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平,王 敏,張錢友,李小英,鄧永梅
(長沙衛生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3)
據預測,2050 年我國將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60 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35%,由此引發的醫療和老年人照顧問題將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壓力[1]。改變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 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是實現健康老齡化、 緩解社會養老問題的重要舉措[2-3]。目前,機構養老已經成為社會養老的主要發展趨勢,然而隨著老年人自理能力下降和家庭支持欠缺等, 養老機構老年人精神心理障礙發生率較高, 其中抑郁是最常見、最嚴重的的精神心理問題之一[4-6]。 有研究指出,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發生率高達16%~46%[7]。 抑郁使得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降低,生活品質下降,不良事件發生率增高[8-9]。 中醫養生強調“三分治,七分養”,意在強調陰陽平衡的失和關系,可為延緩衰老速度、實現生命寬度提供重要保證。老年人的情志變化多以郁久化火、虛勞傷陽居多,而中醫情志養生能有效避免不良情志的刺激,可減少抑郁的發生率[10]。 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養老機構老年人中醫養生認知和抑郁發生現狀,并分析其發生抑郁的影響因素,為促進養老機構老年人身心健康提供借鑒參考。
1.1 對象采用方便抽樣法,于2019 年6—7 月選取長沙市6 所養老機構老年人共387 名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年齡≥60 歲;②入住養老機構時間≥6 個月;③意識清晰, 能獨立完成或在他人指導下完成問卷填寫;④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患或認知功能障礙; ②近1 年有重大精神創傷史。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由研究者自行研制,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家庭人均月收入、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健康自評等。
1.2.1.2 中醫養生認知問卷該問卷由孟晴[11]研制,研究者在其基礎上進行修訂, 主要用于測量養老機構老年人對中醫養生的認知情況。修訂后的問卷共37 個條目,包含3 個維度:養生知識(14 個條目)、養生態度(10 個條目)和養生行為(13 條目)。問卷采用4 級評分法,所有條目均為正向計分,總分37~148 分。 總分得分越高,表示被測試者中醫養生認知水平越高。邀請來自湖南省中醫藥大學及其第一附屬醫院、 長沙市中醫院和山西中醫藥大學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老年醫療、護理專家以及中醫專家共10 名進行問卷內容效度評定,測得問卷總的內容效度指數為0.728, 對100 名養老機構老年人進行預調查測得問卷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812。
1.2.1.3 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該量表由美國學者Yesavage 等研制, 量表的問題設置針對性強、易于理解,目前被廣泛應用于老年人抑郁情況的測量[12]。 量表共30 個條目,每個條目的選項為“是”和“否”。其中包括10 個反向計分條目,總分0~30 分。根據量表總得分將抑郁水平劃分為3 個等級:0~10 分為無抑郁,11~20 分為輕度抑郁,21~30 分為中重度抑郁[13]。本研究中該問卷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03。
1.2.2 調查方法研究者在取得6 家養老機構管理人員同意后展開調查, 調查時采用統一指導語向研究對象解釋本次調查的目的、方法、耗時及意義,指導其完成問卷填寫。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95 份,回收有效問卷387 份,有效回收率為97.97%。
1.2.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描述;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采用Spearman 相關分析法分析中醫養生認知與抑郁的相關性; 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抑郁的影響因素;以P<0.05 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養老機構老年人中醫養生認知及抑郁發生情況被調查的387 名養老機構老年人中醫養生認知問卷總分為(71.30±15.81)分,各維度得分分別為:養生知識(28.73±7.84)分、養生態度(22.15±4.32)分、養生行為(20.42±7.81)分。 387 名老年人中有87 名(22.48%)有輕度抑郁,41 名(10.59%)有中重度抑郁,抑郁發生率為33.07%。
2.2 不同特征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情況比較見表1。
2.3 養老機構老年人中醫養生認知與抑郁的相關性養老機構老年人中醫養生知識、 態度和行為均與抑郁呈負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433、-0.344、-0.497(P 均<0.001)。
