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俗學視野里的劉禹錫作品研究

2021-01-29 01:41:52高瓊燕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高瓊燕

(四川民族學院,四川 康定 626001)

民俗是文學作品的重要背景和主要內容。對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民俗事項進行分析,是對作者知人論世、對作品深入理解的一條重要途徑。劉禹錫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唐民俗,展示了一幅幅生動的民俗畫卷,呈現了一個個中唐生活場景。本文擬以陶敏、陶紅雨校注的《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1)文中引用除參考文獻所列外均來自:陶敏,陶紅雨.劉禹錫編年校注[M].長沙:岳麓書院,2003。中的劉禹錫作品為研究對象,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對劉禹錫作品中的民俗事項進行分析,以期更深入地認識劉禹錫其人、其文及其時代,展示構成中唐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民俗基礎。

一、民俗事項在劉禹錫作品中的存在形態

(一)作為書寫對象

劉禹錫曾說自然環境和人文風俗是他創作的源泉(“為江山風物之所蕩,往往指事成歌詩”《劉氏集略說》),《舊唐書》也說他在朗州的十年里“唯以文章吟詠,陶冶情性”。由于詩文是劉禹錫表達理想、宣泄情感、寄托哀思、與人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比較真實地記錄了他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經歷,其中有大量他親眼所見、親身經歷過的民俗事項被作為詩文的書寫對象呈現在世人面前。如劉禹錫對《采菱行》的注:“武陵俗嗜芰菱。……古有《采菱曲》,罕傳其詞,故賦之以俟采詩者”,就明說是在記述武陵地區采食芰菱的習俗。

(二)作為典故引用

劉禹錫作品中常引用一些屬于典故的民俗事項,以營造敘事氛圍、表現個人情感與志向。如《韓十八侍御見示岳陽樓別竇司直詩因令屬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韻》中描述洞庭湖時寫道:“唐羿斷脩蛇,荊王憚青兕。秦狩跡猶在,虞巡路從此。軒后奏宮商,騷人詠蘭芷”,引用了后羿斬斷大蛇、楚王射殺犀牛、秦始皇阻于風浪、舜葬于零陵、黃帝在洞庭之野奏樂、屈原在洞庭湖畔行吟等傳說故事來展示洞庭湖地區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內涵。

(三)作為創作背景

由于民俗事項在展開過程中,往往會對參與其中的人的心理、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會導致人的情緒發生變化,故民俗事項往往為作家進行藝術創作提供了較好背景。劉禹錫在對民俗事項進行書寫、引用的同時,也將它們作為創作的背景。如《九日登高》:“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全詩沒有具體描寫在重陽節如何登高,而以登高為背景,慨嘆自己的傷心之情。

二、劉禹錫對中唐民俗的完整勾勒

劉禹錫從文人習俗、物質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節日習俗、信仰習俗、喪葬習俗等六個方面完整勾勒了中唐民俗圖景。

(一)文人習俗

起源于戰國縱橫家的文人士子群體一直是古代社會的一大群體,“文人士子們雖然各具個性,雖然升沉窮達的際遇可以十分懸殊,但還是形成了許多相似相近的習性和作風,從而顯示出作為一個文化群體的共同特征。從民俗學的觀點視之,他們正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大民俗圈”[1],劉禹錫作品中有很多中唐時期文人唱和、送別、飲酒和題詩的習俗。

1.唱和習俗

唱和是指一個人做了詩詞,別的人相應作答。唐時文人間的唱和很常見,帝王和名臣也帶頭參與。如唐太宗曾寫了一首宮體詩,叫虞世南作和。但虞世南卻因該詩“體非雅正”,怕世人效仿,未作和詩。后來,唐太宗又作一詩,但此時虞世南已經去世,唐太宗感嘆:“鐘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朕此詩何所示耶!”便安排褚遂良在虞世南的靈座前把詩焚燒了[2]。

劉禹錫的詩有很多是與他人的唱酬之作,他曾編為《彭陽唱和集》《吳蜀集》和《汝洛集》。從這些詩來看,引發中唐文人唱和的緣由有三:

