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軍
(蘭州大學法學院 甘肅 蘭州 741000)
社會醫療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政府將社會基本醫療保險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常抓不懈,我國醫療保障事業步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目前已建立起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較為完善的醫保體系,徹底解決了城鄉居民看不起病、買不起藥的難題,醫保在保障群眾身體健康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各種欺詐騙取醫保基金的行為層出不窮,呈多發高發、愈演愈烈之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社會醫療保險管理制度的漏洞,將醫?;疬@一老百姓的“救命錢”視為“唐僧肉”,通過各種手段加以騙取。這些騙保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造成醫保基金的損失和浪費,使得社會醫療保險難以發揮應有的效用,既嚴重侵害了醫療保險管理秩序,又損害醫?;鸬陌踩?,危及我國醫保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各界深惡痛絕的社會毒瘤。因此,梳理歸納醫保欺詐的行為類型,考察分析醫保欺詐的發生原因,探索并提出如何運用法治手段治理和防范醫保欺詐行為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分析、梳理醫保管理部門查處和司法機關辦理的醫保欺詐案件就會發現,欺詐騙取國家醫?;鹦袨榈姆椒ê褪侄挝寤ò碎T,有的秘密隱蔽、不露痕跡,有的則明目張膽、肆無忌憚。如曾有報道稱,齊齊哈爾市康吉醫院住院床位僅80 余張,但出現過日均登記住院患者218 人次的荒唐情況[1]。而有些騙保行為更加匪夷所思、顛覆常識,如上海市社保部門在審查居民社會醫療保險消費記錄時,發現在一名75 歲女性的社會醫療保險記錄上一項人工流產手術費竟赫然在列[2]。這些離奇的騙保行為和現象在一定層面足以說明欺詐騙取社會醫療保險的行為是何等嚴重,應引起醫保管理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以下是實踐中一些典型、常見的醫保欺詐行為類型:
(一)參保人員實施的騙保行為
參保人員是醫保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其在繳納一定的參保費,取得基本醫療保險資格后,可由醫保基金分擔其因疾病帶來的經濟損失,減輕疾病所帶來的經濟負擔,解決了他們就醫買藥的難題。然而有些參保人(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特殊疾病的參保人員,離休干部及家屬) 卻動起了歪腦筋,利用醫保制度監管方面存在漏洞,想方設法騙取醫保基金。參保人員的保險欺詐行為主要表現為:
1.虛構勞動關系或人事關系、提供虛假的證明材料,騙取醫療保險待遇資格;
2.將本人的醫??ǔ鲎?、出借或轉讓給他人使用,進行基本醫療保險費用結算;
3.使用偽造、變造的醫??ɑ蛎坝盟酸t保卡就醫、購藥;
4.在定點零售藥店刷卡購買日用品、保健品等非醫保目錄物品或刷卡套取現金;
5.通過重復就診或使用偽造、變造的病歷、處方、住院手續或虛開異地就醫結算憑證等手段,報銷醫療費用;
6.通過虛構、夸大病情等手段,超量配取藥品,并將所配藥品、醫療器械或醫用材料轉售或折價變賣。
(二)定點醫院的騙保行為
定點醫院作為社會醫療保險的主要服務提供方,應遵守醫療保險服務協議并按照診療規范,對患者進行檢查和治療?,F實生活中,有的醫院(主要是低級別民營醫院)以利潤最大化為經營宗旨,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或資源優勢,虛構事實、偽造材料,對參保人進行過度醫療、虛假醫療或欺詐收費,騙取醫?;?。這些欺詐行為主要包括:
1.未取得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院資格,通過非法聯網結算基本醫療保險費用;
2.未核驗就診人身份信息,為違規使用醫??ǖ娜藛T就診和結算;