2.4 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情況的Logistic 回歸分析以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情況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一般資料(多分類變量進行啞變量處理)以及中醫養生認知3 個維度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年齡、婚姻狀況、健康自評、是否關注養生信息以及中醫養生知識、態度和行為是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情況的主要影響因素,見表2。
3.1 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情況不容樂觀本次調查的387 名養老機構老年人中, 發生抑郁的老年人有128 名(占33.07%), 其中輕度抑郁87 名(22.48%),中重度抑郁41 名(10.59%),抑郁發生率較高,與鄭曉莉等[14]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其原因:①老年人離開子女,來到陌生的環境,產生了不適應與孤獨感,容易產生負性心理情緒; ②機構養老的模式在我國尚未被老年人所完全接受,多數老年人并非自愿,而是子女無暇照顧才來到養老機構, 讓老年人容易產生被拋棄的感覺,不利于其心理健康;③我國養老機構體制不夠完善,養老護理員素質參差不齊,人文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差異較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加重老年人的內心孤獨與低落情緒。
3.2 養老機構老年人中醫養生認知有待進一步提高本研究結果顯示, 調查的387 名養老機構老年人中醫養生知識、態度和行為處于中等偏低水平。隨著人們中醫養生保健意識的增強, 中醫養生用于提高身心健康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中醫養生在延年益壽、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等方面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優勢[15]。養老機構老年人因社交范圍有限, 養老機構管理人員可以根據其所在機構入住老年人的特點, 結合機構地理位置制訂因地制宜、 因人而異的健康管理方式,充分發揮中醫養生的精華作用。
3.3 養老機構老年人中醫養生認知與抑郁呈負相關有研究顯示, 有抑郁情緒的老年人醫院門診就診率和住院率明顯增加,醫療資源的消耗也相應增加[16],老年人抑郁情緒不容忽視。本研究結果顯示,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發生率較高,抑郁情況與中醫養生知識、態度和行為均呈負相關。 中醫養生強調“養生先養心”的理念,在情志方面,中醫養生有著獨特的方式看待與處理人的七情六欲,有利于排除老年人悲觀、焦慮等不良情緒,降低老年人抑郁發生的概率。 在飲食養生方面,中醫養生強度“節制、適度、無過”的觀點,在慢性疾病調理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運動方面,中醫養生提倡的“老年瑜伽、太極拳”,在鍛煉機體、放松心情、愉悅身心方面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這些均有利于促進養老機構老年人心理健康。
3.4 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的影響因素分析表2 顯示,年齡、婚姻狀況、健康自評、是否關注養生信息以及中醫養生知識、 態度和行為是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發生情況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調查的387 名老年人中65~70 歲者抑郁發病率最高,70 歲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抑郁發生率有所降低,與孫建萍等[17]提出的高齡是老年人抑郁的保護因素研究結果相似, 這可能與老年人離近退休的幾年,生活重心突然發生轉移而無法適應,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適應退休后生活有關。 已婚老年人比喪偶或離異者發生抑郁的概率低, 這可能與住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已經失去了子女的陪伴, 如果再加上喪偶,更容易出現悲觀、壓抑等情緒有關。 健康自評越好的老年人,抑郁發生率越低,這可能與其生活自理能力強、自我認同感高,能夠積極參與養老機構組織的娛樂和社交活動, 豐富的業余生活有利于調節其負性心理情緒有關。關注養生信息、中醫養生認知越高的老年人抑郁發生率越低,與武翠[18]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中醫養生知識越多、態度越積極的老年人,在生活中可以保持樂觀的心態,能科學調整負性情緒,并將中醫運動養生、飲食養生等方法落實到行動中,在關注養生的過程中精神需求得到滿足,抑郁發生率降低。

表1 不同特征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情況比較 (n=387)

表2 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情況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發展, 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提高其生活質量是國家及社會關注的重點。本研究結果顯示, 養老機構老年人中醫養生認知有待進一步提高,抑郁狀況不容樂觀;中醫養生認知與抑郁呈負相關;中醫養生知識、態度和行為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老年人抑郁發生情況。此外,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情況還受年齡、婚姻狀況、健康自評、是否關注養生信息等影響。 中醫養生強調“未病先治、三分治、七分養”的理念,深受老年人的喜愛和信任。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的管理者可以從中醫養生的角度, 并結合影響老年人抑郁的其他因素制訂相關措施, 以預防和減輕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等負性心理情緒,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