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凡
(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海初級中學 222122)
初中數學知識的學習,滲透了大量抽象思維及形象思維知識.相比形象思維學習內容,將抽象思維轉變為形象思維,更為重要,也更具難度.一些教師在教學時,已深知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重要意義,但在具體教學時,并未付諸行動.此外,學生關于抽象知識理解缺位,遇到抽象難題便茫然無措.所以,怎么優化初中教學方法,高效培養學生抽象素養,已成為教學的難點問題.
現階段,初中數學核心素養已成為師生關注的重點,數學核心素養主要指為了學生發展而形成的優質品格與能力.關于初中數學核心素養,可以分別從“思想”及“知識”兩大層次加以解讀.單從知識層次來看,教學時令學生意識到獲得知識的樂趣,幫助學生深度理解數學內容.在落實初中數學核心概念教學任務時,要遵循既有教學經驗,引領教學活動.通過這些抽象知識教學,可淋漓盡致地凸顯初中數學學科思想.教師在教學之際,聯系教學內容,培養學生數學抽象思維,令學生感受到數學抽象思維形成過程,并將其內化于心,納入自身數學知識架構之中,增強數學學科學習效率.
目前,一些學生早已意識到自己與教師間在“角色”方面保持巨大距離,進而不敢與教師探討數學問題及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僅參照教師所傳授的技巧與步驟完成數學習題,解答與論證數學問題.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內容時,要關注學生學齡段特點.學齡段不同,學生的數學知識接受能力以及學習動力也不同.一般來講,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與生理等方面均在迅速成長,對未知事物及知識具有稍濃厚的興趣,但也恰恰因為這一點,導致初中生難以集中注意力,在學習方面,熱情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抽象素養時,嘗試著使用抽象概念幫助學生理解題目,起初學生持有濃厚興趣,但伴隨時間的推移,這種興趣會逐漸淡化.加上教師授課方法過于傳統,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固化思維,限制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1.聯系生活實際,培養觀察及歸納能力
在落實初中數學教學任務時,加強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力度,需要教師堅持“深入淺出”的原則.結合抽象素養理論特色,將符合抽象素養學習的內容帶入數學課堂,指導學生理清抽象素養概念、抽象素養作用及抽象素養會為自身日后深入研究數學習題帶來的幫助.教學過程非常考驗教師教學水平,要求教師靈活把控課堂教學進度,結合現實問題,聯系生活實際,指導學生深入探索抽象思維問題.如果教師能合理創設情境,尤其是選擇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經歷,則更利于學生帶入個人情感.比如,在講解“與日歷中的數學”相關的知識點時,教師便可提前一節課布置預習任務,要求每一名學生都將目前所在月份的日歷,或者將家中的掛歷拿來,以此為數學課堂探究活動素材,為順利完成課堂探究任務“添磚鋪路”.同時,要提前向學生提出問題:(1)在日歷每一行日期的3個相鄰數,與日歷中左右相鄰的2個數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系?(2)觀察日歷豎列日期,隨便圈出3個相鄰日期,進行求和處理,中間數與“和”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不同的小組互相提問,配合學習.比如,A組向C組提問“你們可以在日歷的豎列上圈出3個相鄰日期,把這3個日期的和計算出來,告訴給我們組,請問這3天都是多少號呢?”.B組向D組提問,觀察日歷的數列,你能找到3個相鄰的和為40的數嗎?”.C組向A組提問“如果一個數列上3個數和為75,那請問這3天都分別是幾號呢?”.教師指導學生對比自己手中的日歷,結合各小組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研究與探討,最終得出結論,在日歷上每一行“差1”,每一豎列“差7”.結合這種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素材進行探討、總結,促使其留心觀察生活,找到現實生活中較為抽象的數學知識,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數學問題.
2.注重類比探究,加強學生類比及聯想能力
在初中數學教學時,聯想能力與類比能力是初中生必備的基礎能力.在解決很多數學問題時,都能用到這兩種能力.在教學數學時,類比主要是分析個性,了解事物規律,總結個性特點,歸納共性結論.在這一基礎之上,針對有相同規律的問題加以聯想,逐步提高學生認知力,形成抽象素養.初中數學中的很多抽象概念,通常以“精煉定義”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并未針對形成過程進行過多描述,但教師應善于揭示這一過程,促使學生通過觀察、抽象探究及概括思維過程等環節,找到所研究問題的答案.比如,在教授“整數指數冪”知識時,相關知識點較為抽象,如果教師依舊沿用慣性思維教學,直接向學生提出公式,指導學生套用公式,則不利于提高學生計算準確率.在這一節課知識教學過程中,結合各種操作活動,可幫助學生用全新思維看待特殊數學問題,掌握類比學習技巧,通過小組合作,驗證與深化自身對負整數指數冪運算性質的了解與應用.由教師設置疑問,鼓勵學生討論,比如“在計算整數指數冪時,是否可以使用正整數指數冪運算性質呢?”“在研究類比同底數冪除法時,能寫出多少同底數冪乘法算式呢?”.為學生預留充足思考時間,鼓勵同桌及小組成員間互相合作,得出研究活動的結論.通過類比教學,能幫助學生知識遷移,促使學生在面對抽象問題時,結合自身經驗條件作出反應,在腦海中對應的形成情景,或者使用反向思維,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進一步提升對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夯實數學抽象知識.
3.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培養學生抽象思維
為了有效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教師要摒棄理枯燥的教學方式,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比如“信息技術”.如今,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借助信息設備用最直觀的方法呈現抽象的數學內容,帶領學生深層分析數學理論概念,在講解“全等三角形”內容時,教師就可通過Flash軟件制作動態三角形,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旋轉三角形、平移三角形等不同形態,進而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掌握全等三角形性質,為后期順利學習全等三角形奠定基礎.
4.實施實踐教學,具化數學抽象概念
初中數學學科不只重視理論教學,同樣也關注實踐教學.只有理論與實踐雙管并下,通過實踐方法檢驗學生對抽象理論的了解,才能深化學生抽象思維.數學學習實踐過程以感性思維為基礎,學生針對抽象問題作簡單化處理,緊密結合感性知識與抽象內容,所以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多多實踐,這樣才能將抽象的數學內容具化.比如,在講解“多邊形內角和”知識點過程中,教師則應放棄直接傳授概念的方法,而要嘗試著引導學生了解“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度”這一概念,再分別指導學生分組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有關問題,這樣便可以用實踐來具化抽象概念,令學生在和同伴探索過程中,逐步掌握計算多邊形內角和的技巧,并培養團隊協作能力.
結合上文所述,為了扭轉初中生抽象能力較弱的現狀,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對抽象事物的接受能力及認知能力.結合實物或現實事例,創新教學方法,高效落實數學教學任務,用形象化方法解讀抽象概念,以促進學生深層次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逐步增強對抽象問題的能力及解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