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在現實中應用的逐漸成熟,其對新聞生產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寫稿、新聞內容智能審核、智能媒資管理以及智能運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了厘清人工智能技術在現代新聞生產中的應用現狀,進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水平,文章介紹人工智能技術的相關概念及其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優勢,介紹人工智能在數字新聞生產流程中的典型應用,指出當前人工智能在應用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討論解決措施,對未來人工智能技術與新聞生產的深度融合進行展望。
關鍵詞:人工智能;智媒體;新聞生產;新聞傳播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1-0010-03
一、引言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及在現實中應用優勢的不斷凸顯,其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新聞生產領域,可以根據新聞傳媒業的特點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在特定功能方面具有強大功能的“新聞大腦”,人工智能技術與新聞生產的深度融合推動了傳統新聞生產模式的變革,傳統新聞生產模式逐漸向著更智能、更高效、更多元的方向發展。國外方面,美國與英國等新聞業較為發達的國家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新聞生產中,開創了新聞業的新局面。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在我國保持著較快的發展速度,新華社、騰訊、百度以及今日頭條等新聞業的主力軍都在嘗試著將人工智能與新聞生產進行更深入的融合[1]。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可以實現更高效的新聞采集、更嚴格的內容審核、更智能的媒資管理以及更全面的新聞運營,但是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應用中還存在著侵犯用戶隱私、適用范圍狹窄以及模塊化生產致使新聞深度不足等問題。繼續加大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力度,深化人工智能技術與新聞生產的融合,推動人工智能的深度運用有助于構建媒資新業態,對于推動我國新聞業的發展與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人工智能與新聞生產概述
常規意義上的人工智能技術產生于1956年,它通過對人類理論、方法及技術應用的模擬、延伸與拓展,可以具有類似于人類的意識,擁有超凡的計算力、思考力與識別力等。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推動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許多領域中的應用體現出了顯著的優勢,其在新聞傳媒業的應用正改變著傳統新聞業的運營模式與發展方向。
新聞生產主要包括新聞策劃與選題、新聞信息采集、新聞內容制作、新聞內容審核、媒資管理以及新聞分發等環節。其中,選題與策劃指的是預先對所要報道的新聞進行規劃與設計;新聞信息采集指的是通過現場采訪、整理收集等方式獲得所需要的新聞信息;新聞制作指的是對前期采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提煉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傳統紙質新聞媒介與現代融媒體在新聞制作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新聞內容審核指的是在將新聞投入市場前進行必要的復核,防止不良信息鉆空子;新聞分發是新聞生產的末端環節,新聞所包含的信息從新聞制造者傳遞至新聞接收者,至此新聞生產過程完成[2]。
三、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優勢
(一)推動新聞業的革新
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新聞業勞動密集型的屬性,實現了新聞生產模式的創新。在新聞信息采集、新聞制作以及審核與分發等環節中,使用智能機器人代替人工,可以顯著降低新聞工作者的勞動強度,減少新聞從業人員的數量,能夠在提高新聞生產效率的同時起到降低新聞生產成本的作用。此外,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結合大數據技術與云平臺技術等先進信息技術,大大提高新聞生產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還能使新聞業的表現形式更加生動。
(二)實現個性化定向推送
傳統的新聞傳播具有顯著的不確定性,新聞生產出來以后面向不確定的主體進行推送,新聞制造者不知道哪些人接收到了新聞信息,用戶也不能自行選擇其感興趣的新聞信息,用戶為了尋找其所需要的新聞信息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這種新聞投放與用戶需求不匹配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新聞生產的質量,限制了新聞業社會效益的實現。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新聞產業,能夠根據用戶需求實現新聞信息的定向推送。大數據技術在海量信息的統計與分析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人工智能可以自主調用大數據技術對數量巨大的潛在新聞用戶的瀏覽習慣進行統計與分析,找出其瀏覽偏好,然后推送類似的內容。