(1)即興唱和

這是受他人作品影響,有所感觸,自發響應,從而作和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以文會友的觀念。如,據白居易《與劉蘇州書》所言:“稅駕十五日,朝殤夕詠,頗極平生之歡”,可知劉禹錫與白居易在洛陽聚會的十五天里,他們終日歡飲并相互唱和。

(2)酬答

這類唱和同于人際交往中的“禮尚往來”,是在他人贈詩后作和詩酬答。《彭陽唱和集引》中說劉禹錫與令狐楚“其會面必抒懷,其離居必寄興,重酬累贈,體備古今”,數量多達百余篇。文人間的詩文酬答有時會往返數個回合。如劉禹錫曾向元稹贈送文石枕并作《贈元九侍御文石枕以詩獎之》;收到枕和詩后,元稹回贈一條壁州鞭及《劉二十八以文石枕見贈仍題絕句以將厚意因持壁州鞭酬謝兼廣為四韻》;收到元稹回贈的鞭和詩后,劉禹錫再作《酬元九侍御贈壁州鞭長句》回贈元稹。

(3)受命唱和

指受他人所請而作和詩。如《吐綬鳥詞》引文:“滑州牧尚書李公,以《吐綬鳥詞》見示,兼命繼聲。蓋尚書前為御史時所作,有翰林二學士同賦之,今所謂追和也”,說明該詩是奉李德裕的要求所作的和詩。

2.送別習俗

重歡聚、傷別離一直是中國文學的創作主題,在心理情感和禮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古人形成了一定的送別習俗。劉禹錫作品顯示中唐送別一般有送別宴和贈詩留念兩個習俗。

(1)送別宴

送別時一般都要為行者設宴踐行,在宴席上要飲酒,并奏樂。但“今朝無意訴離杯,何況清弦急管催。本欲醉中輕遠別,不知翻引酒悲來”(《洛中送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送別的酒和樂不是為了助興,而是為了表達惜別之情。設宴的地點有的在私人宅邸,如裴度在長安興化坊自己的池亭設宴送別到洛陽任職的白居易(《宴興化池亭送白二十二東歸聯句》);有的在分手地點,“前時送君去,揮手青門橋”(《別友人后得書因以詩贈》)“鼎門為別霜天晚,剩把離觴三五巡”(《送李二十九員外赴邠寧使幕》)。送別官員,則會在分手處設帳篷安排宴席,所以才有“祖帳管弦絕”(《始發鄂渚寄表臣二首》)和“青帳聯延喧驛步”(《別夔州官吏》)的場面。

(2)贈詩留念

分別時以詩相贈,用詩表達不舍之情,同時,對遠行人表達祝福之意。如《送張工部入蕃吊祭》洋溢著對張薦出使吐蕃的激勵之情,篇尾的“歸來賜金石,榮耀自編年”更表達了希望張薦平安歸來、立功受獎的良好祝愿。

3.飲酒習俗

中國的酒“大約起源于新石器時代”[3]緒論,并形成了相應的飲酒習俗。較前代,唐人將文學與飲酒進一步緊密結合,出現了不少鐘情于酒的文人,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文人特有的飲酒習俗,比較突出的有行酒令和歌舞助興。

(1)行酒令

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它包含著濃厚而廣泛的文化娛樂性,是中國酒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3]178《夔州論厲害表》中說“龍朔中,壁州刺史鄧弘慶‘平索看精’四字,堪為酒令。高宗嘉之,亦行其言”,表明酒令從宮廷到地方都很盛行。“唐代主要的酒令是:律令、骰盤令和拋打令”[4]。在劉禹錫作品中有律令和拋打令。

