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們國家取得了舉世聞名的偉大成就,經濟水平大幅度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迅速的關鍵之一就是正確地處理好了計劃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對二者關系的準確把握能夠有效地保障我國經濟健康、高速地發展,而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正是計劃與市場關系的實質性問題,是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也是困難問題。我國正確認識政府與社會主義市場之間的辯證關系,形成與時俱進的指導思想,使二者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實現二者的對立統一,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我國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理論指導對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和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后,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我國的一切經濟、社會活動均由政府進行全面指導,政府從宏觀和微觀層面都嚴密控制經濟,這時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都完全不起作用。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經歷了幾個階段,通過實踐,我國對經濟體制建立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從1949年至1952年,我國從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逐步向計劃經濟體制轉變。這一時期的經濟成分各式各樣,包含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 也包含個體經濟成分、合作社經濟成分等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社會經濟形態,其中,國營經濟占主體地位。這一時期政府和市場同時發揮著作用,政府在國營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市場在經濟發展中也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新民主主義時期社會經濟體制的建立是以我國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為基礎的,順應現實國情,政府與市場共同發揮作用。此時的指導思想與實踐并不符合馬克思與恩格斯對社會主義運行方式的設想,所以向計劃經濟轉變勢在必行,計劃經濟的理論淵源其實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社會主義運行方式的一種設想,這種設想指出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生產資料應該歸屬于社會,能夠直接進行產品的交換,不存在商品,所以也就更不可能存在市場經濟。那么在經濟運行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政府而不是市場,政府還起到監督市場正常運行的作用。
結合馬克思主義思想,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這一政策,使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的“設想”在中國的大地上開始變為現實。
1952年至1956年期間,我國的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了, 這一時期政治經濟結構與經濟體制也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我國成功地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偉大任務,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建立起來了,當時我國的各項經濟活動皆由政府指導,市場在經濟運行方面的作用逐步減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成功轉變驗證了馬克思和恩格斯“設想”的可行性,萌芽時期對思想的驗證使我們更加有底氣向“設想”的方向邁進。
1954年,一屆人大頒布了我國的第一部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用經濟計劃指導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改造”,從法律上確認了國家計劃經濟制度的重要性和地位,標志著我國政府對國民經濟的絕對支配和控制權已經基本形成。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充分地表現出了各級人民政府在財務風險的控制,引領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等各個環節上卓有成效的監督管理水平。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市場在計劃經濟體制中的作用進一步減弱。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道路有待進一步延伸。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借鑒了列寧時期蘇聯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模式, 結合了新中國的成立初期與“三大改造”期間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度所體現出來的一些優點,我國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經濟權力的控制,這也是當時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選擇。
經歷過1952年—1956年的實踐與改造,中國共產黨總結了自己的思想經驗, 毛澤東在1958年第一次鄭州會議上指出,現在還必須利用商品生產和價值法則來積極為社會主義服務[1]。陳云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2]思想指出,計劃生產仍然是工業與農業生產的主體,在計劃允許的范圍內,部分自由生產可以作為計劃的補充,而自由市場也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的一部分,但可惜這些有益的觀點沒能繼續指導實踐。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也停滯不前。截至1978年,政府在經濟體制中占有絕對控制地位,市場作用退出歷史舞臺。
1978年以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基本將市場排除在外,實踐證明,這樣的經濟制度確實對經濟的高速發展起到了阻礙的作用,但是結合當時我國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進行分析,政府的高度集權模式有其歷史必然性。經過那段特殊時期的實踐之后,我國對經濟發展的認識也有了新的見解。
1979年至1991年,這一時期是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一個歷史性時期,這一時期,我黨根據發展的現實狀況總結出了相應的指導思想,明確了政府與市場不應該是非此即彼的相互對立的狀態,二者應該實現對立統一,在相互磨合中實現互相增益,這是一個從實踐中總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總的來說變遷的主要線索是政府的減政“放權”和市場的恢復“大權”,在這一過程中思想認識對于指導現實仍然具有著重要作用。
(1)計劃經濟為主,同時結合市場經濟。1979 年,鄧小平指出:“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盵3]鄧小平的這一思想為計劃和市場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思路的轉變使國家政策不再緊扣“計劃”,而是結合市場經濟的特點開始了改革。改革首先在農村開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成功實施,鄉鎮企業也迅速崛起,這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企業也提高了營業利潤,迅速實現自身發展。農村改革的成效成為一個良好的例子,使人們對計劃與市場的關系產生了新的思考,新的認識,認識到了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覷。
(2)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經歷了改革以后,國家又做了政策上的調整。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雖然政策仍然是以市場調節為輔,但是市場調節的引入給各個經濟層面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社會主義到底要建立怎樣的經濟體制仍然沒有明確的方向也存在著較大的誤區。傳統意識仍然擔憂市場作用大了就成了資本主義。面對這樣的擔憂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媱澓褪袌龆际墙洕侄巍!盵4]從此結束了市場經濟就等于資本主義的爭論,同時他還主張大膽創新,堅定地推進改革,由此打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改革的新思路。
1997年,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就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5]更加強調了市場的作用,使計劃與市場趨于平衡。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逐漸結合,使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政府對商品經濟的控制由完全掌控到逐步放權,將商品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逐漸地交給了市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經過了多個階段的調整以適應經濟的發展。
(1)政府的放權讓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在經濟制度建設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經濟生活上,政府從“放權讓利”開始改革,把更多的權力下放給了企業,企業能夠更好地在市場中發揮作用,逐漸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微觀主體。政府的放權使市場能夠真正發揮在市場經濟中的決定作用。
(2)市場作用的有效發揮。經濟體制發生改變的過程也是政府與市場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政府自我改革的結果,也是市場自發生長、不斷擴張的結果。市場的改變使非公有制經濟日益壯大,個體經濟大量涌現,小商小販也逐步合法化,個體經濟的異軍突起成為私營經濟的基礎。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市場主體后,使市場的發展更加迅速。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贝朔J識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重大進步。[6]
習近平強調指出:“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關系,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7]在目前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市場作用的重要性得到國家和人民的極大重視,但是怎樣能夠使政府和市場在協調互補的情況下促進經濟發展還有待在實踐中驗證。我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政府行為以“一切為了人民”為出發點,這使政府能夠引導市場,改造市場,使政府在宏觀經濟領域發揮獨特的作用,這也是中國經濟不可復制的獨到之處,但是我們也不能過度重視政府的作用,會導致市場的活力不足。所以,要實現我國經濟有效、持續地發展,就必須構建政府與市場高度融合的關系,相輔相成,相伴發展,彼此促進,相互增益。
理論先行,引領政策。我們對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認識是推動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分析新中國70年以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經歷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而政府與市場也在相互博弈中辯證地發展。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也從“對立”走向“統一”,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增益,共同發展”的關系。從讓市場發揮輔助作用,再到確立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最后提出市場要發揮決定性作用。我們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有利于指導實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