(三)突破了新聞生產的時間與空間壁壘
就時間維度而言,人工智能不像人類新聞記者那樣需要休息,它可以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大范圍新聞搜索,還可以自動編寫新聞稿,智能排版,智能推送至新聞受眾端。就空間維度而言,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新聞生產可以較好地解決地震、戰爭、極寒或酷熱情況下的現場新聞采集的難題,還可以通過新聞無人機極大地擴展新聞采集的視野。傳感器新聞等新聞生產的新業態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新聞信息的高效傳播。
(四)有助于多種新聞媒介的深度融合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傳統新聞媒體與廣電融媒體、無線通信等新型新聞媒介之間的壁壘被打破,各類媒介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推動。例如,華為公司利用其先進的5G通信技術聯合中國電信深化了與各地新聞出版中心的合作,為現代新聞業的跨界合作與產業升級開了個好頭,形成了良好的模范效應,還開創了物聯網、5G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媒資單位深度合作的先河。
四、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
(一)新聞選題與策劃
借助人工智能中的大數據挖掘與分析,可以根據新聞受眾歷史瀏覽建立相關的數據庫,記錄不同新聞受眾的關注側重點,統計哪些類型的新聞信息能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成為熱點新聞。對以往熱點新聞劃定關鍵詞,當關鍵詞再次出現時即將其判定為“具有廣泛關注度的新聞”,以此實現高質量的新聞選題與策劃。
(二)新聞素材采集
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新聞素材的采集,可以極大地豐富新聞的采集形式。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各類智能傳感器終端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構建了現代智慧生活的新業態。GPS、智能音響、智能探頭以及新聞無人機等都可以視為傳感器,多種傳感器的綜合應用可以實現新聞信息的多維度采集,通過立體式新聞采集模式消除新聞盲點,還原新聞真相[3]。在無線通信技術的支持下,借助AR設備與智能錄音設備等硬件可以在突發事件現場或熱點新聞中心進行全息直播,并同步采集和上傳新聞圖片、視頻等資源。
(三)新聞寫作
傳統新聞生產模式下,新聞質量直接取決于新聞記者、撰稿人員以及審核人員的職業素養,影響新聞制作質量的因素較多,而使用智能寫稿機器人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雖然寫稿機器人無法真正像人類一樣具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但它們可以通過大量數據的訓練和模仿,根據既往新聞的寫作模式與語言結構特點將采集到的新聞素材組織成新聞稿。今日頭條研發的“張小明”寫稿機器人與新華社研發的“快筆小新”寫稿機器人都是人工智能在新聞寫作中的典型應用。
(四)新聞審核
在當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各類新聞信息體量巨大,這其中既有價值較高的新聞熱點,也充斥著虛假的、低級的、暴力的甚至色情的垃圾信息,如何實現高效而精準的新聞篩選與審核,成為困擾廣大新聞工作者的一大難題。人工智能在文字與圖像識別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現,通過專門的視覺、語義以及語音訓練可以較好地完成大量新聞信息的識別與審核,對于一些界限模糊的素材,可以使用人工審核的方式進行二次審核。這種人工智能審核與人工審核相結合的方式大大減少了從業人員的重復工作,不僅可以提高新聞審核效率,還可以顯著降低新聞審核從業人員的勞動強度[4]。
(五)新聞分發
新聞分發是新聞生產的后端環節,保證新聞分發的水平就是要讓不同需求的新聞受眾接收到其所需要的新聞信息。使用人工智能的智慧算法,可以很好地完成新聞分發工作。在智慧算法的作用下,系統后臺會分析并記錄不同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并向其推送類似的內容。同時,還可以通過人工智能以新聞受眾的年齡、職業及其所在地區的人文信息等為考量因素,預測具有相似特征的人群感興趣的新聞內容,從而實現精準的新聞定向分發。
五、人工智能應用于新聞生產的不足
(一)適用面狹窄
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是基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與處理的。如財經類新聞與體育類新聞中具有大量的數據信息,使用以寫作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寫作技術可以實現較高質量的新聞生產。但是,人工智能不具有人類豐富的情感與思想,也無法自行完成新聞形式與結構的創新,因此情感訪談與時事評論等內容尚無法完全由人工智能完成。實際上,人工智能寫作目前主要用于內容相對模塊化、結構相對固化的新聞生產,至于結構形式多樣化、內容層次較深的新聞尚需要人工完成。
(二)內容同質化嚴重
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新聞生產,可以降低新聞報道出錯的可能性,還可以在保證較高新聞制作精確度的基礎上提高新聞制作的效率。但是,由于人工智能主要是通過模仿和套用以往的新聞模板完成寫稿的,因而會暴露出明顯的內容同質化問題。同時,人工智能寫稿只能按照設定的語義陳述新聞事實,并不具有人類那樣豐富的情感,因此在新聞制作中無法站在新聞當事人的角度感受發生的事件對當事人造成的影響,最終導致新聞報道深度與感染力不足[5]。
(三)用戶隱私受到侵犯