3.小病大治,以“大處方”“大檢查”“大化驗”等過度診斷、過度醫療騙取醫保基金;
4.開“陰陽處方”,一套處方開出廉價藥品,用于患者的實際治療,一套處方開出高價藥,用于基本醫療保險費用結算;
5.虛構就醫事實,為一些根本無住院指征的參保人員辦理住院手續,參保人員享受醫保報銷,醫院從中套取醫?;鸲皠撌铡保?/p>
6. 串換藥品及診療項目,將參保人自費的藥品、診療項目、醫療器械或醫用材料串換成由統籌基金支付;
7.分解住院,在住院患者尚未痊愈的情況下,通過為病人辦理多次出院、住院手續,使原本可以一次治愈的疾病分數次治療,騙取醫?;?;
8.與參保人員合謀,提供虛假的診斷證明、病歷、處方、住院手續及票據,騙取醫?;?;
9.虛開醫保藥品或診療項目,虛記住院天數或就診費用,騙取醫?;?;
10.不按基本醫療保險規定的支付比例結算醫保費用;
11.轉借醫療費用信息化結算終端,為未取得定點資格的醫療單位或零售藥店提供醫療保險聯網或刷卡服務。
(三)定點零售藥店的騙保行為
定點零售藥店作為醫保服務的提供者之一,通過為參保人提供處方外配服務,一方面可便利參?;颊撸ㄓ绕涫且恍├夏辍⒙圆』颊撸┵徦帲硪环矫?,可使那些單純取藥的參?;颊邲]必要去醫院掛號、開處方,客觀上分流并減輕了醫院的工作量,節約了醫療資源。有些定點零售藥店利用醫保制度的設計缺陷,明目張膽地騙取醫?;穑@些騙保行為主要有:
1.串換藥品,將超醫保目錄范圍的藥品串換為醫保目錄范圍的藥品刷卡銷售,或者向持卡人刷卡銷售日用品、保健品等物品;
2.明知購藥人所持系冒用他人的或偽造、變造的醫保卡,仍向其刷卡售藥;
3.與持卡人勾結采取現金兌換醫保卡內金額的手段騙取醫療保險基金;
4.以返利促銷手段,套取基本醫療保險基金;
5.對參保人員配藥收費價格高于非參保人員,或者刷卡售藥價格高于現金結算方式;
6.采用空刷、刷卡后現金退付等手段套取醫?;?,或者為持卡人刷卡套現提供便利;
7.轉接醫療費用信息化結算終端給其他單位和個人,騙取醫?;?。
(四)專門從事醫保欺詐的個人或團伙的騙保行為
近年來,有些地方還出現了專門從事醫保欺詐活動的不法分子,他們在利益的驅動下,利用醫保制度在監督、管理、審核、稽查等方面的漏洞或薄弱環節,勾結參保人員和醫院醫生,弄虛作假,騙取醫?;?;有些不法分子結成較為穩定的團伙,他們組織嚴密、分工明確,共同作案,形成了流水線式的醫保欺詐組織,如,團伙中有人以豐厚的利益誘惑參保人配取醫保藥品,有人專門低價收購這些藥品,后將所收購藥品出售給“上家”,“上家” 在收購價的基礎上加價分銷給其他藥品經銷商、藥店、診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販賣醫保藥品的黑色產業鏈。這些個人或團伙的騙保行為主要包括:
1.租賃、借用或收購他人醫保卡,進行基本醫療保險費用結算;
2.使用偽造、變造的醫??ɑ蛎坝盟酸t保卡就醫、購藥;
3.使用偽造、變造的病歷、處方、住院手續或票據等材料,報銷醫療費用;
4.倒賣參保人以基本醫療保險費用結算的藥品、醫療器械或醫用材料。
(五)醫保經辦機構工作人員的騙保行為
醫保經辦機構作為醫?;鸬幕I集管理和結算支付部門,是醫保基金安全的守護者,其基本職責是對參保人員使用醫?;鸬男袨橐约岸c醫院、定點藥店開展醫療保險服務的情況進行監督、核查,及時發現、處理醫?;鹗褂弥写嬖诘倪`法違規問題,管好用好醫療保險基金。有的經辦人員背離職守,唯利是圖,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干起了欺詐騙取醫?;鸬墓串?。實踐中,醫療保險經辦機構工作人員通常常采用的騙保手段主要有:為親友、利害關系人等不屬于醫療保障范圍的人員辦理醫療保障待遇手續;玩忽職守,不認真履行職責,在報銷手續和資料不全的情況下,違反規定向他人支付醫療保險基金;與騙保人員里應外合,對騙保人員提供的虛假醫療保險數據資料和證明材料不予審查,為騙保提供便利,協助他人騙取醫療保險基金等。
醫保基金管理所涉及的鏈條長、環節多、事務關系復雜,風險點較多,自然容易發生各種騙保行為。此外,醫保欺詐案件高發多發,折射出社會轉型時期我國醫保制度和體制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包括法律法規不健全、信息化建設滯后、監管手段落后,處理力度偏輕等問題。
(一)醫保體制的內在缺陷
