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偉,范小羽,聶臣聰,陳 瑤,王雪蓮
(四川省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四川 自貢 643000)
急危重癥患者體溫測量值會影響其疾病的診斷、治療和護理, 特別是發熱與體溫過低可直接反映患者病情變化及其危重程度, 是判斷患者病情和預后的重要指標[1-2]。 因此,選擇一種便捷且可有效地反映急危重癥患者中心溫度的體溫測量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應用肺動脈導管上的傳感器測得的血液溫度是人體核心溫度測量的金標準[3]。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危重患者監護設備也在不斷更新,PICCO 監測儀作為監測重癥患者主要血流動力學參數的工具,也可監測患者的血液溫度[4]。 目前,臨床應用較多的體溫測量方法是采用傳統汞式玻璃體溫計測量腋溫, 但其測量耗時長且無法實現動態監測, 另汞泄漏會給患者健康帶來一定影響,在國外有些國家已經被禁用[5]。 近年來, 采用測溫導尿管測量患者膀胱溫度也在臨床有一定應用,且多項研究結果顯示,膀胱溫度在患者行體外循環或麻醉等情況下可較好地反映其體溫變化,測量結果準確且可實現動態監測[6-8]。 本研究旨在比較水銀體溫計、PICCO 監測儀和測溫導尿管測得的體溫結果的準確性,為臨床選擇經濟、適應性高且適宜患者的體溫測量方法提供借鑒參考。
1.1 對象采用便利抽樣法, 選取2017 年12 月—2019 年12 月在四川省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急診重癥監護室住院并使用PICCO 監測儀的急危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行PICCO 監測,且需要留置導尿管;②患者或其家屬知情同意,愿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共納入患者30 例,其中男23 例、女7例,平均年齡(53.53±15.36)歲。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全部研究。
1.2 方法
1.2.1 測量方法使用水銀體溫計、PICCO 監測儀及測溫導尿管分別測量患者的腋溫、 血液溫度和膀胱溫度。患者在入組后3 d 內均進行3 種體溫測量,每4 小時測量1 次,每天測量6 次,測量時間點分別為00:00、04:00、08:00、12:00、16:00、20:00,研究期間每位患者3 種測量方法各測量18 次。 研究正式開始前,對參與研究的護理人員進行統一培訓,確保其掌握3 種體溫測量方法并能準確讀取各項溫度。 具體操作方法介紹如下,①腋溫:采用由重慶日月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生產制作的的水銀體溫計進行測量,測量前先擦干腋下皮膚,將體溫計水銀端置于患者腋窩內并囑患者將其夾緊,10 min 后取出讀數并記錄。選擇無輸液、輸血側腋下進行測量。 ②血液溫度: 從PICCO 監測儀上直接讀取,PICCO 導管的溫度傳感器可獲取患者的血液溫度。PICCO 監測儀由德國Pulsion 公司生產制作,由重癥監護室醫師將PICCO 導管經股動脈置入患者髂前動脈并連接PICCO 監測儀。 ③膀胱溫度:采用由中山市沃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制作的測溫導尿管進行測量,測溫導尿管與其配套的換能器連接,可在配套監護儀上直接讀取患者的膀胱溫度。
1.2.2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不滿足正態分布及方差齊性,故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描述;多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 秩和檢驗; 兩兩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 檢驗;采用Spearman 相關分析法; 以P<0.05 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體溫測量方法測得患者的體溫情況納入的30 例患者均使用3 種測量方法分別測量其腋溫、膀胱溫度、血液溫度,每種方法各測量次數共540 次,其中有16 例患者出現過血液溫度低于35 ℃的時間段,涉及3 種測量方法測量次數各207 次, 不同測量方法測得的體溫情況詳見表1、表2。

表2 血液溫度低于35 ℃時不同測量方法測得的體溫情況 (℃)
