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縣第二實驗小學 河北 唐山 063600
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工作中要求利用實驗方式、觀察方式、調查方式等引導學生學習知識,使得學生可以形成良好情感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此情況下,為了能夠提升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利用科學化與有效化的手段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素質。
一提起觀察,一般都會認為人都是用眼睛觀察事物的。其實不然,人觀察事物除了眼睛,還有別的感官都可以利用。小學科學教師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中,不能只注重學生利用眼睛觀察,也需要引導學生用手觸摸、用鼻子嗅等等,利用不同的感知形式對物體的基本屬性形成準確的感知,從多方面進行觀察,通過全方位的觀察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確保整體教育教學工作的高效化與有效性開展,促使學生觀察能力的良好發展。
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學科學《水和空氣》課程中“認識水”知識的過程中,可以為在課堂中利用瓶子為學生發放河水、海水、生活用水等等,要求學生先利用顯微鏡進行不同水的觀察,用手觸摸,在學生全面觀察之后,還可以發放酒精,要求學生全面觀察、觸摸酒精與水的顏色與特點,用鼻子聞一聞二者味道的差別,然后自主表達觀點,這樣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形成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趣味性環境。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實驗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教學實踐任務,因為學生必須要通過實驗來獲取數據,獲得知識理論的支撐。小學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就應該積極采用實驗教學的方法,使得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察思維形式,增強觀察思維能力。從本質上來講,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主要目的就是可以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善于思考,利用思考的形式全面觀察,自主探究和分析,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在此情況下,教師應該結合學生觀察思維能力的發展需求,結合小學科學的教學內容,合理設置具有啟發性特點的問題,使得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全面掌握和學習更多新的知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事物全面觀察,尋找具體的規律,明確事物具有的屬性,在研究生活規律的情況下,形成深刻的理解,提升認知水平,增強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
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學科學《熱脹冷縮》課程的過程中,可以先為學生講解水的熱脹冷縮特點和原理,利用實驗操作的方式使得學生形成深入、良好的體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使用玻璃杯裝水,之后利用酒精燈加熱處理,在加熱以后水會溢出,表明水有著熱脹的特征。此情況下,可以為學生提出問題“氣體、固體有沒有熱脹冷縮的特點呢?在生活中有什么樣的現象是熱脹冷縮呢?”,提出問題之后要求學生自主在生活中尋找熱脹冷縮的物質,給予一定的啟發“車輪胎在冬天和夏天的時候有什么不一樣?水泥路面為什么會有縫隙呢?”,給予學生啟發之后,要求學生帶著實驗問題觀察生活中熱脹冷縮的物質,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還能增強整體教學指導的有效性,促使學生觀察思維的發展。
小學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工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觀察方法,促使學生觀察能力的良好發展。小學科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應該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不能局限于課本教材,而是要引導學生掌握不同的觀察方法,在教師創新教學手段的情況下,指導學生準確應用觀察手段,增強學生的綜合觀察能力。教師指導學生掌握適合自身學習的觀察方法,應該積極開展實踐操作活動,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利用不同觀察方法,這樣不僅能夠提升整體的教育指導工作質量和水平,還能改善當前的教育指導現狀。
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學科學《空氣與風》課程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先為學生提出問題“氧氣與二氧化碳對我們生活來講哪個更重要?”、“熱空氣有什么特點?”、“風的形成有什么特點?”,在提出問題之后,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要求學生從不同層面觀察和分析“空氣與風”,自主尋找觀察手段和有效的觀察措施,然后按照自身觀察的情況表達觀點、學習課程知識,這樣在合理開展相關觀察教學指導工作的情況下,可以使得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有效規避和預防出現觀察能力的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觀察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重點關注學生的觀察能力,采用合理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強整體的教育工作質量和效果。日常的科學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積極采用實驗教學法、綜合觀察教學法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觀察環境氛圍,使得學生在小學科學課堂中養成良好觀察學習習慣,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保證小學科學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