醫療服務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在疾病的診療過程中,醫方壟斷性地掌握各項醫療知識和信息,而患者對醫療信息則知之甚少,這種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為醫療機構的誘導需求和過度醫療提供了條件[3]。在“以藥養醫”體制下,醫院的效益、醫生的收入和患者的醫療花費被緊緊捆綁在一起,受利益驅動,醫療機構極易產生誘導需求的動力,有的醫院放縱、鼓勵甚至組織醫生采取大檢查、大處方、小病大治、掛床住院等方式騙取醫?;?。而“第三方支付”容易讓參保人產生一種錯覺或“認識誤區”:支付醫療費用是醫保部門的事,與自己關系不大,從而在就醫購藥時傾向于花更多的醫療費,擴大開支[4]。加之現行的醫保監督機制只針對參保人就診結束后的醫療費用進行形式審核,對于參保人所持單據是否針對其病情以及是否過度醫療則不直接與醫療機構核實,讓一些醫療機構、參保人有機可乘,出現票據和處方造假等騙保行為。
(二)立法滯后
完備的立法既是規范和促進社會醫療保險事業健康發展的前提,也是防范和懲處醫保欺詐行為的規范依據。近年來,雖然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和社會保障部門重視社會醫療保險方面的立法工作,先后在《憲法》《勞動法》《社會保險法》《社會保險法實施細則》以及《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中規定了一系列有關社會醫療保險內容的規范,但至今尚未制定全國性的醫保專門立法。這種分散立法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這些碎片化的立法之間缺乏彼此的銜接和照應,各法律法規之間缺乏體系上的歸納,顯得凌亂不堪,給執法、司法人員查找和引用法條帶來困難;其次,就法條的內容和立法技術來看,有的條文表述籠統原則,不夠清晰明確,不便于醫保管理部門和司法機關操作,不利于治理和防范醫保欺詐行為。雖然有些?。ㄊ校┲贫酸t保方面的地方性法規,但這些規范性文件的法律位階不高,在性質上屬于地方性法規,只能在當地適用,沒有普遍效力,醫保立法不健全,嚴重滯后于醫保改革發展實踐,無法為防范、懲治醫保欺詐提供完備的規范依據,從根本上制約了醫療保險反欺詐工作的開展。
(三)打擊不力
刑法以其最嚴厲的法律制裁手段而成為保障醫?;鸢踩淖詈笠坏婪谰€,因此,在法律體系當中,刑法是社會醫療保險法的保障法。對于采取欺詐手段騙取醫?;鸬男袨槿绾味ㄗ?,學界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構成普通的詐騙罪,有學者認為構成保險詐騙罪,為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出臺相應的立法解釋,明確指出,行為人以欺詐手段騙取社會醫療保險基金的,應認定為詐騙罪。另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詐騙罪的司法解釋,構成詐騙罪的立案標準是人民幣1 萬元。如果嚴格執行上述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實踐中大量的醫保欺詐行為都構成詐騙罪,應追究刑事責任,但實踐中以罰代刑的現象非常普遍,對大多數醫保欺詐行為,只要數額不是特別巨大或者情節不是特別嚴重,大都處以罰款、追回被騙的醫?;?、取消定點醫療機構資格等行政處罰了事,騙保人被定罪量刑的案件實踐中并不多見,即便將騙保人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只要騙保人及時退還醫?;穑餐猿蜂N案件、不起訴或者判處緩刑結案,判處實刑、重刑的案件較為罕見,難以對騙?,F象起到強有力的遏制和威懾作用。低廉的“違規成本”卻能夠取得巨大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騙保之風的蔓延,有人便在利益驅使下不惜鋌而走險,反復作案。
(四)監管不到位
經辦機構的稽核是反醫保欺詐的關鍵一環,其工作量大面寬,專業性強。只有既懂得財會、精算業務,同時又具備一定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的人員,才能敏銳地從住院清單、藥品詳單與病理治療需要是否相符等方面判斷和甄別就醫資料的真偽,進而發現醫保欺詐的蛛絲馬跡和線索。我國醫保經辦機構普遍存在隊伍建設滯后、監管能力低下、監管手段落后等問題。有的地方人員配備不足[5],不斷增長的醫保業務和薄弱的監管力量之間的矛盾尖銳,一人多崗現象普遍存在,缺少復核和復審人員,極易出現監管漏洞;有的監管人員年齡老化,業務水平差,不能熟練使用監管軟件,難以適應新時期信息化、高效率的管理要求。面對海量的醫保賬單,稽核監管人員往往疲于應付、顧此失彼,核查不到位的情況在所難免,這就給騙保人以可乘之機,助長了不法分子行騙的冒險心理。
