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寧
(福建省福州楊橋中學 350001)
項目體驗式教學即圍繞某個實驗過程、核心概念、教學環境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完成項目任務.同時,項目式學習能為學生真實化情境,學生在完成項目中會產生真實學習體驗,有利于提升學生知識應用能力,推動科學思維發展.
1.滿足核心素養的需求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需要為適應社會發展,完善自身綜合素質的能力.生物教師應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主要教學任務.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即學生獲取的持久品格與能力,屬于學生終身收益的學習成果.與此同時,核心素養的實用性較強,學生在應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時就需發揮核心素養作用,例如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信息素養等能幫助學生快速適應社會發展,故而教師在教學中應落實核心素養目標.
2.滿足人才培養需求
項目體驗式教學法是培養學生創新型人才以及挖掘學生創造力主要途徑,該教學方式作為顯著的特征即自主探究學習,學生在學習中能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進行反思的能力.
本文以“種子的萌發”為例,大部分生物教師在講解該章節知識時先為學生講授種子開始萌發時的環境條件,以及種子的自身條件等知識,然后指導學生圍繞種子的萌發條件開展實驗,然而后期因缺乏持續跟蹤指導,導致該實驗并未達到預期目的.對此,生物教師可引入項目體驗式學習,先明確項目學習目標并基于此設計相關問題,搜集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的各類資源,完善實驗活動設計方案,圍繞問題和設計方案開展探究活動,最后完成任務目標,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核心素養.
1.明確項目式學習的目標
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需圍科學本質提升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和組織進行探究學習.“種子的萌發”章節提出的教學目標為了解種子萌發的過程和條件,可以圍繞實驗設計方案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對此,生物教師可以設置如下學習目標:①結合探究實驗的要求,設計探究種子萌發的實驗活動方案;②根據設計方案,有效開展實驗,探究植物種子的萌發過程以及環境條件;③討論如何打破種子的休眠狀態,從而提升植物種子的發芽率.生物教師明確項目式學習目標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
2.設計項目式活動的方案
確立項目活動目標后就要梳理課前收集的與項目學習相關的各種資源,明確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果想要設計科學合理的項目活動方案,其不可缺少的條件即厘清項目資源,生物教師可通過創設相關問題情境指導學生合理設計項目活動方案.在此之前通過設置如下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①種子萌發的外界環境影響因素屬是單因素造成還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②只要缺少一個環境因素缺少都會造成種子萌發失敗嗎?③單因素缺失實驗該如何設計?④選取實驗設備時該如何巧用已有條件?要求學生圍繞項目“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提出問題并合理進行問題假設,然后圍繞問題,設計實驗探究的項目方案.生物教師只要梳理項目資源才能結合學生學情和已有教學條件科學合理設計項目體驗式學習活動,再運用相關措施激發學生探究知識興趣,促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樂趣與嚴謹,進一步有序且高效地開展項目活動.
3.課內課外項目探究
一般課內課外項目探究分為以下方面:①課前合作探究.生物教師布置學習任務,要求學生閱讀教材該章節知識內容,鞏固復習實驗和科學探究等要求.隨后將學生分為若干實驗小組,各小組隨機選擇綠豆、胡羅卜、大豆和豌豆等植物種子,然后開展種子萌發條件的探究活動,教師按照上述材料分別準備30粒,指導學生根據實驗條件和項目學習目標設計項目方案,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巧用廢舊材料,小組全體成員共同準備實驗探究裝置,并將植物種子浸泡合適的時間后進行實驗.②課內討論分析與評價.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對探究種子萌發環境實驗方案和結果進行討論,明確種子萌發不可缺少的條件,隨即開展挑選種子和土壤水肥管理等項目體驗式學習活動.在具體活動中,各個小組選派一名學生清晰闡述實驗探究的問題、需要應用實驗裝置和開展探究實驗的過程等,其他實驗小組根據闡述的內容,該小組實驗探究的情況進行評價.生物教師在此過程中發現,有的實驗小組選擇盛放種子的實驗裝置不太合適,學生經過討論分析后,認為對于30粒種子,可選用大小類似于電腦鼠標的空盒子進行盛放.通過此步驟讓學生掌握規范且科學設計探究實驗方案知識以及科學設計實驗原則.緊接著,各個小組選派一名學生匯報實驗結果與結論,即水分、溫度、空氣以及光照是種子萌發不可缺少的條件,教師可要求學生圍繞實驗結果按照不同溫度、加水的量、光照強弱、是否有空氣等探究條件繪制不同條件下種子萌發率柱狀圖,清晰直觀地展現種子萌發無法缺少充足空氣、光照、一定水分、適宜溫度等條件,進一步體現生物學科與其他學科相融合的育人價值.為了深化學生探究,生物教師可創設以下問題情境:種子在環境條件適宜情況下并未全部萌發的原因?該問題在于讓學生結合之前了解的種子萌發環境條件與未萌發種子形態結構等知識得出,種子萌發無法缺少非休眠期、完整且活性的胎等條件.隨后教師繼續提問:結合種子萌發條件,大面積種植蔬菜前該開展哪些工作?借助此問題使學生學習和掌握計算種子發芽率方法,并在此基礎上簡單介紹大面積播種蔬菜種子后科學施肥與管理方式.③課后延伸拓展.生物教師完成課堂教學后為學生傳授如處理種植已萌發種子材料方式,激發初中生潛在的真愛生命、保護生命的責任感與意識.在該環節要求學生對實驗存在問題進行改進,例如某小組學生在實驗中運用豌豆種子,但實驗結果卻發現有光照和和無光照的種子萌發率分別為96%與75%,上述結果無疑是錯誤的.相關研究針對上述問題指出,光照并不影響豌豆種子萌發,然而并非所有種子萌發均與光照條件毫無關聯.生物教師可指導學生是對實驗條件進行控制并在課后不斷完善實驗.也有其他小組深入研究“探究不同光質對種子萌發影響”等課題項目,在實驗中發現,針對無光照實施遮光處理時受濕度改變和空氣等因素影響導致上述實驗結果出現錯誤,如果嚴格將實驗條件控制在單一變量是否有光時,那么就會得出相同的種子萌發率.
總之,在初中生物學科開展項目體驗式學習能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實踐能力.該學習模式在一定程度延伸常規教學,檢驗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成果.與此同時,項目體驗式教學充分彰顯學生主體作用,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時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正是這種體驗驅動學生持續探究知識,可謂相輔相成,最重要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為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做好鋪墊,提高生物教學效率和質量.教師在應用項目體驗式教學時需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探究氛圍與感知環境,引領學生在項目中體驗知識形成過程并基于此歸納總結,強化核心素養,為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