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縣審坡鎮中心校李屯小學 河北 衡水 053400
深度學習成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深度學習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深度學習是讓學生進行深度思維的教學。深度學習并不是指學生要學很深的數學知識,而是教師在深入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深度挖掘教材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深度參與教與學的過程。
小學數學課堂以教材為主,教材作為知識的主要載體,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內容呈螺旋上升狀編排,逐漸增加知識難度。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工具。教材中的知識通常表述簡單,層次較淺,因此對于隱性的知識、知識的運用以及其中的數學思想與方法需要教師的深度分析與挖掘,在深度了解教材的基礎上實施教學。
1.研讀教材。數學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前后相互聯系,并非獨立存在,很多知識點在多個年級的教材中以不同的難度與深度重復出現,根據學生逐漸增加的知識基礎與逐漸增強的思維能力,由淺及深的螺旋式編排一個模塊的內容。除了內容前后縱向聯系,教材中的知識同樣存在著橫向聯系,相似知識的結合類比可以溝通學習,擴大知識應用范圍。因此,教師應對多冊教材內容進彳行縱向聯系與比較,對本冊內容與習題進行橫向類比與總結,結合學生的成長規律與知識儲備,引領學生逐步深入掌握知識與方法。
2.超越教材。教材作為比較有權威性的學習材料,也是教學活動依據的主要資源。但是每一本教材都不是完美的,有些內容仍存在著瑕疵。若是教師迷信教材,不仔細分析,不熟悉各冊教材內容,僅僅“教教材”,將會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教師在教學前的備課階段安排教學活動時,需要在詳細分析教材內容的前提下大膽探索與改造,改善不合理之處。教材是教學工具,教師教學可以利用工具,而不能完全依賴工具。教師需要在“教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發現隱藏在知識背后的數學思想、數學價值等,認真揣摩教材,讀透文本,轉變為“用教材教”,以教材為依托,創設教學情境,融入教學目標,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以達到最優的課堂教學,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興趣。
有的小學數學教師認為,只要將教材知識教給學生,他們獲得高分便萬事大吉了,不需要引導學生在實踐生活中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學生對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更多地停留在懂但不會用的淺顯層面上,談不上靈活掌握與運用,深度學習目標的實現自然也無從談起。
基于上述情況,教師可從所教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積極挖掘他們日常生活中所蘊含的豐富數學教學資源,將學生的數學學習放置于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之中,這樣能在幫助學生建立起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結的橋梁,進而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熱情的同時,也能讓學生得到充足的知識應用機會,這對于發展與提升他們的數學實踐運用能力,數學學習才能稱得上是深度而又高效的學習。
在教學“統計與可能性”這節內容之后,我不是要求學生做大量的課后練習題,而是為他們布置了一項特殊的生活化作業。作業中所出現的情境是學生日常生活中能經常接觸到的現象,因此,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與積極性便比以往表現出更強的參與積極性,基于此,他們在分析題目、研究題目、解答題目的過程中不僅對所學的“統計與可能性”相關知識進行了進一步的復習與鞏固,更重要的是還知道了如何借助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自身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難題,這便是學生數學知識實踐運用能力得以增強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學生深度學習數學知識的一種體現。
數學學習逐步積累的過程。活動與體驗作為深度學習的核心特征,強調課堂教學中要設計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與體驗中,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中,體會深刻、復雜的情感以及思想方法。
1.課前活動。課堂40分鐘,對于現在內容緊湊的數學課堂來說,容不下太多的活動,導致很多老師.為了能夠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摒棄很多的數學.活動,殊不知這樣舍本逐末的做法,讓學生失去形成核心素養的機會。如果課前能組織一些.行之有效的體驗活動,不僅能讓學生.上課時更有興趣,而且能夠有效開啟學生思考的大門,幫助學生提高數學思維。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產生數學思考,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課前的活動設計,對于課堂教學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可以多花些心思,設計一些有效的體驗活動,將會使課堂事半功倍,有助于學生的深度學習。
2.課內活動。在數學教材上安排了很多的數學活動,但老師們對于活動的不同處理方式,導致了效果也大不相同。“門外漢”的處理方式,只流于形式,缺乏思考,違背了教材的意圖,屬于淺層學習;“含數學思考”的處理方式,在給予學生充足的活動時間與空間的同時,通過設計巧妙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不僅能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能將解決問題的活動體驗轉化為數學思維方式,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深度學習。
相同的教案,不同的教師能上出不同的效果。同樣的數學活動,如何做到更加有效?如何有助深度學習呢?這就需要我們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其重難點,用心設計有價值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質疑、批判,形成學習方式,在生活實踐中遷移與應用,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