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順
種業是每年兩會前必炒的板塊,原因之一是每年中央1號文件均是聚焦“三農”問題。如果還是這樣題材邏輯,顯然這個板塊并不值得留意。但今年有些不同:其一,疫情影響下,國內糧食安全問題凸顯,去年12月以來重點會議和頂層部門頻繁提及種業,后續政策上可能會超預期;其二,作為強化糧食安全的措施,轉基因育種有望加速放開,使得種業從傳統的周期轉為成長型行業。
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了今年的八大重點任務,其中第五點便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具體內容是“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要加強種植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而在今年1月初農業部部長強調,要把種業作為“ 十四五”農業科技攻關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任務來抓,加快啟動實施“ 卡脖子”技術攻關。
按以往慣例,種業本應該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此次卻提前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單獨重點提出,并成為今年重點任務,可想而知政府頂層對種業的重視程度。1月底的中央1號文件以及3月初的兩會,很大概率會對種業做更詳細的闡述。
種業今年還有個大的預期差,那就是轉基因育種。2020年年初,農業部批準包括2個玉米品種和1個大豆品種等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早在10年前,我國就已經有棉花和番木瓜2個商業化的轉基因作物獲批,但看起來更像是試驗型品種,而2020年獲批的抗蟲耐除草劑玉米、雙抗玉米以及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意義重大,它是我國首次批準主糧轉基因品種。2020年末,生物育種作為8個戰略性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還被寫入十四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我國轉基因商業化的大方向。今年1月11日,農業部公布了2個轉基因品種命名,同時發布了《2020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準清單》,這是繼2020年初和年中后農業農村部第三次發放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宣告我國轉基因育種提速。
其實,轉基因食品在其他國家應用已有成熟模式,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的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占到全球轉基因種植91%的市場份額。轉基因種植第一大國美國的玉米、大豆平均應用率已達到93%,有一半以上的轉基因玉米和大豆用于本國消費。中國等到2020年才逐步開放,主要還是技術劣勢、監管體系和民眾認知問題,當然這些隨著時間推移都能得到解決。
以前談種業,天花板是看得清的,比如說玉米,國內種植面積就那么多,最近幾年還不斷下降,2019年只有4128萬公頃,行業已經到了天花板。更要命的是,行業套牌冒牌的情形很多,且同質化率高,對業內的龍頭企業的影響很大,市場集中度無法提升。據中信證券預估,目前國內玉米龍頭企業的市占率在5%-10%之間,而國外是40%-50%。
但轉基因育種推行就不一樣了:一來種子需要審批認證才能銷售種植,而轉基因認證至少以年計算,一般而言,我國轉基因種子審批需經歷轉基因作物安全評價(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取得安全證書)以及品種審定,其中單單品種審定環節就需要1-3年。行業進入門檻高有利于上市龍頭企業提高市占率;
二來轉基因相比傳統種子,單產高,成本低,適用范圍廣。根據美國的歷史經驗,轉基因可以提高單產1倍以上水平。而且轉基因種子對于生產管理要求更低,無人機撒農藥成為可能,另外,傳統種子講究地域氣候,南方的水稻不一定能用于北方產區種植,但由于針對種子缺陷植入基因改良片段,轉基因育種可以適應各種環境,例如大北農獲批的玉米轉基因種子,可以用于全國除青藏高原外的全部玉米主產區。據機構保守測算,轉基因育種單單給玉米領域就可以帶來60億的種子增量價值,行業有望從原來的周期型向成長型轉變。
另外,轉基因育種還能助力種業擺脫進口桎梏。別看我國是農業大國,但包括大豆和玉米在內的主糧還高度依賴進口。還是以玉米為例,根據中國匯易統計,2019年,玉米的產量是2.57億噸,消費量是2.75億噸,但到了2020年我國玉米產量為2.39億噸,國內消費量2.96億噸,產需差額為-5700萬噸,這部分差額通過進口及庫存來彌補。2020年我國玉米進口量預計為1800萬噸,為歷史上最高數量。20年玉米期末庫存降為1.01億噸,為2014年以來的最低點,庫消比降至34.11%。以后單產上去了,逆差也會慢慢消退,徹底擺脫主糧受制他國的枷鎖。
過往歷史看,美股的轉基因板塊都曾誕生過大牛股,中國有更好的人口基數和消費市場,遠期來看,在轉基因方面理應有更強勢的大牛股出現。
標的方面,目前A股涉足轉基因育種的企業主要有大北農、隆平高科、荃銀高科、登海種業等,這些都是有基本面支撐的企業,現階段優選行業龍頭為佳。其中,大北農獨攬農業農村部多項證書,是當之無愧的轉基因龍頭,公司還有飼料和養殖等傳統主業,處于持續向好狀態中。過去半年10家機構預期公司2020年-2022年凈利潤的均值分別為22.9億元、25.5億元和25億元,2021年的PE約18倍。
隆平高科則是國內種業龍頭,玉米和水稻種植銷售收入市場份額均為國內第一名。隆平參股了瑞豐生物,后者是唯二兩家獲批轉基因證書的企業之一。根據華泰證券測算,若2022年轉基因玉米正式商業化種植,2022-2024年我國轉基因玉米市場空間有望達到49.1億元、104.0億元和163.8億元,在中性預期下,2022-2024年,轉基因玉米業務給公司帶來的凈利潤增量有望達到2.56億元、5.37億元、8.41億元。
荃銀高科背靠先正達集團,后者為公司間接第一大股東,正在進行資產整合,先正達轉基因技術實力雄厚,公司作為整合當中唯一一家純種子公司,未來可能會擔任更為重要角色,助力公司在轉基因領域實現彎道超車,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