律令是“在宴會上宣布之后,對賓主來說,具有類似法律約束作用”的酒令[5]10。劉禹錫作品中的律令為文字令,即用吟詩填詞的方法來行令。《揚州春夜李端公益張侍御登段侍御平仲密縣李少府旸秘書張正字復元同會于水館對酒聯句追刻燭擊銅缽故事遲輒舉觥以飲之逮夜艾群公沾醉紛然就枕余偶獨醒因題詩于段君枕上以志其事》這長達81字的詩題,類似一篇短小的記敘文,記述了劉禹錫在揚州同李益、張登等五人在飲酒時效仿南朝蕭子良用“刻燭擊銅缽” 來計時行文字令“聯句”的事。“聯句”是“兩人或多人各拈詩句,相聯成篇。……初無定式,可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或作到多句,后來漸固定為一人出上句,續者出對句成一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繼。”[6]這種行令方式是文人間具有競賽性質的文字接龍游戲,其關鍵是參加者的才氣要勢均力敵。如《春池泛舟聯句》“鳳池新雨后,池上好風光(劉禹錫)。取酒愁春盡,留賓喜日長(裴度)。柳絲迎畫舸,水鏡寫雕梁(崔群)。潭洞迷仙府,煙霞認醉鄉(賈餗)。鶯聲隨笑語,竹色入壺觴(張籍)。晚景含澄澈,時芳得艷陽(劉禹錫)。飛鳧拂輕浪,綠柳暗回塘(裴度)。逸韻追安石,高居勝辟強(崔群)。杯停新令舉,詩動彩箋忙(賈餗)。顧謂同來客,歡游不可忘(張籍)。”是按“劉禹錫——裴度——崔群——賈餗——張籍——劉禹錫——裴度——崔群——賈餗——張籍”的順序在進行詩句接龍。

“到了唐代,由于酒妓和詩人的攜手合作,用于勸酒、送酒的聲詩,一變為載歌載舞的拋打令”[5]246。劉禹錫的《拋球樂詞二首》,從內容來看,都是以酒妓的口吻在唱著勸酒。《唐音癸簽》說:“拋球樂,酒筵中拋球為令,其所唱之詞也”[7],類似于今天的擊鼓傳花。行拋球令時,除可拋五彩球外,也可拋花枝等。

(2)歌舞助興

從《全唐詩》可知,飲酒時用歌舞助興在唐朝比較普遍。“處處聞弦管,無非送酒聲”(《路傍曲》)“今日便令歌者,唱兄詩送一杯”(《酬令狐相公六言見寄》)等對這一飲酒習俗有所反映。

4.題詩習俗

題詩,就是把詩直接題寫在畫、屏風、扇面、山石或建筑物的結構上。唐代流行在建筑物的墻壁上題詩,主要是因為詩往往是即興而作,其形成具有臨時性、突發性,故將詩寫在墻壁上可以解決臨時需要書寫載體的問題,同時,有名人題壁,會為建筑物增色,可擴大建筑物的影響。

劉禹錫關于題詩習俗的作品較多,如《燕爾館破屏風所畫至精人多嘆賞題之》說多人因欣賞并感嘆一面破屏風上所繪圖畫的精致而在其上題詩;《答東陽于令涵碧圖詩》中,東陽縣令于興宗將一埋沒的奇境改建為風景怡人的“涵碧池”后,痛惜該地“不得有聞于時”,因此畫了圖來請劉禹錫題詩,希望以此來擴大“涵碧池”的知名度。

(二)物質生產習俗

文學源于現實生活,物質生產是現實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活氣息的優秀文學作品往往會或多或少地描寫展示物質生產習俗。劉禹錫作品中的物質生產習俗有農業生產習俗、漁業生產習俗、采掘狩獵習俗、淘金習俗和商業經營習俗。

1.農業生產習俗

(1)燒畬

中唐的少數民族地區還存在“長刀短笠去燒畬”(《竹枝詞九首》)“火種開山脊”(《莫瑤歌》)“照山畬火動”(《武陵書懷五十韻》)描寫的“燒畬”這種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生產方式。《畬田行》寫道:“何處好畬田,團團縵山腹。鉆龜得雨卦,上山燒臥木。……下種暖灰中,乘陽坼牙孽。蒼蒼一雨后,苕穎如云發。巴人拱手吟,耕耨不關心。……”完整地敘述了選址、鉆龜、燒臥木、下種、耕耨的燒畬流程。

(2)種稻

我國很早就開始種植水稻,在距今7000-8000年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的裴立崗文化期地層中就發現了大量水稻硅酸體和炭化稻米[8]。《插田歌》:“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農婦白纻裙,農夫綠蓑衣。齊唱田中歌,嚶儜如竹枝。但聞怨響音,不辨俚語詞。時時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煙火生墟落。黃犬往復還,赤雞鳴且啄。”就展示了連州(今廣東連州)春季插秧的生動畫面。

