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壽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老年人群中好發的一種腦血管疾病,也是我國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癲癇俗稱羊癲瘋,是一種神經系統常見疾病,影響著全球7000多萬人。因腦卒中后繼發的癲癇,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如今,腦卒中發病率的增加導致卒中后癲癇的發病率也相應增加,其發病率國內報道約為5%~15%。腦卒中后早發性癲癇發作的機理可能為:由于腦卒中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鈉泵衰竭,鈉離子大量內流而使神經細胞膜的穩定性發生改變,出現過度除極化,引發癇性放電;或者由于大腦皮層運動區血管受壓,顱內高壓及顱內血管痙攣導致神經元缺血、缺氧而致癇性放電,造成臨床癲癇發作。
腦卒中后癲癇可發生在腦卒中病程中的任何時期,早期癇性發作主要發生在腦卒中當時和腦卒中后24小時內,占全部腦卒中后癇性發作的13%~60%。遲發性癲癇首次發作多在腦卒中后2年內,絕大多數(約88%)發生在6~15個月期間。2年后發生癲癇者僅2%。
腦卒中后癲癇可表現為任何類型的癲癇發作,國內調查顯示主要有下列3種:
1.單純部分性發作,約占61%。表現為某一局部或一側肢體的強直-陣攣性發作,或感覺異常發作。歷時較短暫,不會出現意識喪失的情況。臨床上可以見到口、面、手指、足趾的局部抽搐或異常感覺,也可發生在一側面部,一側肢體,不伴意識障礙。
2.部分繼發全身性發作,約占21%。患者開始出現為單純部分性發作,然后可以發展為全身強直-陣攣發作(大發作)。
3.癲癇持續狀態,約占9%。雖然全身強直-陣攣發作及癲癇持續狀態較為少見,但是它對患者的病情進展及預后存在不良影響,應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腦卒中后癲癇的起因是腦卒中,因此預防腦卒中是阻斷腦卒中后癲癇的起因治療。隨著原發病的改善,卒中后癲癇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也可以短期使用抗癇藥物控制癲癇發作(但不推薦對卒中患者預防性應用抗癲癇藥物)。遲發性癲癇患者由于腦內致癇灶形成,所以需要長期、規范地選用抗癲癇藥物治療。可以選擇的藥物有卡馬西平、左乙拉西坦、苯妥英鈉、唑尼沙胺等。他汀類藥物被廣泛用作卒中預防的藥物,最近發現他汀類藥物也可減少腦卒中后癲癇的風險,特別是在急性期效果更為突出。具體藥物的選擇應由專業醫生進行。
由于腦卒中是老年期的高發病,卒中后往往殘留有輕重不等的后遺癥,而卒中后遲發性癲癇可以是一個慢性過程,需要長期服藥治療。因此腦卒中后癲癇的家庭護理顯得十分重要,它應包括卒中和癲癇康復兩方面的內容。
1.心理輔導。卒中后癲癇的康復是一個慢性長期的過程。由于肢體功能的殘缺以及懼怕癲癇的發作,會給患者心理上造成壓力,因此家庭應該給予患者生活和心理上更多的支持和關心,營造出一個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
2.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足夠的睡眠和肢體的功能鍛煉,避免過度勞累和不良的刺激因素,如緊張、憤怒、激動等。
3.合理飲食,戒煙忌酒。保證每日必要的營養素攝入,避免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忌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辛辣食物,煙酒更不應使用。
4.定期隨訪。對于必須長期服用的藥物,如降壓、調脂、降糖藥物,以及需要長期服用抗癇藥物的患者,不能隨意改變藥物劑量或停藥。平時要注意監測血壓、血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