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雙河市八十四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新疆 雙河 833405
玉米是新疆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對地區農業發展影響深遠,隨著種植技術的不斷進步,新疆的玉米種植產量和品質也在逐年提升,進一步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目前對玉米栽培技術的利用以及進行病蟲害防治是兩個關鍵問題,以下對相關內容進行分析。
(一)做好選種工作。在玉米的栽培過程中,選種工作十分關鍵,該環節要以個體飽滿、色澤良好、外表無破損的種子為主,而部分雜交品種也憑借抗病害能力強受到了種植戶的歡迎,比如正泰101、新玉69、塔玉1號、塔玉3號。此外,在選種的環節需要對新疆溫帶大陸性氣候充分考慮,由于大部分地區氣候較為干燥,因此通常以抗旱能力強的品種為主。
(二)做好整地措施。傳統的土壤處理方式以人工為主,如今機械化種植模式在新疆地區大力推廣,有效提升了整地效率,比如可以對土塊進行粉碎性處理,保證土壤的深翻質量。在整地的環節中還需要對玉米秸稈進行有效處理,進而提升土壤的透氣性,之后進行土地平整,并且通過測土配方工作改善土壤環境[1]。
(三)種子處理。在玉米播種之前需要對種子進行有效處理,目前主要采用藥物浸泡和晾曬的方法,一般在浸泡的環節使用磷酸二氫鉀,水溫在26℃上下,之后對雜質進行過濾,起到減少病菌的作用。完成該環節需要攤開玉米,自然溫度下晾曬,需要指出的是不可進行暴曬。
(四)科學種植。在種植環節需要種植戶對種植的時間和密度把握好,加強田間管理。具體說來:種植戶需要結合氣候情況以及地質條件,在4月上中下旬完成播種。在播種密度的控制上,如果過密會導致植株不能充分吸收養分,而栽種稀疏會影響產量,因此一般將密度控制在7000株/畝左右(即收獲株樹,理論株樹8333株/畝)。
(五)加強水肥管理。新疆地區受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影響,白天溫度普遍較高,水分蒸發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灌溉,同時需要對肥料的補充高度重視,以此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幾率。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施肥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對土壤養分進行測量。此外,在玉米的生長期間還需要做好除草工作,避免與玉米爭奪養分[2]。
在做好水肥管理工作的同時,與需要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這是保證玉米品質和產量的關鍵手段,具體措施如下:
在玉米的種植中,主要的病害類型包括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絲黑穗病和玉米小斑病,具體說來:
首先,玉米瘤黑粉病。發生后的主要表現是在植株上長出腫瘤,并且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變大,初期腫瘤的顏色為白色、黃色,后期會變為黑色,并且內部含有大量孢子。當腫瘤破碎之后,孢子會隨著氣流消散。對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來說,一方面需要做好選種工作,比如中單2號對該病的抗病害能力十分顯著,在種植期間需要使用腐熟的肥料,做好水肥管理,拌種期間可以使用福美雙可濕性粉劑。
其次,玉米絲黑穗病。對于玉米絲黑穗病來說,發病的主要癥狀為健康的植株長勢緩慢、矮小,觀察葉片會有斑點,對于成株期的玉米來說,患病后果穗的顏色逐漸加深,部分呈現黑色,植株會呈現出球狀,不吐出花絲。在防治該病的過程中,需要選擇抗病害內控強的品種,可以在播種之前使用氧環寧舒緩劑、矮壯素藥物處理,如果在田間發現患有該病的植株,需要立即拔除,并且加強對植株的管理,進而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最后,玉米小斑病。該病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玉米種植中都會出現,處于高溫、潮濕的環境的環境下更加容易發病,多集中在夏季發生,該病發生后會破壞葉綠組織,影響光合作用,大規模發病將導致玉米減產,甚至絕收。一般在發病初期時,葉片出現水漬斑點,之后面積逐漸擴大,顏色變為褐色,輪廓更加清晰,多以同心輪紋的形式出現。為了減低該病的發生幾率,需要以抗病性強的雜交品種為主,并且在玉米收獲之后對土壤進行深翻。在藥物防治方面,以甲基硫菌靈可濕粉劑、百菌清可濕粉劑為主,采用噴灑的方法可以避免病情蔓延[3]。
首先,玉米螟蟲的防治。在新疆玉米的種植期間,玉米螟蟲是一種常見的、破壞性強的害蟲,出現該病后會導致葉片出現空洞,甚至造成植株死亡。在防治方法上,需要在冬季對蟲卵清除,常見的方法為火燒。在夏季田間大量出現螟蟲時也可以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比如瓢蟲、赤眼蜂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螟蟲的數量。如果選擇物理防治措施,利用燈光誘殺效果十分顯著。此外,可以在喇叭口放置辛硫酸顆粒,也可以使用噴灑蘇云金桿菌防治。
其次,玉米蚜蟲的防治。這種害蟲的繁殖能力較強,可以導致植株的葉片、莖稈被啃食,嚴重影響玉米的生長,目前對玉米蚜蟲的防治主要是利用藥物防治的方法,不過考慮到保護生態環境,一般更主張使用人工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法,比如在越冬期也可以清除田間的雜物與病株,或者在田間釋放食蚜蠅、寄生蜂、草蛉。
綜上所述,在新疆地區的玉米種植中,需要科學進行種子處理、土壤處理以及水肥管理,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方法,進而保證玉米的品質和產量,達到良好的種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