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珺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前融合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打通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的二元分割,培養學前融合教育教師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趨勢。學前融合教育是為特殊幼兒提供正常化、非隔離式的教學環境和所有的特殊教育及相關的服務措施,從而達到特殊幼兒與普通幼兒的真正融合。
對于普通幼師而言,基本上都未接受過特教的知識技能專業訓練,在面對特殊幼兒時,常常手足無措,不知如何處理特殊幼兒所引發的教學、游戲組織實施問題以及其他班級管理的問題。
另外,從學前融合教育本身來說,它是國家大力推進教育公平背景下,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尚不成熟。因此,處在這種融合教育背景中的幼師,在實際工作中難免會遭遇難題。了解教師在工作中的困境和需求,分析困境產生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尋求解決困境的對策,從而使教師們在困境中成長起來。
幼兒教育不僅僅是幼兒園的工作,還是家長和幼兒教師,乃至全社會共同參與、協作才能完成的工作。家長和教師作為共同促進幼兒發展的主體,與幼兒一樣都是這項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主體。幼兒園的“家園互動”“家園共育”都充分說明了家長支持幼兒教師工作的必要性,如果家長能充分理解教師、相信教師,在態度和行動上支持教師,并與教師的教育理念達成一致,則是對教師工作的最大鼓勵,也是對幼兒成長提供的最大幫助。
但現實情況是,許多家長因為“面子”或“害怕受到歧視”等原因,拒不接受孩子有某方面發育障礙的事實。有的孩子三歲多了,老師發現孩子在園除了會說“爸爸、媽媽”這兩個詞,就再也沒聽到孩子說過任何其他詞語,更別說簡短的句子了。甚至在老師發出“請小朋友們過來站隊了”“請大家過來拿自己的水杯喝水”等這些常用的生活指令語時,這個孩子都無動于衷。哪怕是看到其他的小朋友都在排隊,都在喝水,他也一動不動。只有當老師走過去牽著他的手,帶著他去排隊去喝水,他才會去做這些事情。而且他總是記不住在班級里自己固定的座位,只要一離開座位進行了其他活動再回位時,總是坐到別人的座位上,找不到自己的座位在哪。
老師把孩子的情況反饋給家長時,家長卻始終強調孩子只是說話比較晚,孩子在家是能聽懂指令的,拒不接受老師反映的在園情況,更不愿接受老師希望家長帶孩子去專業機構進行檢測篩查的建議。
曾經有一位好心的老師,拍攝了班上一名特殊兒童在園與其他幼兒在一起時的生活、游戲情景片段,想通過這些視頻片段讓這位特殊兒童的家長直觀看到自己孩子與同齡孩子之間的行為差異,從而意識到自己孩子發育的異常狀況,建議家長盡早帶孩子去進行篩查檢測。結果這位特殊兒童家長不僅不接受這位教師的一片良苦用心,還投訴了這位老師“別有用心”地針對他的孩子、不配當一名幼兒教師。
遇到這種以自己片面的育兒觀去質疑教師的工作,還擔心孩子在園能否受到公平的對待、適當的教育,甚至對孩子的受教育權都有所質疑與擔心的家長,教師不僅要承受來自各級管理部門的談話、調查和來自方方面面不知內情的輿論壓力,還要自我消化滿肚子的委屈,以及繼續面對這類家長的工作壓力。教師不僅為自己全身心的付出感到寒心,更為班上這名特殊兒童得不到“早篩查、早干預、早康復”而感到痛心。
還有的特殊兒童家長知道自己孩子的情況,卻對教師處處刻意隱瞞,更別說主動提供有關幼兒的基本資料,如病歷本、能力描述等,導致教師不能及時發現、了解幼兒狀況,無法采取行之有效的個別策略,給幼兒的成長提供最大的幫助。
不僅特殊兒童的家長如此,普通兒童的家長同樣也給教師帶來一些困擾。如有的家長擔心孩子的教育權益會因班級里有特殊兒童的存在而受到影響;有的家長不僅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安排在有特殊兒童的班級中,而且還非常介意自己的孩子和特殊兒童在一起玩。特別是當兩個孩子發生了沖突,特殊兒童打了普通兒童,那家長更是對教師不依不饒。這些不同家長群體施加給教師的不同教育態度與要求,是造成融合教育施行困難的主要因素。
從配合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來看,普通兒童家長的配合度沒有特殊兒童家長的高。特殊兒童的家長會格外珍惜孩子在幼兒園、班級這樣的集體生活環境中學習的機會,而普通兒童的家長,有些根本就不屑于像特殊兒童家長一樣積極配合教師,甚至在自己孩子與特殊兒童之間產生了一點小糾紛時都會與教師發生正面沖突,從而給教師造成極大的精神與心理壓力。
另外,特殊兒童家長普遍對教師的期望值過高、急于求成,希望孩子一天一個變化,每天都有明顯的進步和轉變。但自閉癥、語言發展障礙、認知障礙、發育遲緩、多動癥等,不是感冒發燒,吃點藥打幾針就能立竿見影地有所好轉,而是需要漫長的矯正訓練,才能讓孩子慢慢地有所進步。
