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
社會科學研究承載著基于社會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形成理論體系,并進一步指導實踐的重要任務。推動社科研究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一個不可回避的關鍵節點。但一些社科研究停滯化、同質化、返祖化、官僚化,問題缺失、關注失焦、對策模糊、結論空洞,已經產生嚴重的“學八股”現象。社科研究中的學八股現象因何產生,又應如何破解?
首先,從組織機制角度看,第三方評價機制和科研內卷導致大量低質社科研究的涌現。一方面,大學中引入第三方的量化評價機制,導致發表至上的科研邏輯。哈佛大學出版社人文學部主編林塞·沃特斯在其引起極大反響的著作《不發表則滅亡如何導致學術的衰落》中,對學術界可信性危機的產生機理進行了深入分析。他發現這起因于二戰時期各國大學預算迅猛膨脹,市場機制和市場經濟運作的要素引入大學,績效與問責、競爭與壓力等產業邏輯逐步滲透到大學教師的工作評價、職務聘任和學術晉升中。教師的研究評價外包給第三方評價機構進行量化評估,研究者科研至上的行為邏輯成為行業共識,由此帶來研究的文化通脹和價值衰落。
另一方面,激增的快速發表需求、有限的學術發表平臺,導致學術語言越來越精致、越來越復雜,但在同一水平重復、缺乏創新,呈現科研內卷化態勢。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累計招收博士生約115萬人,而國內高水平論文發表平臺相對不足。當前全球有超過4萬種學術期刊,中國只有179種被SCI收錄,僅34種在同類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前25%。按照這些期刊的學術口味快速制造論文,缺乏時間通過真實問題驅動開展研究,通過流水線方式制造論文,成為力圖上進的科研人員的最優化選擇。
其次,從學科發展角度看,學科過度細分化構筑了堅實的學科壁壘和組織壁壘,產生真問題缺失和充斥空洞學術語言的學術空心化現象。學科過度細分產生了學科壁壘??茖W誕生之初,從業者很少。
英國科學協會在1873年只有化學、動物學、生理學和地理學幾個部分。社會科學的細分化尤其快速,1892年美國心理協會成立時只有1個分部,2007年已經擴大到54個分部。這種社會科學過度細分的后果之一就是構筑了堅實的學科壁壘,通過專業語言把學科領域的內部人和外部人分割開來,把學術研究變成小圈子的自娛自樂。同時,這種學科的過度專業化導致了研究的碎片化、不連貫和空心化。
學科壁壘進而制造了組織壁壘。科學史家柯瓦雷把這種現象稱為某既定時期科學家或學術團體共有的框架或思想結構??茖W哲學家庫恩則稱之為學術團體共有的范式,意思是學科是范式,規定我們和誰來往;學科也是容器,規定我們能知道什么,能想什么。有一種說法,稱這種現代社會造成的組織壁壘痛點為蛸壺化,即學者藏在一個與外界接觸很少的狹小社區中,視域狹窄,就像鉆在章魚罐子里的章魚。
學八股已經導致脫離實際、華而不實、形式主義的文風,阻礙科學研究的真正進步。如何破解社科研究的學八股問題?目前有兩個主要思路。首先,革新科研邏輯,探索多元評價,回歸學生中心。不再堅持讓論文成為教師發展的唯一評價標準,讓大學教師回歸科研和教學的雙輪驅動機制。比如美國開展了30多年通過政策、基金支持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改革和大學教師發展項目的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其次,改造科研機構,倡導交叉科學,橋接真實問題。不再堅持讓各個學科涇渭分明,讓各學科的想法、方法以及資料充分流動起來。比如探索建立交叉科學研究機構,如麻省理工學院1985年創建媒體實驗室、東京大學2000年創建情報學環,多個學科的研究者可針對跨領域難題組建團隊,進行攻關研究;再如探索建立交叉科學研究課程,如大阪大學2013年開展的跨專業復合型人才指向的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項目超域創新博士課程?!?/p>
(作者是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日本大阪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