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我有了很多空閑時間。2011年秋天,70歲的我走進了老年大學,圓了兒時夢的同時也踏上我的藝術之旅。能夠和一群老年朋友坐在學校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聆聽老師授課,我感到無比幸福,也十分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
在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同學們的熱情幫助下,我的繪畫技藝逐步提高,并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先后5次入選煙臺市美術家協會和煙臺畫院主辦的書畫展,76歲那年還有幸成為煙臺市美術家協會會員。這更激發了我繪畫的熱情,每日丹青不輟,作品日新月異。回顧幾年來我的學畫歷程,自覺在國畫、書法學習中有些感觸,在此與老年朋友們分享。
首先,重視老師的言傳身教。我在學校跟隨譚鴻斌老師系統地學習了花鳥畫和山水畫,從執筆、運筆、用墨、調色開始,一點一滴反復練習。譚老師每講一幅作品,都將時代背景、作者簡介、作品風格、如何構圖以及用筆、用墨的方法講清楚,邊講邊示范,令我們受益匪淺。他豐富的書畫知識和高雅的審美修養,不但引領我們進入書畫學習之門,更培養了大家學畫的熱情。我認為,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老師講解繪畫理論知識、構圖和設色,重視老師的示范,觀察他如何調墨、調色,如何靈活用筆等,從而在自己的作品中認真體會和改進。

《故園夏日》姜兆明
其次,重視書法學習。書法是畫好國畫的基礎,沒有書法功底很難畫出好的作品。因此,我養成了每天練字的習慣。經過幾年的堅持,我明顯感覺畫畫時用筆放松了許多,線條更加流暢,在構圖上也更有信心。
第三,臨摹是學習國畫的必經之路。聽用耳、觀用眼,然后落實到手上。將老師講的方法反復揣摩、實踐,大膽細致地臨摹名家作品,才能融會貫通。在臨倪瓚、沈周和黃公望的山水作品時,我特別注意他們的用筆、用墨、構圖、表現手法等。我尤喜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這幅十幾米長的作品,畫面用墨淡雅,山水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變化。我曾完整地臨過三遍《富春山居圖》,這使我深刻體會到為何一幅畫作需要經歷那么長時間的觀察、寫生、創作與修改。
第四,從其他藝術門類中吸收營養。藝術是相通的,如梅蘭芳先生的藝術修養非常深厚,在京劇藝術上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其繪畫作品亦清麗秀雅、形神兼備。我在一次參加老干部合唱團的訓練后,對書法和音樂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音樂有輕重緩急,繪畫有起承轉合;音樂有高中低音,繪畫有黑白灰轉換;音樂能婉轉悠長、高低起伏、變化多端,國畫也能突出重點、過渡合理、賞心悅目。所以,音樂、戲曲、繪畫等藝術都是相輔相成的。
第五,在寫生中創作。南齊謝赫《六法論》中提出:“應物,象形是也。”他認為畫家描繪的要與所反映的對象形似。寫生,無疑是訓練這一技法最直接的方式。寫生是書畫創作中的重要環節,可以為創作積累素材,也可以在寫生中進行創作。我經常去公園對照松樹、柏樹、紫藤、牡丹、菊花等進行寫生,使理論與實踐相統一。
藝術雖不是晚年生活的全部,但我的生活已離不開藝術。在休息的時候,可以看看電視上的書畫名家訪談節目;在與老友回憶往事時就想把有趣的過往畫下來,如《故園夏日》就是我通過回憶用寫意的手法創作了兒時生活的場景。

《春之韻》姜兆明
老有所學,老有所成。藝術的學習讓我的晚年充滿樂趣,讓生活溫馨又從容。這是祖國的強盛給予我們老年人的幸福,十分慶幸我們生活在美好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