有的特殊兒童家長對教師要求苛刻,輕視幼兒教師的職業,把教師當保姆使喚。例如在接送孩子的環節,特殊兒童由于動作發展得不太好,行為動作比較笨拙緩慢,換鞋子會穿得慢一些,拿衣服或拿書包的行動要遲緩一些,家長就會站在門口不停地催促,甚至用命令式的口吻讓教師去代替孩子完成這些事情,或者惱怒地訓斥孩子,多一分鐘的等待都給不了孩子。不知道他們到底是因為缺乏耐心,還是因為“面子”害怕其他家長看到自己孩子笨拙的一面。更或者是沒有看到孩子明顯的改變和進步而心急,產生了懈怠情緒,導致配合教師的積極性降低,才會出現斥責孩子的焦慮急躁之舉。但不論是何種原因,這些言行都會阻礙孩子的進步,對教育效果產生不良影響,同時也會給教師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困擾。
幼兒教師對融合教育的態度 相關調查顯示,大部分地區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內容中并沒有設置特殊教育課程,大部分普通幼兒園教師沒有進行過專業的特殊教育培訓學習,因此他們對特殊教育相對陌生,更不了解殘障兒童,對于有情緒問題的自閉癥或肢體障礙兒童,不知道如何實施個別化的教育,常常存有畏懼心理。他們缺乏信心,覺得自己無法勝任融合教育的教學工作。
學前融合教育的師資問題 近幾年雖然國家大力推行融合教育,但很多地方的學前教育專業依舊沒有將特殊兒童教育的內容納入師范生的必修課程,只有極少數地方將特殊兒童教育作為師范生的選修課程來設置,所以導致幼兒教師群體特教知能不足、缺少專業訓練、缺乏教學方法、缺乏教學教材,無法有效因應兒童的需求提供策略。這也是造成幼兒教師在學前融合教育趨勢中產生無力感和挫折感的重要原因。
融合教育下幼兒教師有著課程與教學方面的困難,難以處理教學與其他班務問題。幼兒教師由于缺少教導特殊幼兒的實務經驗,教學時無法同時顧及特殊幼兒與一般幼兒的需要。由于教學策略不足,教師往往在班級中不知如何促進一般幼兒與特殊幼兒的互動,加之時間不足、特殊幼兒人數過多等問題,都會造成幼兒教師教學上的壓力,尤其是初任教師在嚴重缺乏實務經驗的情況下,這種狀況更加嚴重。
面對特殊幼兒,教師須花較長時間去了解特殊幼兒的行為模式與需求,并須協助特殊兒童生活自理,這些照護上的工作,對于特教知能不足的幼兒教師來說相當困難。
來自教師自身家庭、親朋的偏見 對個體來說,與自己互動最多、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就是家人和朋友,他們是是給予個體以情感支持、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家人、朋友對個體工作的態度和支持力度會直接影響幼兒教師的職業篤定和工作動力。
然而,在親朋好友對自己工作的態度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幼兒教師都能得到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而且由于班級里出現特殊兒童,導致日常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加劇,白天在工作上付出了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下班回到家已經沒有氣力去照顧家庭的方方面面,沒有完全盡到承擔家務的責任,而引起家人的不滿,同時自己也對家人懷有歉意。這些也無形增加了教師的心理壓力,使他們無法專心工作,從而影響了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幼兒教師的職業專業度本身就未得到社會公眾的接納,認為幼兒教師的工作只是照顧幼兒,人人都能勝任,并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因此一直以來社會認可度不高。尤其是近幾年來虐童事件的頻頻發生,更是嚴重地影響了幼兒教師的專業形象,讓很多人對幼兒教師產生了難以扭轉的偏見,就更不用談公眾對幼兒教師在特殊兒童教育能力與專業性的認可度了。
通過訪談了解到大多數幼兒教師希望園所通過聘請專家進行授課講座或論壇的方式,豐富特殊教育的知識儲備,獲取學前融合教育的外部支持。希望得到師范或教育類高校的特教專業教師的“回爐式”的指導,或者幼兒園采取與高校特殊教育系合作的模式,請特教專業的師生來園巡回指導的同時,也為他們的相關課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數據。同時也不排斥通過微信、廣播、電視、網絡課程等多途徑、多方式來獲取針對特殊需求幼兒的教學策略,以及對一般幼兒與特殊需求幼兒互動的指導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
在行政支持方面,普通幼兒園教師期望幼兒園能增加有特殊教育專業背景的輔導教師,或者聯系一些有資質的特殊教育專業團隊(或專業人員)定期來園對教師進行培訓和巡回輔導服務,指導和協助幼兒教師在輔導特殊兒童上的不足。
雖然學前融合教育理念已經越來越被社會大眾所接受,但因以上所述的種種困難和阻礙在普通幼兒園還是難以順利實施,無法充分給學前特殊兒童提供所需的教育服務。學前融合教育的問題需要切實有效的策略來推動,才能得以根本性的解決。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