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來,我國的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震古爍今的成績。到2020年,在現行標準下,實現農村人口全面脫貧,消除了絕對貧困。然而,深度貧困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社會文化、教育、醫療等方面發展滯后,農村貧困人口仍然存在著較大的返貧風險。與此同時,由于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制度發展仍須進一步完善,我國相對貧困問題凸顯。減緩相對貧困,建立長效脫貧機制將是我們長期面臨的嚴峻考驗。
梳理國內外有關貧困的研究發現,人們關于貧困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貧困的定義、貧困的測度、貧困的影響因素以及減緩貧困的對策等方面。隨著《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的制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工作已經開展十年,對連片特困區減貧成效的測度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準確把握扶貧開發成效的現狀,另一方面也為新時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維度和指標的選取主要參考了人類發展指數(HDI)、多維貧困指數(MPI)等指標體系,并結合我國“兩不愁,三保障”的減貧目標和武陵山片區減貧成效的具體內容,在綜合考慮指標數據可獲得性和差異性的基礎上從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居民生活和社會發展4個維度遴選13個指標,建立武陵山片區多維發展指數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其中經濟發展維度包括地方財政收入、地區生產總值、公共財政支出、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等,反映地區財富的多寡。基礎設施維度包括設施農業占地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和固定資產投資額,反映地區脫貧的硬性條件水平。居民生活維度包括人均糧食總產量、人均社會消費品總額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反映地區人口的生活質量以及發展狀況。社會保障維度包括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數、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和醫院、衛生院床位數,反映地區在教育、醫療及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改善情況。
首先采用極值法對各指標原始數據進行規范化處理,其次采用專家意見法與熵權法各50%來確定指標綜合權重,最后使用綜合評價值計算方法計算出武陵山片區71各縣市的多維發展狀況,并進一步使用多維發展指數的一階差分結果,作為武陵山片區多維減貧成效指數。受篇幅限制,計算過程不再贅述。
本研究選擇的實證對象為武陵山片區71個縣、市、區,數據主要來源于EPS(Easy Professional Superior)數據庫、國泰安數據庫(CSMAR)、各縣市區相關年份的《統計年鑒》以及各地區歷年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對于個別區縣個別年份缺失數據,根據已有數據按年均增長率推算而得。對于個別區縣個別指標整體缺失的,根據其相鄰區縣指標的平均值進行估算。
從絕對成效的整體變化來看,2011—2018年武陵山片區經濟發展維度發展指數累計增長12.77,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且各縣市經濟發展指數均呈正增長。其中經濟發展指數增長較快的為湖北恩施市、重慶豐都縣、黔江區,分別增長0.44、0.42和0.35,且黔江、豐都、恩施三縣市2011年的經濟發展指數較高,經濟發展維度基礎較好,經濟發展維度的減貧成效更為顯著;增長較慢的為湖南省瀘溪縣、古丈縣及張家界武陵源區,均增長約0.06,且這三地經濟發展維度的基礎較為薄弱,后發優勢不顯著,經濟發展維度的減貧成效相對較小;重慶7縣市2011—2018年發展指數累計增長1.87,湖北省11縣市2011—2018年發展指數累計增長2.29,貴州省16縣市2011—2018年發展指數累計增長2.56,湖南省37縣市2011—2018年發展指數累計增長6.06,片區內各省份整體差異逐漸減小。
從相對成效的整體變化來看,2011—2018年整體經濟發展指數的增長率最大的為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增長率為292.879%,該地區2018年經濟發展指數約為2011年的3倍。本文分析銅仁市萬山區2011年經濟發展指數在71縣市中排名最末,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該地區經濟發展維度減貧成效提升較快。增長率最小的為湖南省冷水江市,僅為39.02%,可能由于該地區經濟發展維度基礎較好,但基于邊際效應遞減的規律,故其減貧成效提升緩慢。2011年到2018年增長速率超過1的縣市共計37個,占武陵山片區的縣市總數的52.11%,其中重慶1個,貴州14個,湖北7個,湖南15個,分別占據各省份在片區內縣市總數的14.28%、87.50%、63.64%、40.54%。從增長速率來看,貴州省相較于其他三個省份,要略勝一籌。
