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友龍

聯想是一家讓人尊敬的企業,不僅是中國商界的標桿,還是世界五百強俱樂部的成員,全球PC的老大。但這一切已翻篇,進入互聯網時代,聯想從領跑者的位置上掉下來變成追趕者,拼命往互聯網這趟高鐵上擠,卻總是慢半拍,江湖地位每況愈下。
領導偌大一個企業,聯想CEO楊元慶是有國際化視野的,也是有互聯網基因的,他靈敏洞察著時代用戶的變化—喜歡嘗鮮,喜歡冒險,主張聯想在經營上要有開放的心態,積極進取,敢于嘗試與冒險。然而聯想的動作卻讓人看不懂,這些年聯想不缺大動作,整合MOTO,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這些動作都有點收古董的味道,進取、嘗試、冒險在哪?因此該被榔頭敲的不是別人,恰恰是楊元慶自己。
互聯網時代,市場瞬息萬變,環境變了,工具得換,思維也得跟著變。改變思維難在必須先清空,讓組織保持空杯狀態,才能接納新理念,開啟新經營。組織清空不易,核心動作只有三招:組織歸零,重塑經營;告別舒適區,激活探索之心;換思維,換視角,尋找新賽道。
組織歸零,重塑經營
回頭看,聯想雖已掉隊,但還有追趕的機會,其他一些領頭羊,怕是命運比聯想還悲慘些,直接淘汰出局。數碼技術發明者是柯達,觸摸屏技術開創者是諾基亞,這二位可都是巨無霸,結果硬是被自己發明的技術給埋了。喜劇演成悲劇,福兮禍之所伏。巨頭們太成功,也太自信,對變化視而不見,柯達發明了數碼技術卻將其束之高閣。即使看見,也會把變化了的新酒裝入舊瓶之中,一切變成熟悉的味道。用老方法去打新戰爭,還未行動便已先敗。這么看來,MOTO倒閉、諾基亞破產也就不足為奇了。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巨變的時代:技術日新月異,新思想層出不窮,新的商業模式百家爭鳴。過去的成功可能與新時代格格不入(甚至是負資產):引以為豪的品牌成為代表過去的符號,難入新用戶的法眼;曾經領先的技術快速過時,產品失去競爭力;曾經整合的供應鏈系統,效應低成本高,已無法匹配新的商業生態;曾經靈活而強大的組織,已患有大企業病,激情喪失、活力減退……
組織必須歸零,學會與過去說再見,進行一次系統審視,對組織心態進一步歸零,以全新的理念梳理業務流程:企業的愿景、使命和價值觀的梳理,從追求商業價值到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并重;重樹經營理念,從市場導向轉為用戶導向,商業從空間邏輯轉向時間邏輯;品牌重塑,從交易到關系,從功能滿足到承載用戶的映射,升華品牌。這是對傳統組織解構后的重新啟航。
告別舒適區,激活探索之心
品牌是一種結果,一般代表市場領先地位,對已取得的成果嚴防死守就會開啟自衛模式,自衛模式追求安全第一,對熟悉的內容忠誠,停在熟悉的區域享受舒適,就會變得無比的自負與傲慢,失去好奇心,對新事物喪失探索興趣,喪失持續奮斗的勇氣和激情。比如曾經的諾基亞,在智能手機領域起個大早,卻連晚集也沒趕上,過去的堅持“不跟隨”,如今也只能“賣身求生”。
品牌必須克服傲慢與偏見,告別熟悉領域,敢于探索未知、不確定的領地。探索未知,精彩刺激,但有成為先烈的巨大風險,因此多數企業相對保守。其實不妨看一下品牌“陵園”,躺著多少牛氣沖天的品牌。品牌必死,這不是悲觀,而是樂觀!向死而生,既不是不作為等死,更不是亂作為找死,而是保持危機感,讓企業脫離舒適區,主動探索,提前布局,勇敢面對未來,以此延續品牌生命,基業長青。
偉大的品牌,通常有很強的危機感,常把死亡掛在嘴邊,如華為生活在春天看到的卻是冬天,比爾·蓋茨說微軟離破產只有18個月。反觀那些聲稱要改變世界的人,會發現世界還是老樣子,不過是讓商界多了幾個悲劇和冷笑話。
換思維,換視角,尋找新賽道
行業深耕,伴隨的是經營固化形成套路。這個套路就是一個閉環,凝結成一種思維定式,最后變成同質化思維,眼中看到的市場也是一成不變的。很多傳統企業往往就很容易陷入這樣的經營困境,巨變的時代處處是機會,就是發現不了,或者即使發現了也抓不住。突破之法,唯有換思想、換視野,在細微之處發現新機會,創造出新的賽道和機制,贏在起點。
換思想,就必須保持小白心態。做小白,不是鼓勵無知者無懼,而是保持初進入者的好奇心,敢于問“為什么”,不用過去經驗來判定當下的市場,而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于細微之處發現機會,驅動企業持續向前。
換思維,就是跳出行業看企業。比如小罐茶,成為中國茶業現象級品牌只用了三招:一個品牌覆蓋全茶類突破品類限制;供應鏈整合,擺脫農產品屬性;品牌化運營,告別產品思維。這三招稀松平常,但對于茶行業的經營方式卻是革命性的改變,小罐茶很快脫穎而出。不僅僅是茶業,多數行業的革命都是外來入侵者引發的。與其被革命,不如自我革命,突破門戶之見,開闊心胸與視野,讓別人的智慧經驗與方法為自己所用:審視—其他行業的方法模式對本行業有無啟迪意義;評估—其他行業入侵者對本行業造成什么樣的沖擊和影響;對標—對比中發現落差,發現值得借鑒之處;融合—把其他行業成功的方法與經驗為本行業所用,開創新局面。
