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慧 任 敬
(云南師范大學 地理學部,云南 昆明 650000)
國外對影視旅游的研究早在20世紀90年代便已經出現了,而且國外對影視旅游的研究主要側重于概念,原因,作用等多個方面。學者埃沃斯( Evans,1997)對影視旅游的定義為:由于旅游目的地出現在銀屏、影帶和銀幕上而促使旅游者造訪這些旅游地和吸引物的旅游活動[1]。Riley和Baker(1998)收集了大量的數據進行定量研究。由此得出了影片對拍攝地旅游的影響至少歷時4年的結論[2]。
目前國內對影視旅游的概念研究相對較少,曾定義認為:影視旅游是以影視拍攝、制作的全過程及與影視相關的事物為吸引物的旅游活動[3]。劉濱誼、劉琴認為影視旅游是以影視拍攝、制作的全過程與影視相關的事物為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吳麗云、侯曉麗認為影視旅游是由于人們受影視劇的影響而對拍攝地產生興趣,進而到該地旅游的現象[4]。
從這些研究來看,國內分別從廣義概念上和狹義概念上對影視旅游進行定義。從廣義概念上來看,影視旅游是集人造自然文化等景觀為一體的旅游資源,只要和影視活動有關聯的旅游都可以稱之為影視旅游。從狹義概念上來看,影視旅游主要是指演示主題公園或者影視基地內的一些旅游現象。
云南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類型眾多,影視劇作為能夠敘事的影像資源,通過對于原生態的云南旅游形象進行了重構,可以豐富了云南旅游的形式。云南影視旅游資源主要可以分為傳統的景觀旅游資源、時尚的概念旅游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和影視外景地資源。
文山州丘北普者黑景區,位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組織州丘北縣境內,距縣城13公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以”水上田園、湖泊峰林、彝家水鄉、巖溶濕地、荷花世界、候鳥天堂”六大景觀而著稱。
影視旅游產品的形式多種多樣,影視基地、影視節慶和影視博物館等旅游產品都具有一定的市場發展空間,但是普者黑的影視旅游卻始終只是跟風建設影視基地,雖然已經有十幾個大大小小的影視基地,但旅游產品開發層次較低,尤其是普者黑旅游的發展只是停留在觀光旅游的層面上,這些活動并未更加深層次的結合影視作品。
由于普者黑生態旅游區的經濟比較落后,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薄弱,對生態旅游尚不了解。加上當地的文化教育程度低,有很多不文明的行為對當地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大部分的村民沒有意識到周圍的環境污染危害性。其次受到利益的驅動,當地的大部分建設保護和治理難度比較大。景區有 200余個村寨,景區人員比較分散,生態環境保護的觀念不強。
當地對景區發展規劃相對落后,景區內的建設沒有得到很好的管控,這使得景區內出現濫開發、亂開發的現象。景區雖經十多年的開發,但景區旅游發展仍處于粗放型建設階段,效益較低,政府、企業與群眾之間尚未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因景區開發投入、利潤分成、環境污染治理、旅游經營等因素引發的各種矛盾日益突出。
云南地區的丘北縣是國家級的貧困縣,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對影視旅游產業的資金投入較少。普者黑周圍地區的旅游資源沒有受到專項資金的保護,基礎設施相對不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普者黑影視旅游的發展。除此之外,對于影視旅游產品的發展是離不開旅游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的,普者黑有關吸引影視人才的措施還未建立,所以十分缺乏即懂得影視產業發展規律、又熟悉旅游市場經濟運行的專業人才。不僅對于人才引進的渠道和機制落后于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而且也缺乏對于影視方面的人才的培養,造成了巨大的影視創作人才缺口。
4.1.1 豐富觀光型旅游產品的內容
普者黑的觀光旅游,停留在帶領游客參觀影視取景地及風景觀光,內容單一。在此基礎上開發符合普者黑當地特色的其他類型的觀光旅游。例如:生態觀光旅游、農業觀光旅游等。(如圖1、表2)