(3)種水果

人類大約在6000年前就開始馴化栽培果樹[9]。水果與文學也結緣較早,《詩經》中就有桃、李、梅、桑葚等十余種水果。“露變蒹葭浦,星懸橘柚村”(《武陵書懷五十韻》)透露出整村種植橘和柚的信息;“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昔年隨漢使,今日寄梁王”(《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敘述了蒲桃(即葡萄)傳入中原的大致情況;《蒲桃歌》敘述了將一株野生葡萄移到庭院里栽種的事。

(4)種茶

我國有悠久的飲茶和種茶的歷史,中唐時期出現了世界第一部關于茶的專著——《茶經》。在此背景下,劉禹錫的作品也對飲茶和種茶有所反映。《洛中送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其五)》的“何處人間似仙境,春山攜妓采茶時”描繪了采春茶時的美景;《嘗茶》的“生采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表明茶葉是相互饋贈的禮品;《為武中丞謝新茶表》和《為武中丞再謝新茶表》表明茶葉被皇帝作為賞賜品給重臣。《西山蘭若試茶歌》比較細致地記錄了山僧采摘屋后竹下莓苔地里的春茶新葉,為作者炒茶、煎茶,同作者品茶、論茶的場景,展示了比較溫馨、淡雅的禪茶文化氛圍。

2. 漁業生產習俗

中唐時期的江南有不少地方 “戶算資漁獵”“擁楫舟為市”(《武陵書懷五十韻》),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漁業,眾多的船臨時聚在一起形成集市;“渚居鮮食,大掩水物,罟張餌啖,不可遁伏。顯舉潛縋,晝撞夜觸,設機沉深,如拾于陸。彼游鯈之瑣類,咸跳脫于窘束,雖三趾與六眸,時或加乎一目。亦有輕舟,軒輊泛浮,拖綸往復,馴鷗相逐”(《楚望賦》),描寫了人們居住在水中小塊陸地上,吃的是江鮮(游魚、三足鱉和六眼龜),用張網、垂釣、放馴鷗等方式去捕魚。

3.采掘狩獵習俗

農業社會中,采掘和狩獵如漁業一樣在經濟生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別是在一些種植業不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熏貍掘沙鼠”(《蠻子歌》)反映了中唐朗州(今湖南常德)少數民族捕食野貓和沙鼠的事情,《連州臘日觀莫傜獵西山》則比較詳細地講述了劉禹錫在連州城上看到的莫傜(古瑤族的一支)在山上狩獵的情景。

4.淘金習俗

《浪淘沙詞九首(其六)》“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描繪了淘金女結伴在江邊淘沙金的習俗。《楚望賦》中的“求金渚涘,淘汰瀺灂。流注濻沱,繁光熠爚”和《武陵書懷五十韻》中“披沙金粟見”書寫了淘金時沙去金現的情景。

5.商業經營習俗

唐代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商業貿易的發展,商業貿易的發展則推動了集市的興盛。《觀市》對市場中的物品擺放、交易者的神態和市場的全貌進行了惟妙惟肖的描寫,是研究唐代商業習俗的重要資料。《觀市》表明唐朝有比較嚴格的市場管理制度:遵從 “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周禮》)[10],士大夫沒有特殊的緣由不能到市場游覽觀看;天上久不下雨時,地方官常常會遵從《禮記》故事,把市場搬遷到其他地方(“又不雨,遂遷市于城門之逵”);有“市籍者”即是有商人戶籍的人才能入市交易;交易時間是在中午,停止交易時間是在傍晚(“雞鳴而爭赴,日午而駢闐……交易而退,陽光西徂”),因唐代規定市場“常以午時擊鼓二百下,而眾大會;日入前七科擊鉦二百下散”。

在《昏鏡詞》中,賣鏡的鏡工為了滿足購買者“求與己宜”的心態,針對相貌美貌的人才會用成像清晰的鏡子的消費心理,為適應數量較多的不美的人的購買需求,“列十鏡于賈區,發奩而視,其一皎如,其九霧如”,做來賣的十面鏡子中只有一面能清晰成像,其余九面只能照出模糊的影子。

