自然的理念,貫徹好科學求實的發展態度,對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極其關鍵的動力保障,如果脫離科學技術,僅僅一味地苦干、蠻干,往往會適得其反。遵循科學的客觀規律,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處理好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因此,用科學求實的態度推動生態文明的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觀的必經之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從一棵樹到一片林海,從幾個人到幾代人的艱苦奮斗,從植樹造林走向綠色發展,塞罕壩林場由荒原到綠洲的滄桑巨變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就之一,賽罕壩精神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