圖1 影視旅游產品的延伸內容

表1 普者黑影視旅游產品的延伸方式——觀光型旅游產品
1)生 態觀光旅游。普者黑景名勝區屬滇東南巖溶區,是典型的巖溶地貌。景區內共有265個景點,312座喀斯特谷峰,83個喀斯特溶洞,54個湖泊,2萬畝水面,13公里大峽谷,3公里茶馬古道,還有4萬畝高原喀斯特濕地。如此眾多的景觀都為生態觀光型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2)農 業觀光旅游。景區內容農業生產景觀與農業生活景觀類型多樣,可以憑借此優勢開發農業觀光旅游。根據季節在景區村落、寨子種植應季農作物。(如:桃樹林、油菜花田、荷塘水稻等農業生態景觀)。
3)少 數民族表演。丘北縣位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內,在開發普者黑旅游景點中把握少數民族這一特色,可考慮在景區少數民族村寨內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臺,邀請當地少數民族排練具有普者黑特色的節目。如:壯語、苗語類少數民族歌曲、舞蹈以及將當地的民族傳說改編為舞臺劇等。
4)民 俗風情觀光。普者黑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勢地貌,當地的民族村落寨子建筑具有獨一無二的特點。在普者黑的開發中,應該保留以及修復具有特色的建筑。此外,通過建設博物館或文化館來展示具有普者黑文化特色的物品,如:少數民族服飾、配飾、生活用品、傳統生產農具漁具等。
4.1.2 豐富體驗型旅游產品
1) 農業活動的體驗。在普者黑農業觀光旅游發展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農業活動供游客體驗,提高游客旅游過程中的體驗值。例如:犁地、插秧、割水稻,采摘蓮蓬等。
2) 少數民族活動的體驗。位于少數民族自治州的普者河旅游景區,擁有特色的少數民族生活習慣以及傳統節日,在普者黑的旅游開發中,我們可以增加特色少數民族活動,例如:根據景點“火把洞”設置火把節活動,游客可以體驗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
3) 露營體驗。普者黑景區沒有大面積湖泊和濕地,以及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地上峰林和地下巖溶洞。可以在比較有地貌特點的平坦區域規劃露營點。例如湖岸邊,沼澤地周圍。讓游客能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露營地點,增加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的娛樂感受。
4) 影視拍攝體驗。普者黑作為以影視取景地而出名的景區,很多游客選擇到這里旅游的目的就是觀看影視劇中的景色,但單純的觀光很難讓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們在普者黑后續開發中,可以增加一些影視劇的拍攝體驗,根據影視劇中出現的畫面建設實景,游客可以體驗到拍攝的樂趣。拍攝體驗可以包括從服裝造型到威亞動作等一系列不同等級的體驗。從初級的寫真拍攝,到中級的模仿影視劇特定片段短視頻拍攝,到由游客自行選擇或創造劇本的定制拍攝。

表2 普者黑影視旅游產品的延伸方式——體驗型旅游產品
具體見下表。

表3 延長景區影視旅游產品生命周期的旅游開發方式
普者黑景區影視旅游發展相對薄弱的一個原因是缺乏策劃和管理的高級人才,造成了普者黑景區影視旅游業管理和服務質量低下。要不斷引進相關的旅游人才。加強對影視旅游產業的專業人員培訓力度。與此同時,還需要重視對影視旅游宣傳方面的人才培養,對影視旅游的導演,編著等多方面人才進行培養。
開發普者黑影視旅游中,應該構建一條“影視—文化—旅游”的影視旅游產業鏈。同時也要以這條產業鏈為影視產業的基礎,加強影視劇熱播的影響力。充分利用好影視文化和旅游部門的資源,減少制作影視的成本,為影視旅游產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增強旅游發展的實力。一是要從選材,拍攝,制作,剪輯宣傳等多方面為切入點,加強對影視電影的制作,尤其注重商業電影的制作,影視拍攝后推出相關的游戲、玩具、服裝等,為影視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撐。二是要注重影視旅游路線的創新,打造特色的旅游路線,制作精品,加強宣傳,為影視產業塑造良好的口碑。
旅游資源優勢是普者黑影視旅游發展的基礎,要擺脫以往“資源依賴型”的單一發展思路,從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角度出發,要充分重視資源的創新度。
在開發影視旅游期間,要意識到當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其內涵。具體來說,首先是影視劇的創作一定要扎根該地,緊緊圍繞云民族民俗文化,達到感染影視觀眾的效果,這樣創作出來的影視作品才真正的屬于普者黑的。其次是在進行普者黑影視旅游產品設計時,應當努力開發與民族文化相關的影視旅游活動,重視體驗性與民族性的結合,創造出苗族壯族獨有的影視旅游產品,提升影視旅游產品的民族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