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珍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水土保持與水利工程質量中心 內蒙古 阿拉善左旗 750306
土地是人們生活與生產中的一種必備資源,通過開發利用土地資源,能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且有利于經濟收益的提高。然而,過度開發利用或墾殖不合理也間接破壞了土地資源,其中水土流失是最為突出的問題。一旦出現水土流失問題后,會破壞生態環境,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措施,在保障生態環境的同時確保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1.1 自然因素 首先,降雨。當區域內頻發強度大、歷史短的暴雨時,會產生能夠嚴重破壞地表的高強度擊濺侵蝕,是水土流失的外在引發因素;其次,地形地貌。源自于地形高度與坡度的重力勢能,是落至地表后對雨水徑流沖刷能力大小的決定性因素。該地區中的水土流失區域往往是平原與低山丘陵交界地段,有著較大的地形高度差且坡面長、坡度相當陡,是引發水土流失的潛在風險因素。同時,其他條件一致時,越長的坡面會出現越嚴重的水土流失;最后,土壤。土壤的抗侵蝕能力會對水土流失強弱程度構成直接影響[1]。土壤抗侵蝕能力高低,密切關聯著土壤質地、有機質含量、透水蓄水特性及結構等。質地粗、有機質偏低、透水性與蓄水性及團粒結構差的土壤,在抗水蝕能力方面不具備突出優勢。相反的條件下則具備優異的抗水蝕能力。
1.2 人為因素 首先,土地資源利用欠缺合理性。因短期利益驅動的緣故,部分地區大量開墾荒坡,坡耕地順坡打壟,輪作施肥欠缺合理性,導致土壤團粒結構受到損害,引發了更嚴重的土壤侵蝕。過于粗放的耕作或掠奪性經營,會嚴重破壞林地,進而降低土壤肥力,影響蓄水保土能力,最終會逐步惡化生態環境;其次,亂砍濫伐。水土保護中,林草作為首道防線,能將水土流失的情況有效減少。但是,快速發展的經濟背景下,人們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肆意毀壞林木,亂砍濫伐,引發水土流失問題,造成水資源枯竭,生態平衡性受到影響;最后,過度放牧。以往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放牧基本上都沒有限制,導致地區水土資源遭受破壞。之所以會出現此類問題,主要是因為:一味增多牲畜數量,有嚴重超載的情況出現在草場中,影響了草場恢復能力,并逐步減少植被覆蓋率;因自由放牧的緣故,牲畜會對草場肆意踐踏,加大土地硬度、降低水分滲透率,時間一長就會有干旱等現象出現。
2.1 明確治理規劃 治理水土流失這項工作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且復雜性較高,因此有必要開展科學規劃與指導。在治理之前,應當詳細分析區域內水土流失特點及具體區域,在嚴格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的基礎上,深度整合長期性與臨時性措施、生物與工程措施、建設項目與生態環境,在將水土流失治理規劃合理明確的前提下開展治理工作,促進水土保持力度的增強。
2.2 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草地或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引發因素之一,通過坡耕地的改造、水平梯田的修建,緩平坡面,降低坡度或縮短坡長,即可將地表徑流減輕,促進降雨入滲的增強,能對水土流失加以有效控制,可以攔蓄徑流[2]。小于15°坡度的坡耕地上,可選用改順坡耕作為沿等高線橫坡耕作的方法,溝壟種植,并采取地膜覆蓋、套種間種方式,有利于局部小地形的改善,可將徑流減少或將作物對地面覆蓋時間延長,最終能將水土流失有效規避,促進土地保水、保肥能力的增強。
2.3 積極宣傳水土保持 本地相關部門需要借助新媒體平臺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密切結合水土流失與每個人自身的利益,確保人們對水土流失控制的重要性、必要性產生清晰認識,幫助他們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例如,本地政府可以在自身門戶網站上增設與水土流失及保護相關的專欄,通過首頁推送的方式,登入網站的居民能夠一目了然的發現主題文章,通過瀏覽后能對水土保持意義、目標及必要性等產生一定的理解,久而久之就會逐漸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并自覺、主動地加入水土保持隊伍中,為生態環境提供一定的保障。
2.4 大力發展基本草場 通過對灌溉草庫循環建設的全面改善,積極落實基本草場的建設,能將植被壓力減少。全面保護遭受嚴重破壞的草原地區,加大放牧禁止力度[3]。通過生態移民措施的推行,將封鎖草場內的居民向其他水源土質好、交通發達的地方移民。牧草返青期,需要將封閉與放牧互換原則貫徹落實。同時,要注重水資源規劃的合理性,積極改善并逐步推行圈養畜牧。部分生態農牧交錯區具備較好的條件,通過合理規劃促進流域圍欄草場綜合治理力度的提高。
綜上所述,水土流失會對生態環境發展的平衡性構成影響,同時也會危害人們的生活與生產活動。所以,有必要圍繞水土流失展開治理,嚴格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在明確治理規劃、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積極宣傳水土保持等措施方針的運用下,保護植被樹木,避免自然環境受損,為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與正常運轉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