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 王夢辰

當孩子因為攻擊性行為被投訴時,如果將被投訴看作是一次共同幫助孩子成長的機會,不僅能緩解父母的焦慮情緒,而且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從錯誤中收獲成長。
東東媽媽,您稍等我一下,我先把孩子送完然后和您聊幾句。”每當接園時,東東媽媽聽到老師這樣的話,心里都會咯噔一下:東東不會又打人了吧?!是不是又被小朋友投訴了?除了向老師、同學、父母道歉外,東東媽很苦惱,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改掉打人的壞習慣?為了幫助東東媽媽解決問題,我們專門請到了幼兒園的老師分享他們是如何幫助這些打人的孩子的。
和老師溝通:樹立成長思維,積極看待被投訴
當孩子出現過打人行為之后,父母擔心的事情就是被老師或其他家長投訴,很多父母像東東媽媽一樣,希望少接到幾次老師的電話,少幾次和老師的面談。但如果父母的關注點只停留在孩子不被投訴的目標上,可能就會一直處于提心吊膽中。這時候與其擔心,不如轉換角度,把被投訴看作是一次父母和老師共同幫助孩子成長的機會,并告訴自己:孩子出現了讓人著急的狀況,老師正在積極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現在老師需要我的幫助,我應該和老師一起積極地應對,幫助孩子成長。當父母能用成長、合作的思維看待孩子被投訴的問題時,焦慮情緒會得到有效的緩解,更關鍵的是,利用孩子被投訴的契機,可以幫助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辦法。
向幼兒園學習:這樣幫助孩子解決攻擊性行為
沒有一個孩子希望犯錯,孩子之所以打人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的,如何幫助這些孩子呢,讓我們結合具體的案例向幼兒園老師學習實戰方法。
案例
小洋是班里公認的“小淘氣”,總會和小朋友發生一些沖突,甚至有打人的現象,很讓人頭疼。剛開始幾次小洋的父母并沒有放在心上,小洋媽媽認為小洋不是故意打人的,別人應該采取寬容的態度。直到最近,小洋打人的行為愈演愈烈,老師、園長和幾位父母很正式地約小洋媽媽來談這個問題,媽媽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老師解讀:攻擊行為得以維持的關鍵是滿足了孩子的需求
小洋之所以出現打人的次數越來越多,主要是因為當他第一次跟其他孩子發生沖突時,沒有引起父母的重視,認為“這只是孩子的一種交往方式”,沒有進行有效的制止和引導。而當小洋通過打人而搶玩具成功時,他發現原來這個辦法“挺好”,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時,這樣的行為就成為了他的法寶,這樣的交往方式逐漸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教孩子學習正確的交往方式
小洋的攻擊行為是用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的,如果他能學會其他滿足需求的辦法,攻擊行為就會自動減少。當小洋再次出手打人時,老師不再刻意強調他打人這件事是不對的,而是引導小洋分析他為什么打人,和他一起想更多的解決辦法:“剛剛你是想玩那個玩具,對不對,是不是還有其他的辦法?”被這么問一句,孩子可能會想:是呀,還有沒有其他辦法了?我好像是有點沖動。這時候老師趁機教他如何通過協商、交換、等待等方式,跟別的小朋友友好相處,實現自己的愿望。除了給他提供辦法以外,老師還親自給小洋做了示范:“這個玩具可以借我玩一會嗎?咱們可以輪流玩嗎?我可以加入你們嗎?”當小洋發現語言能起到同樣的效果時,攻擊行為就慢慢減少了。
給孩子定規矩,強化積極行為,減少攻擊行為
事后,老師明確告訴小洋,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打人的行為都是不對的,并且帶他一起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老師還聯合小洋的父母,一起和小洋進行了約定,如果下次再因為自己得不到滿足而打人時,就要接受懲罰,比如半年不買新玩具,一周都不能看喜歡的動畫片,通過懲罰間接地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和約束能力。
另外,小洋不打人的時候,也能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合作做手工、一起演故事,老師帶他一起回憶這些和小伙伴們愉快相處的時光,并讓小洋說出自己的感受,體會到與小伙伴友好相處的時光,從而更喜歡跟同伴友好相處。
幼兒園老師支著—不輕易給孩子貼上“壞孩子”這個標簽
孩子可能會犯不同的錯誤,我們要區分壞孩子和壞行為,孩子的某個行為是不好的,但不等于孩子就是壞孩子,尤其是像案例中小洋這樣經常打人的孩子,更容易被貼上“愛欺負人”“壞孩子”這樣的標簽,時間久了,孩子也會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接受這樣的事實,認定自己就是壞孩子,從而理所應當地做壞事。因此,千萬不要給孩子“貼標簽”,這樣孩子才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正確的判斷。孩子的可塑性都很大,當我們給予他什么樣的期望或者要求后,孩子就會做出什么樣的回應。
用好溝通5部曲,讓孩子從錯誤中收獲成長
面對打人的孩子,父母的處理方式直接影響孩子對錯誤的認識和后續的行動,所以父母要先做好心理建設,和孩子理性溝通:孩子之所以打人可能是因為不知道怎樣和其他小朋友相處,這是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正確交往的好時機。我們可以通過這樣5步和孩子溝通。
“發生了什么事情?”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打人,其實背后都有一個正面動機,千萬不要只看到錯誤的表象,這時候我們應該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從孩子的角度重新了解事情發生的過程。
“你現在是什么樣的感受?”
每個人都有兩套系統,分別是系統一和系統二。當人處在系統一時,通常有3種反應方式:戰斗、逃跑和固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而在系統二時是開放的,更容易表現出合作、友善的態度和行為。當孩子闖禍之后,因為害怕自己受到批評和懲罰,會自動進入到系統一,這時候父母越急著給孩子講道理,孩子的對抗性行為越嚴重。先把道理放一放,父母要做的是同理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從系統一進入到系統二,再向孩子指出錯在哪、如何解決發生的問題。
“你有什么辦法解決問題嗎?”
當孩子因為做錯事被投訴時,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善后,讓孩子借此契機樹立責任意識,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頭腦風暴,圍繞已經發生的事情,讓孩子想出各種各樣的解決辦法,父母不做任何評判。等孩子說完后,和他一起討論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并確定最終的善后方案。
“你需要我怎么幫你?”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支持不僅能讓孩子增加解決問題的信心,同時也讓孩子了解到父母和他始終站在一起,當遇到問題不能自己解決時,可以及時地向爸爸媽媽求助。這也有助于孩子盡快從避免批評的系統一進入到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系統二。
“下次再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準備怎么辦?”
這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關鍵一問,幫助孩子總結解決問題的經驗,避免同類型的錯誤,從錯誤中收獲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