2.2 不同體溫測量方法測得的體溫結果比較3 種測量方法測得的體溫結果組間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H=0.148,P=0.929),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腋溫與血液溫度(Z=-0.280,P=0.780)、膀胱溫度與血液溫度(Z=-0.089,P=0.929)、腋溫與膀胱溫度(Z=-0.369,P=0.712)。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3 種測量方法測得的體溫結果互為正相關:腋溫與血液溫度(rs=0.984,P<0.001)、膀胱溫度與血液溫度(rs=0.999,P<0.001)、腋溫與膀胱溫度(rs=0.983,P<0.001)。 當血液溫度低于35 ℃時,3 種測量方法測得的體溫結果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H=138.253,P<0.001),兩組間比較結果如下:腋溫與血液溫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10.196,P<0.001), 膀胱溫度與血液溫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101,P=0.920),腋溫與膀胱溫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10.197,P<0.001)。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膀胱溫度與血液溫度呈顯著正相關(rs=0.995,P<0.001)。
3.1 不同體溫測量方法的優缺點水銀體溫計測量腋溫、PICCO 監測儀測量血液溫度、測溫導尿管測量膀胱溫度目前在臨床均有應用, 但各有其優點和缺點。①水銀體溫計測量腋溫: 水銀體溫計是一種非侵入性的體溫測量方式,其操作方便,且臨床應用較為成熟,普遍被醫護人員和患者所接受, 但其溫度測量范圍為35~42 ℃, 當患者體溫過高或過低時則無法準確測量其實際體溫,且無法實現動態監測。 此外,近年來采用物理方法將患者體溫降低到一定水平的亞低溫療法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治療期間患者體溫需要維持在32~36 ℃[9-12],水銀體溫計則無法適用。 ②PICCO 監測儀測量血液溫度:血液溫度是患者核心溫度測量的金標準[3],PICCO 監測儀在監測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同時,也可監測其血液溫度變化情況,且無溫度大小值限制,可準確、動態地反映患者體溫變化情況。但PICCO 導管的置入是一種侵入性操作,且監護費用較高,當患者無需監測其他指標時,單獨使用其測量患者血液溫度代價太大。 ③測溫導尿管測量膀胱溫度:膀胱溫度測量近幾年在臨床已經有一定應用,且有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的膀胱溫度接近其血液溫度[13-14]。 急危重癥患者多數需要動態監測尿量及體溫,且部分患者需要留置導尿,直接采用測溫導尿管在監測尿量的同時,還可以準確、快速、連續地測量患者體溫,在無需使用PICCO 監測儀的危重癥患者中有其獨特的應用價值。
3.2 不同體溫測量方法測得的體溫結果的分析比較本研究結果顯示,3 種測量方法測得的體溫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 種測量方法測得的體溫結果互為正相關(P 均<0.001)。這提示3 種測量方法測得的體溫結果總體差異較小,均可用于患者體溫測量。但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當患者血液溫度低于35 ℃時,3 種測量方法測得的體溫結果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01);腋溫與血液溫度、膀胱溫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膀胱溫度與血液溫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二者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接近1。 這提示當患者發生體溫不升時,與體溫測量金標準血液溫度相比,腋溫準確性欠佳,而膀胱溫度接近血液溫度,可有效反映患者的真實體溫,且可實現動態監測。 研究顯示,急危重癥患者病情復雜多變,發熱和體溫過低都可增加其病死率, 早期及動態監測患者體溫及其變化情況對判斷患者病情和預后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2]。夏桂芳等[15]也指出,體溫是休克患者臨床觀察的基本要點,體溫的變化常常提示病情變化,是了解外周循環灌注的重要價值指標。因此,急危重癥患者選取科學、準確的體溫測量方法十分重要。結合3 種體溫測量方法的優缺點和本研究結果, 重癥監護室采用測溫導尿管測量膀胱溫度來監測患者體溫變化有其獨特的優勢,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但測溫導尿管成本高于普通導尿管,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住院費用,故醫護人員要綜合考慮患者經濟情況來選擇其體溫監測方式。
本研究顯示,水銀體溫計測量腋溫、PICCO 監測儀測量血液溫度、 測溫導尿測量膀胱溫度均在臨床有一定適用性,但當患者發生低體溫時,水銀體溫計測量腋溫的方法不適宜使用, 宜采用測溫導尿管測量膀胱溫度或采用PICCO 監測儀測量血液溫度,當患者無需進行PICCO 監測時,利用測溫導尿管測量膀胱溫度是一種可行的、有效的體溫監測方法。 但本研究納入的30例患者均未出現體溫高于42 ℃的情況,3 種測量方法在該類患者中的適用性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且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今后建議增加樣本量,為臨床選擇適宜的體溫測量方法提供更嚴謹、科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