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漢中市氣象局 陜西 漢中 723000
在社會發展新時期下,農業生產是建設新農村事業的重要產業支撐,同時也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是農業生產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如果出現災害天氣,會減少作物產量、降低農民收入。氣象農業服務屬于一門新興學科,其對于農業生產具有參考和指導價值,通過及時而準確的氣象預報,農民能夠提前預知氣象災害,進而采取科學的措施進行預防,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因此,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要注重優化服務質量,為生產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信息保障和技術指導。
1.1 及時性 在為農業生產提供信息服務中,主要通過信息傳遞促使廣大農戶及時掌握氣候情況和災害情況,進而做好相關預防工作。當前在傳遞氣象信息中,主要通過手機短信、報紙、廣播電臺以及電視等方式,但是氣象信息從獲取到加工需要經過縝密的流程,如果其中任一環節發生錯誤,都會對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帶來影響,難以為農業生產提供指導。
1.2 覆蓋性 農業生產環境主要在室外,在信息傳遞覆蓋中容易出現盲區,農戶無法及時接收到相關信息,進而對農業生產帶來負面影響。而想要擴大覆蓋率,氣象部門要與農業部門開展合作,積極拓寬信息收集和獲取途徑,并且擴大信息傳播的覆蓋率,保證所有農戶都能及時接收到氣象信息。
1.3 針對性 當前在氣象信息服務中,其形式和內容較為單一,主要以氣象信息預報為主,難以對生產起到參考和指導作用,無法體現其產品優越性。因此,氣象部門要秉承針對性原則,研究氣候變化和農業生產的關系,為當地農戶提供針對性、特色性的信息產品服務,尤其在自然災害預報和防控中,要加強災害類型與農業生產的關系研究,為農戶預防災害提供技術指導。
1.4 準確性 準確性是氣象服務的生命線,只有保證信息的準確性,才能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提供指導服務。隨著我國氣象技術的發展,在信息準確性方面已經獲得顯著提升,利用氣象衛星、中尺度氣象監測自動站以及天氣雷達等手段,可以對氣候變化開展動態監督,通過對數據的判斷和分析,做出準確的天氣判斷。
2.1 強化服務意識 我國人口位居世界首位,社會人口增加對糧食的需求量也不斷提升,農業作為維護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關鍵物質支撐,其產量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當地氣象部門要深化自身的服務意識,根據當地農業生產需求優化服務質量。首先,在開展各項服務工作中,要以農業發展和農民需求為導向,合理優化人力資源、科技資源以及物力資源,保證產品服務的針對性以及專業性,以農民需求調整服務方向;其次,農業部門要與氣象部門深化合作,根據當地的環境特點和氣候規律,研究農業生產與氣候變化的關系,起到預防自然災害的作用,對當地頻發的自然災害進行提前預測,避免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巨大影響;最后,氣象部門要定期組織人員深入到基層農戶中開展走訪調查,鼓勵農戶提出在氣象服務方面的需求和問題,并且根據農戶的迫切需要調整服務內容。
2.2 加強基層宣傳 我國屬于傳統的農耕國家,農業發展歷史悠久,并且農民在祖祖輩輩的勞作是生產中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但是在新型農業下,以往“靠天吃飯”的經驗已經逐漸被時代淘汰,以科技為支撐的生產模式占據主導,當地政府和氣象部門要注重加強基層宣傳,提升廣大農戶對氣象服務的重視程度,促使農戶密切關注氣象預報,根據預報調整生產模式、落實防災措施。
2.3 完善組織結構 當前各個地方政府都設立了專業的氣象機構,為農業生產提供信息支撐和指導,為了充分發揮氣象服務的價值和作用,提升其服務質量,要進一步完善組織結構。首先,地方政府要發揮調控作用,對氣象部門開展有效的協調和領導,優化分配人力資源,調整工作隊伍的工作能力和專業程度;其次,給予氣象部門以充足的資金支撐,深化其制度改革,以充足的資金更新設備、創新技術;最后,當地媒體例如報紙、廣播以及電視,要建立專業的氣象專欄,為當地農業提供服務,農戶能夠及時獲取相關信息。
2.4 擴寬傳遞渠道 信息傳遞是發揮氣象農業服務價值的重要保障,基于現當農戶的生活特點,氣象部門要擴寬信息傳遞渠道。首先,充分利用傳統媒體進行信息傳遞,例如電視、廣播等媒體等;其次,在農村地區設立氣候變化動態顯示屏,實時更新氣象信息,農戶可隨時掌握氣候變化;最后,利用多媒體作為信息傳遞的關鍵途徑,促使氣象服務更加貼近當代農民的生活習慣。
總而言之,農業生產與氣候環境關系密切,加強氣象服務有助于農業生產的有序進行,相關部門要結合當地農業結構特點,積極優化服務產品質量,實現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