(五)民眾法制意識淡薄
反醫保欺詐法制宣傳不到位,相關機構及參保人對國家醫保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知曉度不高[6]。民眾依法使用和維護醫保基金安全的意識不強,不知道究竟哪些行為屬于醫保欺詐。有人認為醫??ɡ锏腻X是屬于自己的財產,如何對其進行處置是自己的事,完全可由自己做主,除了自己刷卡就醫購藥之外,還可供家人就醫購藥,甚至有權出租出借給他人使用,全然不知道這是一種違法行為;有人以為交了醫保費,取得醫保資格后,就應理所當然享受醫保待遇,假若自己不看病住院或購買藥品,豈不是白白交了醫保費,為了消除吃虧心理或彌補失衡心理,遂去定點藥店刷卡購物、套現或去定點醫院做檢查化驗、掛床住院;還有人認為,醫?;鹗菄业腻X,他人騙取醫保基金與自己無關,受損失的是國家,對騙保行為持“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態度,根本不了解醫?;鹋c每一個參保人息息相關,是全體參保人員的共同財富,醫保基金被他人騙取損失一分,自己的醫療保障就相應地減弱一分。正因為民眾對醫保欺詐的表現、性質和危害存在上述偏頗甚至錯誤的理解和認識,不但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渾然不知,而且對身邊發生的騙保行為也漠然置之,造成醫保基金運營缺少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大量的欺詐騙保行為便很難被發現和處理,讓騙保人有恃無恐、無所顧忌。
(六)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
在信息化時代,醫?;鸬陌踩芾砗驼_\營須臾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應用和革新。目前,我國醫保機構信息化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不僅全國醫保系統內部的業務數據未能實現互通互聯,而且各定點醫院之間,定點藥店之間,定點醫院和定點藥店之間也存在著信息壁壘,不能做到信息共享,使得經辦機構難以審核外地醫療機構就診住院票據的真偽[7];醫保預警稽核軟件不普及,有的監管人員對反欺詐軟件操作不熟練;個別偏遠落后地區還在沿用手工審核結算的方式,風險預警和識別機制缺位。信息化水平低下既影響經辦效率,又存在結算風險,導致醫保機構無法在業務經辦的源頭快速識別欺詐風險,也無法在業務經辦的過程中攔截風險,使得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形同虛設,只能將事后控制作為風險防控的主要手段。而事后控制不僅消極被動,而且費時費力,效果較差,不能對一些傾向性、苗頭性的風險進行預警、識別和規避。落后的信息化建設給騙保人以可乘之機,已成為制約反醫保欺詐的瓶頸之一。
(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不暢
在查處醫保欺詐案件過程中,醫保部門與公安司法機關多以印發通知、召開會議為主,缺乏實質性的協同配合。對于社會生活中發生的醫保欺詐行為,慣常的做法是先由醫保部門進行調查,一旦能夠查實行為人所騙取的醫保基金達到詐騙罪的立案標準,也就是人民幣1 萬元以上,那么,案件的性質就由行政違法案件上升為刑事犯罪案件,此時,案件就需要由行政機關移送司法機關進行處理。在行刑銜接過程中,由于行政機關與公安司法機關在取證手段和能力、取證程序、證據要求以及證明標準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造成大量醫保部門認為構成詐騙罪的案件,因為事實問題、證據問題或取證程序問題而被司法機關不予立案或退回補充調查,有些案件因時過境遷而無法找到證據材料,導致案件反復退查,在行刑移送環節被拖延、積壓。為了避免久拖不決,形成積案,影響本單位的考評,行政機關往往會傾向于以行政處罰結案。醫保部門與刑事司法部門銜接機制不暢通,制約了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對接和高效運行,使行為人逃脫了刑事責任的追究,客觀上降低了對醫保欺詐行為的打擊力度。
(八)治理體制不盡合理