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等賦予了人工智能寫作機器人強大的數據挖掘能力,互聯網技術則打通了新聞生產與新聞受眾之間的通道。因此,在新聞受眾瀏覽新聞的過程中,其用戶信息也會被系統后臺獲取,成為智能寫作機器人的挖掘對象[6]。人工智能在學習、模仿以及數據分析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但是其無法像人類那樣完成主觀的是非、倫理、道德判斷,也就不能正確界定哪些信息屬于不可獲取的個人隱私,哪些信息可以作為新聞素材用于寫作。如今,互聯網技術與人類生產、生活深度融合,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完成衣、食、住、行、娛等活動,但同時也在互聯網上留下了許多個人軌跡數據與偏好信息。例如,點餐APP會收集你的飲食喜好信息,打車軟件會記錄你的出行習慣與軌跡信息。如果不能合理劃定普通數據信息與隱私數據信息的界限,大量個人隱私數據信息被收集可能會侵犯個人的合法權益。
六、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趨勢
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構建了全新的新聞生態,實現了從新聞采集到新聞制作再到新聞傳播等新聞生產全過程的革新。雖然目前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還存在一些不足,但是隨著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及其與新聞生產融合的深化,人工智能將進一步推動新聞生產的升級與創新,促進新聞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新聞生產模式多樣化
現階段,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受限于機器人寫作模式固化導致的感染力不足等問題,因此其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效果不盡如人意,新聞生產模式也有待進一步優化。為了解決人工智能機器人寫作局限于財經類或者體育類新聞寫作的問題,相關技術人員已經著手根據新聞生產的需要對寫作機器人進行優化升級,使之能夠適用于更多的領域。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將繼續以海量數據的快速分析為基礎,進一步提高數據的處理效率,優化其深度挖掘方式,在提高新聞生產效率的同時實現對新聞關鍵詞的延伸式討論。同時,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虛擬現實、元宇宙等新興技術將在新聞生產中得到應用,從而進一步豐富新聞生產的模式。
(二)人機深層次融合
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中的實踐起步較早,目前已經在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實現了相對成熟的應用。人工智能的發展及其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一度引發了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的恐慌,但實際上目前仍有許多工作是人工智能無法獨立完成的。在新聞生產中,人工智能在信息采集、新聞審核、新聞制作、媒資存儲與運營管理等環節中的應用體現出了十分明顯的優勢,但是針對一些特別復雜的情況仍需要由工作人員輔助完成。因此,在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機結合”更適用于新聞生產的優化。未來,越來越多的小型或者微型智能終端設備會輔助新聞工作人員完成新聞生產的相關工作。
七、結語
人工智能的產生及其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顯著提升了新聞生產的效率,降低了新聞產業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與新聞稿出錯的可能性,還有助于新聞出版單位新聞制作成本的優化控制。為了進一步優化人工智能在新聞采集、新聞制作、新聞審核以及智能運營方面的應用,解決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中存在的內容同質化、用戶隱私被侵犯以及適用面狹窄問題,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力度,拓展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范圍,另一方面要注意人機結合的推廣,讓人工智能與新聞工作者相互協作,開創新聞生產新業態。
參考文獻:
[1] 池銀花.人工智能時代新聞記者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中國地市報人,2021(11):35-36.
[2] 林露.新聞廣播報道中的“融融”新意:融媒體技術在廣播突發新聞、主題宣傳中的應用[J].傳媒論壇,2021,4(21):71-73.
[3] 羅自文,熊庾彤,馬婭萌.智能媒體的概念、特征、發展階段與未來走向:一種媒介分析的視角[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1,28(S1):59-75,127.
[4] 劉玉菡.新聞視域下人工智能技術的倫理困境與破局[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8):19-21.
[5] 黃升民,劉曉,劉珊.中國新聞傳播高等教育的困惑與走向[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1,74(5):5-12.
[6] 張榮.人工智能時代記者如何融入“智能化生產”[J].新聞文化建設,2021(16):79-80.
作者簡介 韓文彬,專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