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巖

根據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1970~2014年的44年間,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減少了60%,而人類活動構成了對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
野生動物減少60%是一個非常嚴峻的現實。與人口下降不同,物種的滅絕是不可逆轉的。人類應該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維持生物多樣性是自己最大的責任,保護生態就是在保護人類自身。而保護生態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最好的做法是讓人類和其他生物共生。
對于保護野生動物,WWF開出的藥方有三個:首先是從化石燃料轉向清潔能源,減少碳排放量;其次是改變飲食結構,減少對肉類食物的攝?。蝗侨鐣袆悠饋肀Wo自然生態系統。
這些藥方的目的顯然是讓人類讓渡一些權益給其他生物,讓它們也獲得生存的權利和空間,但多數人可能對這樣的藥方不以為然,畢竟人類是最大、最“兇猛”的雜食動物,消耗的肉類最多。在地球上所有哺乳動物生物量中,人類占36%,人飼養的家畜占60%,野生哺乳動物只占4%。人類飼養的哺乳動物都是為了自己享用,如何勸說人們放棄飼養過多家畜,從而讓野生動物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和資源,如綠地和森林,是一個巨大難題。
因此,為保護野生動物,人類還可以嘗試其他方式。一個比較行得通的做法是讓動物也“城市化”。城市化是人類世最大的特征和最普遍的生存方式。城市首先能為動物提供舒適的住所,如建筑物的角落、縫隙和鋼筋洞穴,而且在花棚和公園里動物還可以撫育幼崽。城市還能為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糧。對于城市里的動物而言,城市的垃圾箱就像一個“自助餐廳”,昆蟲、老鼠、獾、狐貍和鷹都會去垃圾箱里享受豐盛的宴席。同時,動物的食物鏈也會吸引更多的動物,如鼠類就會吸引一些中型捕食者,如貓、鼬等。城市化將會讓動物們更容易生存。例如,英國的松鼠被吸引到城市后,尋覓食物更容易,對食物的適應性更強,而且與野外相比,城市中心的捕食者更少,也更安全。研究人員還發現,城市動物的侵略性一般而言比野生動物低,對人來說也相對比較安全。
人們要做的是,保證自身的安全,限制大型動物,如美洲獅、黑熊、花豹等。當然,讓動物與人一樣城市化只是拯救野生動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條探索之路,如果沒有更多元的方式,也許野生動植物會更快地消失,緊接著人類也會遭遇同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