根據現行醫療保險管理職能分工,醫保行政部門負責醫療保險行政管理,衛生行政部門負責醫保定點醫院的管理,醫保經辦機構負責醫療保險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這種分散的醫保管理體制在處理醫療保險欺詐行為時極易出現職能的交叉重疊或空白漏洞,如醫保經辦機構有權決定定點醫藥服務機構的資格,但無權處罰醫院和醫生;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雖有權處罰醫院和醫生,卻無權取消醫保定點醫院的資格。這樣不但無法形成監管的合力,而且會造成監管彼此不銜接、互相掣肘的情況。
要有效地防范和遏制醫保欺詐行為的發生,就必須最大限度地鏟除醫保欺詐發生的原因和土壤。鑒于醫保欺詐發生原因的復雜性,遏制醫保欺詐行為僅靠單一措施難以奏效, 必須堅持法治思維,一方面,制定并完善醫保立法,為醫保基金的安全和醫保事業的健康發展奠定法治基礎;另一方面,以“零容忍”態度查處騙保行為,加大對醫保欺詐行為的行政執法和刑事處罰力度,營造醫?;鸢踩\行的法治環境。
(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完善醫保立法是規范和促進我國社會醫療保險事業健康發展,防范和治理醫保欺詐行為的重中之重。我國的社會醫療保險改革起步較晚,從20 世紀90 年代中期至今不足30 年的時間,目前,醫療保險改革還在深化與總結經驗階段,各項具體制度和機制并不十分完備,要在立法上做到一步到位條件尚不完全成熟,需要采取有步驟、分階段、逐步推進的思路:鼓勵具備條件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率先制定地方性醫?;鸸芾磙k法,待條件成熟后再制定全國性的《醫保基金監管條例》,該條例除對醫療保險基金的監管原則、監管體制、監管內容、監管方法和法律責任等進行規定外,還應設專章對醫療保險欺詐進行專門規定[8]。同時,借鑒域外立法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在《刑法》中增設社會保險詐騙罪[9],在犯罪主體方面,在自然人主體之外增加單位主體,擴大罰金刑在欺詐騙取醫?;鸱缸镏械倪m用,以進一步嚴密刑事法網,嚴格刑事責任,為社會保險反欺詐提供完備的法律依據。
(二)由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醫保監管服務。醫保監管是一項量大面寬且專業性極強的業務,僅僅依靠醫保監管人員難以勝任該項工作,為此有必要引入第三方參與反醫保欺詐的監管核查,建立規范化的內控制度和標準化的監督系統。政府可通過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將部分醫保監管業務交由具備條件的社會力量承擔,如由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商業保險機構、信息技術機構等組成復核小組,對定點醫藥機構和參保人使用醫?;鸬那闆r進行稽查和復核,對經辦機構內部控制、醫保待遇支付、協議簽訂等情況進行審計或調查。將醫?;鹗褂帽O管中的專業性評估事項交由第三方機構處理,不僅可增強醫?;鹗褂帽O管評價的客觀性和中立性,而且可提高監管效率。[10]這些社會力量可利用其專業技能和經驗優勢,及時發現醫保基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整改措施,保障醫保基金安全。
(三)提升醫?;鸨O管的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技術手段對發現和防范醫保欺詐行為至關重要,采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對醫保欺詐行為由事后打擊向事前預防、事中控制的根本轉變。第一,當務之急是打破全國醫保機構之間,以及定點醫藥機構之間的信息壁壘,將它們之間的信息系統網絡終端彼此連接,實現參保人員就醫購藥信息的互聯互通,建立參保人員電子病歷信息平臺,使參保人員就醫購藥信息在定點醫藥機構之間實現共享,從源頭上降低結算過程中的欺詐風險[11];第二,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智能監控手段,建立醫保欺詐風險預警模型,對上傳的醫療費用信息實時監控,后臺一旦監測到可能的騙保風險,系統將加以提示并自動攔截,經辦機構將拒絕支付醫?;鸩⒃摼€索轉交調查部門,啟動調查程序,這就為醫保基金安裝上了 “智能閥”和“安全鎖”,使騙保行為無處遁形,保障參保人的每一分錢真正用在刀刃上[12]。