(三)生活習俗

1.城市生活習俗

唐朝出現了不少大城市(何一民估計開元年間長安城的人口可能達到了181萬人左右[11]),劉禹錫作品對城市生活習俗有所展示。《同樂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同用家花車斜四韻)》依次敘寫了帝王、傳說中的西王母、宰相、節度使、貴戚、公侯、京兆尹、刺史、道士、山林隱士、商賈、豪士、貴胄、新及第進士、年輕婦女、未婚少女、佛寺、高僧、菜農和稚子等群體的生活場景,構成了一幅立體的城市生活習俗圖,其第二十首:“何處深春好,春深幼子家。爭騎一竿竹,偷折四鄰花。笑擊羊皮鼓,行牽犢頷車。中庭貪夜戲,不覺玉繩斜”,描寫了幾個小孩爭搶竹竿當馬騎、偷著采摘鄰居家花、笑嘻嘻地敲羊皮鼓玩、牽著犢頜車四處走,在中庭玩耍到深夜的情景。《和樂天鸚鵡》《和裴相公寄白侍郎求雙鶴》表明有養鸚鵡和仙鶴賞玩的習俗。

2.造園習俗

“園林可以說是唐人思慕山居愿望的一種補償,它實現了仕與隱的兩全。”[12]中唐很多園林設計十分精美。如《裴祭酒尚書見示春歸城南青松塢別墅寄王左丞高侍郎之什命同作》中“……野彴度春水,山花映巖扉。石頭解金章,林下步綠薇。青松郁成塢,修竹盈尺圍。吟風起天籟,蔽日無炎威。危徑盤羊腸,連甍聳翚飛。幽谷響樵斧,澄潭環釣磯……”對裴度墅里的園林進行了比較細致的描寫。

3.釀酒習俗

唐朝私人釀酒的習俗十分普遍。劉禹錫曾問白居易“君酒何時熟?相攜入醉鄉”(《閑坐憶樂天以詩問酒熟未》),并且“酒法眾傳吳米好”(《酬樂天謝衫酒見寄》),認為江蘇一帶的米最適宜釀酒。也有人釀葡萄酒,“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蒲桃歌》)。

4.賞花習俗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賞花了,往往還對花寄托了一定的情感。唐代,賞花的習俗隨著詩的發展進一步傳開。《百花行》描寫了長安城百花開放的景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賞牡丹》《薔薇花聯句》《和郴州楊侍郎玩郡齋紫薇花十四韻》《和樂天燕李周美中丞宅池上賞櫻花》等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唐人栽花賞花的習俗。

在賞花時,形成了一些與花有關的民俗,一是飲酒賞花。“今日花前飲,甘心醉數杯”(《唐郎中宅與諸公同飲酒看牡丹》)和《花下醉中聯句》說明已養成邊賞花邊飲酒邊作詩的習俗;二是形成了關于花的傳說。如《和嚴給事聞唐昌觀玉蕊花下有游仙二絕》記載了傳說中的花仙。

5.取水習俗

水是維持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圍繞水形成了很多習俗,其中就有以取水方式為主要內容的取水習俗。《竹枝詞九首(其九)》中“銀釧金釵來負水”,描寫了夔州山居人家的婦女背著木桶到河邊取水的情形;《機汲記》說:“瀕江之俗,不飲于鑿而皆飲之流”點了取井水(“飲于鑿”)和用流水(“飲之流”)兩種取水方式,并詳細介紹了工匠如何“用機以汲”,實現用機械的方式來汲流水,將汲起來的水用打通竹節后連接起來的竹竿送入院內,達到了“走下潺潺,聲寒空中,通洞環折,唯用所在。周除百沃盥以蠲,入爨而锜釜以盈。飪□之余,移用于湯沐;涑浣之末,泄注于圃畦”的原始自來水系統的效果。

