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晴川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00
大學英語教學在相當一段時期內面臨著過分注重輸入而產出練習不足的現象,這使得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中收效甚微(劉小杏,黃小芳2017)。文秋芳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提出的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2015)正好非常有效的解決了這種矛盾。該理論是文秋芳教授以Swain的“輸出假說(Output Hypothesis)”(1985)為理論基礎同時結合語言學習的社會文化視角(Lantolf,2000)提出的針對中國外語教學現狀和中國外語學習者的教學理論(張文娟,2016)。該理論以“學習中心,學用一體,培養學生文化交流,關鍵能力”(文秋芳,2018)作為教學理念,注重學用一體,以可以在實際中運用的輸出任務為教學導向,學以致用,強調了以用促學,提升了語言課堂教學效率。
“產出導向法”由“教學理念”、“教學假設”、“教學流程”三部分構成。這三部分依次分別在教學過程中充當著教學指導思想、教學各環節理論依據和載體的作用。在這三個理論構成部分中,“教學理念”決定教學的方向和總體目標;“教學假設”是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理論依據;“教學流程”是實現“教學理念”和檢驗“教學假設”的載體,同時也是實現 “產出導向法”教學目標的步驟和手段(文秋芳,2017)。該理論強調“學習中心、學用一體、全人教育”的教學理念,在此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形成了“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以評促學”的教學假設。并以上述教學理念為指導,根據上述教學假設形成了“驅動(Motivating)、促成(Enabling)、評價(Assessing)”的教學流程,這一教學流程由老師主導,但以學生為主體(2017)。
由此可見,該理論根據輸入(Input)和輸出(Output)的不同特點肯定了這兩者在語言學習中的不同作用,認為輸出對語言學習起著驅動作用,輸入對語言學習起著促成作用。眾所周知,“聽、說、讀、寫、譯”是外語學習中需要掌握的五種基本技能,其中“聽、讀”屬于輸入理解技能,“讀、寫、譯”屬于輸出表達技能。對于外語學習者而言,“聽懂”“讀懂”既是語言學習需要掌握的技能,同時也為語言學習中“說、寫、譯”這三種語言輸出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同時,整個教學過程由老師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語言認知水平提供輸入資料、設計輸出任務、引導學習主體—學生完成這些任務,并通過教師評價和反饋以及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和反饋等評價方式,實現以評促學。
1.設置符合學生語言認知水平的輸出任務驅動學生英語學習。“產出導向法”主張輸出對語言學習的驅動作用,因此設置符合學生語言認知水平的輸出任務是推動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動力。為確保輸出任務符合學生當前的語言認知水平,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結合教材內容,根據每單元主題,在充分研讀該單元教材各部分所提供的“聽、說、讀、寫、譯”相關材料之后,確定學生在學完本單元后應該達到的學習目標,并以該目標為指導根據教材設置輸出任務。這些輸出任務應以該單元學習的內容為基礎,其主要目標是訓練學生掌握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重點單詞、詞組、結構,同時能夠利用這些重點單詞、詞組、結構去實現一些在現實情境中可能遇到的交際任務。這些任務類型應該覆蓋“說、寫、譯”三種輸出技能,能讓學生通過完成這些輸出任務掌握本單元的學習目標。
2.以輸出任務為導向為學生提供產出相關輸入材料促成輸出任務完成。“產出導向法”主張輸入對語言學習的促成作用,因此根據輸出任務提供精心挑選的與產出相關、符合學生當前語言認知水平的輸入材料是語言學習的必不可少的輔助。根據語言學習規律,一定數量高質量的語言輸入是語言學習的基本保障。沒有輸入作保障,語言學習者是很難掌握一門語言的。語料輸入在根據“產出導向法”設計的課堂教學中,應該以產出為導向,根據產出需要,提供恰當的輸入材料,以促成學生輸出任務的完成。這些輸入可以以聽力材料和閱讀材料的形式呈現,且應涵蓋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完成輸出任務時所涉及到的話題,以及與該話題有關的重點單詞、詞組、結構。讓學生所聽、所讀即為他們在完成輸出任務時所涉及到的話題、所需要用到的單詞、詞組、結構。這樣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效率。
3.根據設定的輸出任務所要達成的學習目標讓師生合作評價。“產出導向法”“主張在教師專業引領下,學生邊評邊學、邊學邊評,打破“學”與“評”的界限,將評價作為學習的強化、深入階段(2017)”。該理論框架下所主張的“師生合作評價”(文秋芳2016)不僅僅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手段,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首先,教師對學生評價有利于教師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所設置的輸出任務是否合理,所提供的輸入材料是否合適、有用。同時也可以評價學生在完成輸出任務的過程中對任務目標是否把握得當,對輸入材料是否有效利用,以及是否有效完成教師設置的輸出任務,即學習掌握情況如何。其次,學生互評可以使學生在評價其他學生的過程中學習別人在完成輸出任務中表現優異的部分,同時通過找出別人的不足鞏固自己所掌握的內容。
4.教師主導課堂學習。“產出導向法”主張教師在“驅動”“促成”“評價”這三個教學流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教師在以“產出導向法”指導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充當著總設計師和把控者的角色。首先,輸出任務設置是否恰當決定這學生課堂的學習效果,所以在這一環節,教師需要對整個單元有一個全面了解,以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及各部分與整個教學目標的關系設置有效的輸出任務。其次,適當的語料輸入是促成學生有效完成輸出任務的基本保障。因此,教師合理利用教材提供的語料輸入以及自己尋找合適的語料輸入材料非常重要。最后,教師應該通過課堂環節的設計將教師評價和學生之間的互評結合起來,以對整個輸出任務設置、輸入材料質量以及學生輸出任務完成質量有整體的把控。
綜上所述,“產出導向法”是為了針對中國大學外語教學中“學用分離”(2017)的弊端提出的有中國特色的語言教學理論,旨在提高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該理論可以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以輸出任務為驅動、語料輸入促成、師生合作共評促學,提高了課堂教學和學生英語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