(四)建立高效的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醫?;饛幕I集、繳納到審核、支付,其運行鏈條長、環節多,涉及用人單位、勞動人事、醫藥衛生、醫保等諸多部門[13],僅依靠醫保部門難以完成維護基金安全的任務。為了保證反醫保欺詐工作取得實效,醫保部門應主動加強與公安司法、藥品監管、紀檢監察、衛生健康和審計部門的溝通聯絡和協同合作,在明確各部門職責的基礎上,成立醫保基金監管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及時協調解決醫?;鸨O管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通過信息共享、聯合執法、定期會商、重大案件會辦、案件分類處理等渠道,構建反醫保欺詐綜合監管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形成反醫保欺詐的工作合力;健全多部門線索通報、案件咨詢、協作辦案等制度,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對那些騙取醫?;饠殿~較大,有可能涉嫌犯罪的案件,醫保部門可邀請公安機關提前介入引導調查,或將案件線索提前移交公安機關,由公安機關按照刑事案件的證據要求、取證程序和證明標準立案偵查,提高案件查處的效率。
(五)加大對醫保欺詐行為的懲治力度。醫保欺詐是一種貪利性行為,通過懲罰性賠償,提高醫保欺詐的違法成本,讓騙保人在經濟上得不償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騙保行為的發生。為了提高打擊的有效性和精準度,對不同騙保主體應采取針對性的施策。對騙保的定點醫藥機構,可解除定點協議,扣除違約金,追回所騙取的醫?;?,并處違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吊銷執業(經營)許可證、醫(藥)師執業資格;對騙保的參保人員,除追回其所騙取的醫?;鹜?,還應當視情節暫停其半年到一年的聯網結算待遇,并處違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醫保部門及經辦機構工作人員騙保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機關或監察機關。
(六)暢通舉報渠道,調動民眾參與監督舉報的積極性。醫保部門、社區可通過電視、廣播、互聯網、掛圖、板報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向民眾宣傳普及國家的醫保政策、法律和制度,讓廣大群眾對醫保欺詐的表現、危害有基本的了解和認識,讓他們明白維護醫?;鸢踩褪潜Wo每一個參保人的救命錢,調動民眾參與醫?;鸨O管的自覺性,擴大醫保欺詐案件的線索來源,對有騙保意圖者形成強大的心理威懾,使其不敢以身試法。醫保部門要暢通醫保欺詐舉報投訴渠道,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網站、微信、信箱(包括電子信箱),方便民眾舉報[14]。政府要設立醫保欺詐舉報獎勵基金,對查證屬實的舉報線索和案件來源信息,要及時兌現承諾,對舉報人予以獎勵,鼓勵民眾積極舉報身邊發生的各種騙保行為。醫保部門要建立嚴格的舉報線索管理制度,保護舉報人合法權益,形成全民關注醫保、維護醫?;鸢踩牧己梅諊?。
(七)建立與社會征信系統相銜接的醫?!昂诿麊巍敝贫取U\信是進行人際交往的基本品質,也是現代保險的基礎,欺詐行為破壞了醫療保險最起碼的誠信,將其納入社會征信體系順理成章。引入誠信監管機制,可強化醫藥機構和參保人員的自律和道德風險意識,引導民眾自覺遵守醫療保障法律法規,減少醫保欺詐的發生。一是建立醫保欺詐“黑名單”或“負面清單”制度,把騙取醫?;鸬膯挝换騻€人列入該名單,將其有關信息上傳至各級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向社會公開發布,促進醫保誠信記錄公開共享;二是建立聯合懲戒制度,將欺詐騙取醫保基金的行為納入國家信用管理體系,使各個層面的信用信息聯通共享,通過聯合懲戒[15],達到“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效果,提高失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