從絕對成效的整體變化來看,2011—2018年武陵山片區基礎設施發展指數累計增加7.6,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其中湖北省恩施市、秭歸縣、貴州銅仁市碧江區、正安縣等4縣市2011—2018年的絕對成效值小于0,出現負增長的情況。其余縣市均實現正增長,其中基礎設施發展指數增長最多的為湖南省隆回縣、漣源市、石門縣和貴州省思南縣,分別為0.27、0.26、0.26、0.26。重慶7縣市2011—2018年發展指數累計增長0.81,湖北省11縣市2011—2018年發展指數累計增長0.22,貴州省16縣市2011—2018年發展指數累計增長1.68,湖南省37縣市2011—2018年發展指數累計增長4.89,從總量上來看,湖南武陵山片區的基礎設施整體發展優于其他三省份。
從相對成效的整體變化來看,2011—2018年基礎設施發展指數增長速率最快的為貴州銅仁市萬山區,增長速率達1075.71%,該區2018年的基礎設施發展指數相較于2011年增長近11倍。除去上文提到的湖北恩施市、秭歸縣、貴州銅仁市碧江區、正安縣四縣市,其他68縣市增長速率均大于0。2011—2018年增長率大于1的縣市有43個,占武陵山片區各縣市總數的60.56%,其中重慶1個、貴州14個,湖南28個。從增速來看,湖南武陵山片區各縣市整體表現也略勝一籌,貴州省除銅仁市碧江區和正安縣外,其他縣市表現也較好。
從絕對成效的整體變化來看,2011—2018年居民生活發展指數各縣市累計增長了13.99,各縣市居民生活維度的成效均為正值。其中居民生活發展指數增長較快的為湖南省冷水江市,指數值增長了0.443;增長較慢的為湖北省恩施市,居民生活發展指數僅增長0.006。從片區內各省份總體增長情況來看,貴州省武陵山片區該維度指數的增長要高于片區平均值。
從相對成效的整體變化來看,各縣市2011—2018年的增長速率均大于0,其中增長速率大于1的縣市有39個,占片區縣市總數的54.9%,增長速率超過2的有5個縣市,其中最高的為銅仁市萬山區。增長速率小于0.5的有5個縣市,分別是湖北恩施、建始、五峰、咸豐以及重慶黔江,其中湖北恩施市的居民生活發展指數增長率僅有0.03%。
從絕對成效的整體變化來看,2011—2018年社會發展指數各縣市累計增長了5.8,其中社會發展指數增長較快的為湖南省新化縣,指數值增長了0.33。然而在社會發展指數遞增的大環境下,湖南安化縣、湖北巴東縣、秭歸縣、貴州松桃縣、重慶彭水、秀山及黔江區發展指數值為負增長。湖南武陵山片區37縣市2011—2018年社會發展指數增長4.2,占武陵山片區總增長的72.4%。
從相對成效的整體變化來看,各縣市2011—2018年的增長速率大于0的縣市有64個,其中增長速率大于1的縣市僅有3個,分別為湖南城步、新晃以及銅仁萬山區。社會發展維度的指數增長速率普遍要比其他三個維度小,可能是由于2011到2018年片區總人口數量下降,其中適齡中學學生數也相應減少,同時各縣市各種社會福利性單位床位數及醫療單位床位數在各縣市并未大規模擴大,故該維度的成效相較于其他維度,不是十分顯著。
從武陵山片區各縣(市)、區的多維發展指數總體情況來看,2011—2018年多維發展指數顯著提升,2011—2018年發展指數的最低值與最高值也有所提高,并伴有片區內各縣市發展指數最低值與最高值之間的差距增大。研究期內武陵山片區東南部縣域多維發展指數較高,西北次之,中部最低,呈現出西北-東南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從多維發展指數變化的趨勢看,2011年到2018年武陵山片區各縣市、區多維減貧成效顯著,其中發展指數提升最大的銅仁市萬山區,多維發展指數從2011年的0.05提高到2018年的0.22,增幅達382.50%,提升最小的是銅仁市碧江區,從2011年0.34提高到2018年的0.38,增幅為12.03%。從空間格局來看,2011年到2018年的發展指數均值最高的為婁底市新化縣(0.42),最低的為湘西州古丈縣(0.09),且呈現出較為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即發展指數高的地區,周邊地區指數也較高,發展指數低的地區,周邊地區指數也較低。從減貧絕對成效的整體變化來看,重慶武陵山片區發展基礎好,多維減貧成效值較好,呈現相對穩定的中速增幅。
武陵山片區71個縣市2011—2018年增長率均為正值,多維發展指數增長率最大的為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盡管其2014年的多維減貧成效值為負,但2018年萬山區的多維發展指數值(0.2177)是2011年多維發展指數值(0.045)的近4倍。
從減貧成效的測度結果來看,綜合及各維度減貧成效均呈現明顯的省域空間差異,基本呈現省內聚集的態勢,總體表現為“東南-西北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其中湖南省總體上各個維度及綜合的減貧成效優于其他三省。2011—2018年,各縣域多維減貧成效總體呈現“上升-下降-上升”的變化趨勢,且各維度減貧成效指數均值大于0。武陵山片區各縣域的減貧成效仍然存在較大的差異,大部分縣域存在較大的發展潛力。此外,分維度來看,經濟發展維度減貧成效顯著,社會發展維度減貧成效指數值相對較小,且提升緩慢。
通過上述結論我們可以看到武陵山片區多維減貧成效存在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試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進一步推動跨省區域協作發展。雖然國家給予片區內各縣市相同的扶貧政策,但由于各省份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扶貧政策等方面具有相對獨立性,導致片區內減貧成效呈現明顯的省域差異性。隨著武陵山片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地政府的區域協作意識已經有進一步提高,為了保障區域內資源的整合和有效的利用,推動片區資源的優化配置,縮小片區內省域發展的空間差異,應該進一步推動跨省區域協作發展。
第二,增強片區內各縣市的溝通協作。根據前文所得結論可知武陵山片區減貧成效存在明顯省內聚集現象,高值與低值集聚,且縣域發展仍然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應該增強武陵山片區內71縣市之間的溝通協調,促進縣域間的合作,尤其是跨縣市的重大項目,各縣市應該積極調度,加快項目進展,提升減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