(四)節日民俗

劉禹錫作品中涉及的節日有元日、上巳、寒食、端午、七夕、中秋、重陽、臘日,因寒食、七夕、重陽和臘日主要是寫作的時間背景,故不論述。

1.元日

“元日”作為新年第一天,有規定的民俗。《元日感懷》“燎火委虛燼,兒童炫彩衣。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提到了在元日有燒“燎火”(爆竹)、兒童穿上彩色新衣、親友相互拜年等習俗;《元日樂天見過因舉酒為賀》中說:“與君同甲子,壽酒讓先杯”,“壽酒”指元日喝的酒,按習俗是從年紀小的人先飲起。

從《為李中丞謝鐘馗歷日表》《為杜相公謝鐘馗歷日表》可知,元日,民間有更換新歷日、鐘馗像的習俗,皇帝利用這些習俗賜給臣下歷日、鐘馗像以作慰勉。

古人重視元日的氣候狀況,把元日降雪作為祥瑞之兆,一旦發生,就會向朝廷奏報,如《為京兆韋尹賀元日祥雪表》。

2.上巳

農歷三月上旬巳日,在魏以后以三月三日為上巳節。這一天,人們要到水邊清洗塵埃,以除去不祥(即祓禊)。《三月三日與樂天及河南李尹奉陪裴令公泛洛禊飲各賦十二韻 》中“洛下今修禊,群賢勝會稽。盛筵陪玉鉉,通籍盡金閨。波上神仙妓,岸傍桃李蹊。水嬉如鷺振,歌響雜鶯啼。……棹歌能儷曲,墨客競分題。翠幄連云起,香車向道齊。……”記述了開成二年三月三日,劉禹錫與白居易、李鈺、裴度等在洛水邊祓禊、會飲、唱歌、作詩時見到的熱鬧景象。

3.端午

端午節最顯著的習俗是包粽子和賽龍舟。《武陵書懷五十韻》的“練葉慰忠魂”寫了中唐武陵地區人們在沅水中投粽子紀念屈原的習俗。《競渡曲》比較完整地記敘了一次端午節賽龍舟活動。比賽時,岸上彩旗招展、參賽龍舟隊奮勇爭先、勝者歡欣、敗者懊喪。賽后,女子在水中嬉戲。

4.中秋

中秋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是賞月。《奉和中書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韻》《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對作者八月十五夜賞月時看到的月光做了描寫。

另《踏歌詞四首》中有三首:“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桃蹊柳陌好經過,燈下妝成月下歌。為是襄王故宮地,至今猶自細腰多。”和“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月落烏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鈿。”記述了朗州婦女中秋夜在大堤上或者是載著桃樹柳樹的田間小路上踏歌的事。踏歌,就是踏地為節而歌,“南方風俗,中秋夜婦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為盛集”[13]。

(五)信仰習俗

1.宗教信仰

劉禹錫作品從兩個方面告訴我們中唐人信佛、信道。一是與僧人和道士的密切交往。劉禹錫有26首詩涉及與僧人的交往,其中有名姓的僧人有鴻舉、廣宣、君素等22人,還有一位沒有名姓的會醫眼的婆羅門僧人。對僧人的稱呼有上人、禪師、法師、師、頭陀、僧。劉禹錫有4首詩涉及與道士的交往,提到姓的道士只有薛道士、王道士和張煉師。中唐時期的人往往游移于佛、道之間,既吃齋念佛,也修道煉丹。二是居家修行比較常見。《樂天少傅五月長齋廣延緇徒謝絕文友坐成暌間因以戲之》對白居易在家進行長齋時的場景作了細致描寫:“一月長齋戒,深居絕送迎。不離通德里,便是法王城。舉目皆僧事,全家少俗情。精修無上道,結念未來生。賓閣田衣占,書堂信鼓鳴。戲童為塔像,啼鳥學經聲。黍用青菰角,葵承玉露烹。馬家供薏苡,劉氏餉蕪菁。暗網籠歌扇,流塵晦酒鐺。不知何次道,作佛幾時成。”齋戒期間,深居簡出,清心寡欲,請僧人到家念經做法,主食茭白、葵、薏苡、蕪菁,接雨水來烹煮食物,絕飲酒。

