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坤 彭淑玉
內蒙古工業大學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教育部在“質量工程”中一直強調: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根據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大力推進實踐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及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不斷加強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新實踐教學體系,形成高素質的實驗教學隊伍,完善高效的實驗室運行管理機制。近幾年,隨著高校對科研的重視,不斷加大實驗室的建設,引進大量的大型實驗設備和精密儀器,擴大實驗室規模,導致實驗室逐漸出現安全隱患。盡管高校對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有一定的重點,但是,每年還會發生重大意外事件,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以人為本,預防為先”的實驗室安全管理理念逐漸擴大影響范圍,越來越多的高校逐步開始建立并完善校園安全文化體系或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
1.安全意識淡薄,安全文化氛圍缺失。實驗室安全隱患困人而起,因此要想做好安全工作就必須以人為本,組織行為學原理認為——組織行為為組織文化所導向,因此安全隱患的發生又可以理解為實驗室操作人員沒有理解或不接受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
2.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少實驗室安全管理存在現有制度不全、執行不嚴、檢查督促不力、獎罰不明的問題。實驗室的安全管理不僅要建章立制,更重要的是要落實檢查。另外,對實驗室安全事故的處理流于形式,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時也沒有對實驗室安全工作做得好的部門給予鼓勵或獎勵。
3.基礎安全設施不完備。由于規劃設計人員對各類實驗室的功能要求缺乏一定程度的了解,尤其是對一些特殊實驗室的特殊要求知之甚少,因此在實驗室建設的規劃設計中對設施和裝備的安全要求考慮不周,工程設計上存在漏洞,包括人與機械、作業環境之間匹配不當等,造成了安全隱患。
4.涉及人員多責任范圍不明。高校在實驗室安全工作中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在程序上有交叉,主管院領導,技術人員以及二級學院實驗員和專業教師都會涉及其中,如教師和實驗員應負責上課期間的實驗室使用安全和下課時及時關閉電源及門窗;實驗室管理中心的技術人員應保障實驗室在教師上課期間的正常運行;保衛處應負責實驗室在非課堂時間內的消防和防盜安全等,出現事故時各部門互相推諉、推卸責任。
1.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安全職責。學校建立一個有效的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不斷建立和完善現有的實驗室管理制度,重點修訂《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實驗室教師守則》、《實驗室學生守則》、《實驗室安全操作規范及流程》。根據各實驗室的不同特點進行分類明確,而不是用一個內容空泛概擴的制度來約束所有類型的實驗室。
實驗室的各類具體要求和操作規范應詳細而具體,不應只淪為貼在墻上的觀賞品。實驗室安全檢查為例,應將具體幾天檢查一次、都需要檢查什么事項、檢查的記錄本樣版及填寫規范等都進行具體而詳細的規定,這樣才能夠使得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制度真正得到執行和落實。
2.加強實驗室資源優化管理組織結構的設立。管理組織架構作為高校實驗室資源優化管理體系構建的重要前提,其構建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對實驗室管理工作的質量與效率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每一個高校實驗室成立資源優化管理小組,由各個教師擔任管理者的角色,負責實驗室的日常管理活動。通過學校、院系以及專業三級管理組織機制的構建,對管理體系進行必要的梳理,為資源優化管理在高校實驗室管理工作的應用奠定了組織基礎。
3.培育良好的實驗室安全環境文化。可以通過發放實驗室安全手冊、宣傳單等物品,并且開展一系列的講座,從各個方面幫助學校的師生樹立良好的責任心以及安全價值。
在實驗室的周圍貼好適當的標語,并且在實驗室的門口掛上安全須知,并且表明當意外發生時所需的措施。
4.高校實驗室績效評價指標的選擇。實驗室績效評價指標的選擇應以實驗室目標為基礎,針對于實驗室的教學目標、試驗設備管理目標以及科研活動目標等內容,進行績效評價指標的確定與規劃。實驗室績效評價方法的確定,實驗室績效評價方法是多方面的涵蓋了滿分制評估方法、綜合指數評價方法兩種方式,通過對兩種績效評價方式應用范圍、使用環境、具體操作流程進行確定,從而提升了績效評價方法使用的實際效果,滿足了評價工作的客觀需求。
在高校實驗室日常運行中,應把實驗室安全放在首位,常抓不懈。應當要落實預防與解決為一體的安全管理體制,從體制的完善、意識的增強等等方面建設一個完善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制,有效地防止實驗室事故的發生,這就要求學校、實驗室管理部門、各二級學院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逐步構建適用與本學科、本類型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措施,防止實驗室安全事故的發生,為學校、老師、學生、社會營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科研教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