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花玲

其實,李先生一家的不適源于一種由暖氣引起的、冬季十分常見的疾病,臨床稱之為“暖氣綜合征”。此病患者通常會出現口干舌燥、頭暈眼花、胸悶氣短、煩躁不安、全身出汗、四肢無力、咽喉疼痛等情況,嚴重者會并發鼻孔出血、血液濃縮、血液黏度增高等一系列癥狀。
之所以會患上暖氣綜合征,主要是因為天氣漸冷,人們都希望暖氣燒得熱些。但因門窗緊閉,空氣流通不好,加上暖氣、空調、電暖氣等取暖設施會造成室溫過高,使得室內空氣更加干燥、污染加劇,為病菌的滋生和傳播提供了溫床,致使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發病率猛增,人們因此出現不同程度的內熱和種種不適感。
暖氣綜合征帶來的健康損害,一是像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聲嘶等上呼吸道癥狀。通常,如果及時補水,這些癥狀都能得到有效緩解。反之,如果持續時間太長,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減少,灰塵、細菌等附著在黏膜上,會刺激喉部引發咳嗽,甚至可以直接引發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疾病。
另一個健康損害表現在心血管系統。作為推動全身血液循環的系統,對于生命維持的意義不言而喻。但如果暖氣過熱、持續時間太長,則會“搶走”人體的水分,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壓下降及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同時,由于血液濃縮、血液的黏稠度增高,再加上血管遇熱擴張后,血容量也會相對不足,就很容易增加缺血性腦卒中等意外風險的發生率。
再者,冬季人的皮膚本身就容易干燥、瘙癢,供暖后室內溫度較高,更會加速皮膚水分流失,使皮膚纖維失去韌性而發生斷裂,從而形成無法恢復的皺紋。
由于造成暖氣綜合征最大的原因就是空氣干燥,人體水分流失加快,所以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覺得,解決的辦法就是補水。怎么補呢?多喝水就行嗎?補水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有時喝水不少卻依然感覺很渴,這是因為只補了水,身體流失的電解質卻沒有得到補充。
人體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當環境溫度過高時,人體為緩解高溫,皮膚就會通過出汗來降低體溫,而出汗除了丟失水分,還會丟失大量的電解質。供暖后,室內干燥,人體會通過皮膚和呼吸等蒸發形式流失水分和電解質。如果只是大量飲用純水而不補充電解質,會導致電解質失衡,這也是冬季越喝水越渴的原因。
因此,要想科學有效地預防暖氣綜合征,就要及時給身體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增強身體免疫力。對于健康成人而言,最簡單的補充電解質的方法是直接飲用含有電解質的飲品。
此外,在家居環境方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經常開窗通風。建議在空氣質量良好的情況下,家中應保證每天兩次的開窗通風,上午8~10點,下午4~5點各一次,每次要超過半小時。
至于溫度和濕度,建議冬季房間溫度最好控制在18~22℃較為適宜,否則室內外溫差過大,易導致感冒。同時,離開暖氣房間時要記得穿上厚衣服,防止身體著涼;進入暖氣房間時則要脫掉外面的厚衣服,以適應溫暖干燥的室內。
而冬季人體最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標準應該是40%~60%,如果高于或低于這一數值,即過干或過濕都會對人體造成不利影響。一般情況下,在空氣濕度為55%時,病菌較難傳播;一旦空氣濕度低于30%~40%,室內的可吸入顆粒物就會大面積增多,從而容易使人患上感冒;若空氣濕度太高,如達到70%~90%時,則會使人體呼吸系統和黏膜產生不適,免疫力下降,對老年人尤其不利,很可能會使得老年人患上流感、哮喘、支氣管炎等病癥。
在保持空氣濕度方面,不妨在暖氣片上放塊濕毛巾,讓毛巾里的水分慢慢蒸發,或是勤灑水(地板或花盆),也可在床前擺盆水來加濕,或是在室內多養些綠色植物,都是不錯的辦法。
很多人習慣在冬季氣候干燥時使用加濕器,這樣的做法也沒錯,的確可以幫助保持空氣的濕潤。但是,使用加濕器也非常有講究。在購買加濕器前,首先需要考慮房屋面積。比如20平方米的房間適宜使用加濕量為270毫升/小時以上的加濕器;40或50平方米的房間則應選擇加濕量為540毫升/小時的產品。使用加濕器時,加濕器不宜放置得離人體太近,建議離人體2米左右。使用后,還要注意適時開窗通風,同時也要保持室內清潔衛生,尤其要減少可吸入粉塵的量。建議在使用加濕器過程中還要密切關注室內的實際濕度,以便時時做出調整。同時還應該每天給加濕器換水,一周清洗一次,避免其內部滋生致病微生物,防止水中的微生物散布到空氣中。此外,關節炎、糖尿病患者則應當慎用空氣加濕器。因為,潮濕的空氣會加重該類患者的病情。
再就是,冬季雖然天氣寒冷,但我們也要盡量多到戶外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身體抵抗力,減少暖氣綜合征的發生。冬季體育鍛煉時,應根據天氣情況和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合理安排運動量。老年人和孩子最容易得暖氣綜合征,這部分人更不能“貓冬”(躲在家里過冬)。
最后是飲食方面。新鮮的水果、蔬菜中除含水分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能夠生津、潤燥、消炎、袪火,增強身體抵抗力。如梨、蘋果、香蕉、橘子、蘿卜、白菜、冬瓜等都是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