2.巫術信仰

劉禹錫的作品中多次提到占卜,其《辯易九六論》專門論述用易經占筮。“灼龜伺澤”(《楚望賦》) “鉆龜得雨卦”(《畬田行》)中的“灼龜”“鉆龜”是用燒灼龜甲的方法來占卜是否下雨。《何卜賦》中“楚人俗巫而好術兮,叟有鬻卜而來思”,說楚人信巫并且喜好占卜,有專門靠賣卜為生的老人;《陽山廟觀賽神》的“荊巫脈脈傳神語”,說巫師是神與人溝通的橋梁。

3.祭祀

《楚望賦》詳細描寫了“……投粔籹以鼓揖,豢鱣魴而如犧。蟠木靚深,孽妖憑之。祈年去厲,蠲敬祇威。擊鼓肆筵,河旁水湄。薦誠致祝,卻略躨跜……”的祭祀祈福場景。當時的祭祀對象種類繁多,被《南中書來》稱為“淫祀”,如“竹節”“梁松”“梁國三郎” “馬少游”“韓信”“巫山十二峰”“盤瓠”等。

祭祀的時間有固定的,也有不固定的。固定的如祭社神的社日,據《荊楚歲時記》載:“社日,四鄰并結宗會社,宰牲牢,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14]社日一般在立春或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故分春社和秋社兩種。《秋日送客至潛水驛》中的“神林社日鼓”是秋社的擊鼓聲。臨時的祭祀如《和河南裴尹侍郎宿齋天平寺詣九龍祠祈雨二十韻》和《為京兆韋尹賀祈晴獲應表》,這是兩起與降雨有關的臨時性祭祀事件。

古人認為祭祀是神圣嚴肅的事,故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吃齋、思慮純正。如《問大鈞賦》的“有事于社,前一日致齋,孤居慮靜”和《和河南裴尹侍郎宿齋天平寺詣九龍祠祈雨二十韻》的“有事九龍廟,潔齋梵王祠。”

4.傳說

《巫山神女廟》記述了巫山神女和楚襄王的傳說;《瀟湘神二首》書寫了舜帝與娥皇、女英二妃的傳說故事;《望夫石》對《太平寰宇記》中記載的當涂縣望夫山:“在縣西四十七里。昔人往楚,累歲不還,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為石”[15]這一傳說做了講述。

(六)喪葬習俗

喪葬是人之大事,從劉禹錫作品中有一定數量的悼亡詩文,而且他能在晚年以比較平靜的心態寫下自己的自傳《子劉子自傳》。劉禹錫作品中的喪葬習俗主要有報喪、送葬和歸葬、立碑、撰寫祭文。

1.報喪、送葬和歸葬

《令狐仆射與余投分素深縱山川阻修然音問相繼今年十一月仆射疾不起聞予已承訃書寢門長慟后日有使者兩輩持書并詩計其日時已是臥疾手筆盈幅翰墨尚新律詞一篇音韻彌切收淚握管以成報章雖廣陵之弦于今絕矣而蓋泉之感猶庶聞焉焚之繐帳之前附于舊編之末》一詩的詩題中記述了報喪用“訃書”的事;《傷韋賓客縝》中“何人動素車”的“素車”是送喪時友人乘坐的車;《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描寫了臣民為德宗送喪的場景,送葬時挽柩者要唱歌表達哀思,即“楚挽咽繁聲”。

對于客死異鄉的人,往往會返葬原籍,如《湖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挽歌三首(其三)》“返葬三千里,荊衡達帝畿。”

僧人的喪葬與普通民眾有很大的差異。《唐故衡岳律大師湘潭唐興寺儼公碑》記述了智儼和尚圓寂時的情景,“元和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夜,具湯沐,剃頤頂,與門人告別,即寂,而視身與色,無有壞相”,顯得十分從容安寧。