商界向來喜新厭舊,誰停留在歷史之中,誰就會被拋棄。聯想與阿里不同的境遇就是最好的例證。
當下中國市場,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企業今天生存已是艱難,又要如何到達明天的彼岸?首先就要學會向前看,要根據明天的市場環境來作規劃和選擇。就操作層面而言,就是關注用戶變化、預測技術走向、預判商業模式新生。
關注用戶變化
用戶是商業的基礎,用戶變化特別是代際變化,是革命性的力量,有摧枯拉朽的能力。中國市場消費的主體“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五代人的性格特點、消費理念、消費方式完全不同,圍繞他們構造起來的商業邏輯差別也很大。從消費貢獻來講,“60后”盛極而衰,“70后”已感到力不從心,“80后”成為主力軍,“90后”開始搶班奪權,“00后”閃亮登場,未來的市場主要是“90后”“00后”的。“90后”與“00后”是享受的一代、娛樂的一代,他們個體獨立,文化自信。品牌必須成為他們的映射,個性化、人格化、小而美成為主旋律。
有方向無方法的商業如何實踐?到用戶中去,換上用戶的腦袋,裝上用戶的耳朵,用他們的眼睛看世界,激活他們已存在未察覺的需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創造新物種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就是新商業底層,也是新物種的底層。近年來存在的新物種,無一不精準地把握新新人類消費的脈搏,創造走心的產品決勝開端。回力起死回生的秘密是,用時尚獲得年輕人的喜愛;江小白創造中國酒業奇跡,抓住“小聚、小時刻、小心情”這個被大品牌忽略的年輕人品酒場景。

預測技術走向
商界流行新老更替,新物種淘汰舊物種,推動力量是技術。21世紀,技術變革日新月異,生物醫藥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信息技術如突飛猛進,這一系列新技術組合為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原動力,新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迅速革了舊物種的命。更重要的是,重構了商業的底層邏輯,開啟全新的贏利模式。工業時代用品牌這個面子工程來賺錢,信息時代從面子向里子做轉型,這是強者的新戰略。建立底層技術,用底層技術控制品牌,這個新模式,話語權更強,控制力更強,更具隱蔽性。典型代表就是高通,這個曾經的手機玩家,發現做手機又累又不好玩,要買通信基帶、CPU、GPU、聲卡、網卡、芯片,麻煩一大堆,于是創造性發揮,把這些復雜的東西打包組合進一個芯片里,形成一攬子解決方案,成為移動通信的底層,如今包括蘋果在內的手機制造商都在為高通打工。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日新月異的技術到底是底層應用還是簡單應用,萌芽之初,誰也看不清,需要時間驗證。即使是底層技術,也不會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地發展,至于何時介入,需要有很高的節奏把控力。唯一應對之法,是對技術變化高度敏感,快速驗證,邊做邊累積,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底層技術,最后才能化蛹成蝶,立于世界之巔。
預判商業模式新生
互聯網時代,全球商業巨變,此時不作為是等死,亂作為是找死。如何判斷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還是亂作為?傳統的理論已無法給出答案。當下,個體崛起,新的商業圍繞著個體日常世界建立,個體成為經濟的基本單元,從用戶出發的商業模式如何建立,這是一個全新課題;除了探索、試驗、總結,實在也沒有什么好的辦法。
商業模式從萌芽到成熟,時間長,節點多,不同節點的競爭形態、機會與威脅、成本與收入差別很大。前期介入,風險大,必須付探索的學費,此時若全力出擊,探索就變成押寶,經營變成買彩票,易大成大敗;后期介入,有明確的方向,市場早已瓜分完畢,只得吃點殘羹冷炙,永遠做別人的跟班與小弟。面對新商業模式,要兩手抓,一手抓傳統,一手抓創新,抓創新之手,從細微出發,快速驗證,小賭快勝,領先半步全面推進,這才是穩中求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