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市科學技術局 福建 晉江 362200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層次和基本細胞,縣域經濟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興衰。
縣域經濟中的傳統產業主要指勞動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為主的行業。如電子行業、制鞋、制衣、光學、機械,制造業等。隨著智慧經濟時代的到來,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伴隨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產能過剩持續以及后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雙重擠壓,傳統產業以往依靠要素驅動和依賴低成本競爭的增長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迫切需要轉型發展。
產業轉型升級是一個以創新為基本動力,以適應競爭環境、提高經濟附加值水平和競爭力為目標的產業演進和變遷過程。縣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尤為突出。
一是傳統產業的技術、工藝、產品、市場都已成熟,思維固化不易改變,難以潛心去做核心技術的積累。二是產業發展環境亟待進一步完善。三是共性技術供給不足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羈絆日漸凸顯。由于共性技術供給的不足,企業轉型升級之路非常艱難。四是高素質人才短缺。縣域傳統產業中多數企業并不在一二線城市,所在城市對于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較弱,人才缺乏與企業的轉型升級意愿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五是知識產權保護不夠。“被山寨”是轉型升級企業普遍的困擾。企業打假維權成本較高,必然嚴重挫傷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縣域傳統產業雖有諸多困難和挑戰,但仍有相當的競爭優勢,不僅包括人力資本、產業發展基礎和配套能力等,更有規模巨大且聯系更趨緊密的內需市場。為此,要把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有機結合,通過改進制度安排、加強政策引導,從競爭環境、共性技術供給、人才供給、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找準問題,盡快突破束縛縣域傳統產業轉型發展的桎梏。
以晉江市建材陶瓷產業為例,該市實施產業補鏈工程,從原料到生產,再到銷售全流程創新升級發展。圍繞“整合提升”、“技術創新”兩大核心,拉長產業鏈條,補齊材料、裝備環節。全力打造“創新型、環保型、智能型”建材陶瓷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鏈齊全、低碳綠色的建陶產業集群。
找準產業短板,哪里不行補哪里。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產業載體等方面全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通道。發展原材料深加工和生產裝備產業。提高晉江陶瓷產品的品位和檔次,針對性推進原料生產專業化、標準化。鼓勵引導龍頭企業剝離設備改造部門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研發孵化建陶設備生產企業。加快推動新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工業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設備的應用。注重發展產業文化內涵。以古代窯址等文化遺產為支撐,推進文化創意融入陶瓷產品、產業,打造特色工業旅游路線,提升陶瓷產品的附加值。打造供應鏈平臺。以“產業+互聯網+金融資本”為核心路徑,聯合組建陶瓷原材料集采平臺。從供應鏈為切入點,以金融資本為驅動,依靠互聯網支撐,從而構建陶瓷產業鏈全球性集采平臺。
堅持創新的核心地位,實施自主創新工程。以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推動資本、科技和人才進入鄉村。推進技術改造和產學研合作。鼓勵企業與國內陶瓷產業相關專業的重點大學和科研院所簽訂長期科技合作協議,建立一個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關系。通過產學研合作推動企業生產工藝技術改造,加快推進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搭建公共研發平臺。組織行業協會、龍頭企業聯合國內專業研究所、院校,建成集設計、研發、檢測、培訓于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平臺加快研究開發行業調整提升所迫切需要的關鍵、共性、核心技術,為產業現代化提供技術服務。建立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吸引國內知名高校來晉設立實習基地,通過與高校簽訂定向培養協議等方式,為企業輸送專業型技術人才。同時加強與本土院校的合作,加大人才本地化培養和供給水平。
努力推動綠色發展,實施清潔生產工程。推行“無塵生產”理念,建立“零排放”機制。引進無塵生產設備,打造無塵建陶產業生產車間,培育若干標桿示范企業。利用先進技術對廢氣和廢水進行治理。加強對燃料、污染物排放等的監管,達到污水“零排放”要求。發展循環經濟,夯實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撐。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從源頭上減少廢物的產生。規劃建設和扶持發展廢物處理中心。鼓勵企業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無輻射、無毒、低毒、低排放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實現節能、降耗、減排。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
近年來,我國傳統產業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主線,以技術改造、進步和創新為突破口,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在轉向高值化、品牌化、服務化、平臺化以及綠色化發展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堅持創新在產業升級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作為產業發展的戰略支撐,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為全鏈條、全流程升級縣域傳統產業提供源源不斷地創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