2.立碑

碑志是刻于石碑上的文辭。碑志文可分為紀功碑文、宮室廟宇碑文和墓碑文。用于喪葬的墓碑文記述了死者的生平事跡。墓碑文寫好后,需刻在墓碑上以傳于后世。立于墓穴之前的碑叫墓碑;立于墓前道路上的碑叫神道碑,立神道碑從唐開始。立碑有嚴格規定,《高陵縣令劉君遺愛碑》記載的“大和四年,高陵人李仕清等六十三人,思前令劉君之德,詣縣請金石刻。縣令以狀申府,府以狀考于明法吏。吏上言:謹桉寶應詔書,凡以政績將立碑者,其具所紀之文上尚書考功,有司考其詞,宜有紀者,乃奏。明年八月庚午,詔曰:可。……” 該文對因政績而立碑的程序:民請、縣申、府考、尚書考功、有司考詞、上奏和下詔做了詳細敘述。

碑往往可以重刻。《哭呂衡州時予方謫居》中“朔方徙歲行當滿,欲為君刊第二碑”表達了計劃為呂溫重新刻碑的愿望。

3.撰寫祭文

祭文一般語言精練,篇幅簡短,偏重傾訴哀情,涉及生平功德亦是為追憶,飽含感情。劉禹錫有 11 篇祭文,篇篇都感情真摯,發人肺腑,特別是《祭柳員外文》抒寫因摯友柳宗元逝去的哀痛之情,極具感染力。祭文可以自作,也可以請人代作,如《代裴相祭李司空文》。

三、劉禹錫作品中富含民俗事項的啟示

在文學史上,劉禹錫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千百年來人們接受了他的作品,也接受并傳承著他的作品中的民俗事項,很多事項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習俗的一部分。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劉禹錫對中唐民俗的完整勾勒所取得的成就對我們有以下啟示。

(一)作品要正確表現在豐富生活閱歷基礎上的真實情感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劉禹錫的一生從中央到地方數次反復,足跡遍布大半國土,常常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民俗差異,常常因俗生情,產生無限感慨。由于劉禹錫始終具有昂揚向上的精神、能用比較先進的哲學觀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因此能因比起興、即景生情(這也可從他常常將詩的詩題寫作長題窺知),沒有空乏議論、無病呻吟的現象,即使是描寫秋天的作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二首(其一)》)也表現出一種昂揚向上的積極情緒,故被稱為“詩豪”,并能在以吟詠風土為主要特色的“竹枝詞”的創新上作出重要貢獻。

(二)創作要有精品意識

劉禹錫認為“見志之具,匪文謂何?”(《獻權舍人書》)指出缺乏思想性,于“道”無補的文學作品是沒有價值的(“道不加益,焉用空文為?真可供醬蒙藥楮而耳”《劉氏集略說》)。因此,他寫文章往往追求有所寄寓,能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竹枝詞九首》的序告訴我們,雖然夔州民眾唱的《竹枝歌》語音村鄙難懂,但含思宛轉,反映了男女愛情,于是劉禹錫效仿屈原依沅湘巫詞創作《九歌》流傳荊楚大地那樣,創作《竹枝詞九首》,并教會唱歌的人去傳唱,使后來的人聽見巴地民歌知道其來源。同時,劉禹錫很注意詞語的選用,主張“為詩用辟字,須有來處”(《劉賓客嘉話錄》)。正是在精品意識指導下,劉禹錫創作出了大量既有思想性,又有藝術性的優秀作品,從而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使自己創作的作品,特別是竹枝詞廣為流傳。

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民俗,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于文學創作,是千百年來中國文學發展傳承并保持生機和活力的重要條件,也是中國文學能凝聚人心的重要因素。在新時代,廣大文學工作者應積極學習借鑒前輩的成功經驗,把豐富多彩的民俗放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去正確認識、書寫和傳承,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助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色偷偷一区| 91啦中文字幕|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四虎亚洲精品| 日本免费a视频|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国产拍在线| 五月天在线网站|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国产精品女主播| 美女毛片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jizz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久久91精品牛牛|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成人77777|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欧美第二区|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无码福利视频|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欧美性色综合网|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亚洲天堂区|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欧美日韩资源| 精品91视频|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国产成人毛片|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91| 亚洲永久视频|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亚洲 成人国产| 日韩123欧美字幕| 婷婷色婷婷| 五月婷婷精品|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超碰色了色|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91亚洲视频下载|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99在线视频网站|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91麻豆国产在线|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 欧美午夜网站|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9999在线视频|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