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安平
黨的十九大不但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而且通過了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了黨章,從而樹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偉大旗幟。全國人大第十三屆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了憲法,實現了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黨中央和全國人大的重要舉措,對于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在正定》《習近平在廈門》《習近平在寧德》《習近平在福州》五本一個系列的采訪實錄,精彩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故事:“他有過曲折的少年時代,也有過奮斗的青年時代。他從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到黨的總書記,從普通公民到國家主席,從普通軍官到軍委主席,在黨和國家各個領導層級都工作過。他從西北到華北再到東南沿海地區,一路走來,在中國的西部、中部、東部地區都留下了足跡,書寫了農民、大學生、軍人、干部等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活工作足跡,了解他“腳踏實地,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執政為民”的實踐擔當和領導風范,對于我們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內容、基本要求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是“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八個明確”是:“明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明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和戰略布局;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明確了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明確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這從理論上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十四個堅持”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全面從嚴治黨。”這在實踐上制定了明確的方案、有力的措施和具體的行動。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決定理論,是理論的來源,是理論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理論的最終目的,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產生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科學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理論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因此,筆者認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既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要堅持“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之科學發展觀。
筆者試從“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推進,戰略布局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這個指導思想出發,結合“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兩個方面的具體實踐戰略,以《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在正定》《習近平在廈門》《習近平在寧德》《習近平在福州》采訪實錄記載的主要內容為素材依據,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實踐進行初步探索。
關于新發展理念的實踐初探
堅持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提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那如何創新性發展、高質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才是“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指出: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新發展理念重在一個“新”字,就是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或在前人之事的基礎上,敢于實踐、敢于推陳出新、敢于不斷創新,并且能實踐出新事物、創造出新成效,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日益向往”。從1969年到1996年(從延川到福州),習近平總書記就是這樣以“開拓進取,執政為民”的情懷“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地進行了探索實踐。
1969年1月,習近平從北京到陜西省延川縣“上山下鄉”當知青,他落戶到了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197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在此之前,村民梁玉明擔任黨支部書記,他介紹:“從1974年1月擔任黨支部書記,到1975年10月離開梁家河去清華大學讀書,在將近兩年的時間里,他最少辦了五件在當時看起來是了不得的大事情:第一件是借鑒四川綿陽辦沼氣的經驗,在村里點亮了陜北高原上第一盞沼氣燈,解決了農村燒柴的老大難問題。第二件是從四川帶回了種植烤煙技術,帶領村民種植烤煙,發展經濟。第三件是帶領村民打了一口井,解決了全村人的吃水問題。第四件是給村里辦了鐵業社和縫紉社,鐵業社制造和修理割草的鐮刀、挖土的鐵锨、鋤地的鋤頭等,解決了社員對勞動工具的需求;縫紉社解放了婦女勞力,幫助更多人解決了瑣碎的縫縫補補,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糧食生產中。第五件事情是帶領村民大搞河橋治理,打了五大塊壩地。”這五件事情現在看起來簡單,但梁玉明同志說:“這給我們村里帶來了很大的變化,直到今天,我們村里人還在受益。”
接替習近平擔任梁家河村黨支書的石春陽同志介紹:“搞這些副業,是有一定風險的,很容易被扣帽子。所以,一般情況下,村干部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過問這些事情,也不搞這些副業。”
那個時候還沒有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觀念比較守舊。當時年僅22歲的習近平“敢想敢干”,實為“新發展理念”“創新精神” 和“我將無我,不負人民”之真心、真意、真情的探索實踐。
1982年3月到1985年5月,習近平任河北省正定縣委副書記、縣委書記職務,他的“新發展理念”“創新精神”進一步得到了探索實踐。根據正定縣正好地處省會石家莊市和農村之間的特點,他提出正定應該走“半城郊型”經濟的發展路子:“依托城市、服務城市、打入石市、擠進京津、咬住晉蒙、沖向全國”的經濟發展思路,并提出“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長、補其所短、應其所變”的二十字經濟發展方針;另外還提出“人才是發展經濟、翻番致富的根本”,正定應該“大念人才經”,主持制定了廣招人才的《關于進一步解放思想,放寬政策,加快我縣經濟發展的若干規定》(簡稱“人才九條”),1983年3月29日,《河北日報》頭版頭條刊發了這個“人才九條”,一下子震動了全省甚至全國,正定縣當年引進人才374人。曾擔任過正定縣縣長職務、和習近平共事3年的程寶懷同志詳細介紹了習近平在正定干的一件“很有魄力”的事,更是對“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很好的詮釋。
程寶懷同志介紹:“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當時要拍攝《紅樓夢》,需要建一個40畝地大的臨時攝影棚。當時,習近平同志正在醞釀發展旅游業,當聽到這個消息后,敏銳地意識到正定的機會來了,就派人和劇組聯系。劇組到正定后,原計劃投資49萬元,讓正定投資27萬元。他考慮《紅樓夢》拍攝完后,臨時攝影棚經不起風吹日曬雨淋,正定什么也落不著,就提議建一個‘真實的榮國府。這個想法得到了制作中心的支持。后來,正定縣投資350萬元建了‘真實的榮國府。1986年建成開放后,第一年門票收入221萬元,旅游總收入達1761萬元。這個時候,他已經擔任了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
從1985年6月到1996年2月,習近平除任職福建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外,還曾擔任寧德地委書記和福州市委書記。如果說在冀中平原的正定是搞農業工作,那么來到東南沿海,習近平開始參與城市建設和管理,“新發展理念”和“創新發展精神”讓他和廣大特區建設者并肩奮斗,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
曾擔任過廈門市委副書記、和習近平在一起工作過3年的李秀記同志介紹:“在上任后的一次市委常委的組織生活會上,他說我來廈門工作,用孫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來勉勵自己,地位變了,作風不能變。后來,他告誡干部‘發財不要當官,當官就別想著發財‘干事業就得一心為公。1986年8月開始,歷時一年半時間,他作為分管計劃工作的副市長,主持編制了《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擔任寧德地委書記后,時年35歲的習近平從深入調研起步,先是跑遍了地區9個縣,建立了“四下基層”制度,隨后提出“弱鳥先飛”理念,同時倡導“滴水穿石”精神,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改善寧德基礎設施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下決心用“新發展理念”和“創新發展精神”,帶領閩東百姓擺脫貧困。擔任福州市委書記(包括任福建省委常委和福建省委副書記但主要負責福州市委工作期間)后,習近平倡導“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思路,規劃了被福州人民稱為“3820”工程的發展戰略目標——《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福州實現跨越式發展,打造了國際化福州城市的形象。
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初探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同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達到新高度,國家軟實力顯著增強”。如何搞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從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堅持政治家辦報、辦刊、辦臺、辦新聞網站”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哲學社會科學”“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在“核心”,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體現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明確堅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和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問題。無論是在梁家河還是在正定乃或是在廈門、寧德和福州,習近平既從“打鐵必須自身硬”做起,精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立志成為堅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也廣交新聞和文學界朋友,還關心指導新聞文學界用先進的文化引領人,高舉黨的旗幟,領導黨的新聞宣傳、文化思想等工作,堅定地帶領群眾朝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不斷前進。
梁家河村返鄉知青王憲平曾到文安驛公社迎接知青,他介紹:“那天,我幫知青搬行李時,發現其中有一個老式棕箱、一個皮箱,看起來不起眼,但搬時卻特別沉。”梁玉明同志介紹:“后來我們才知道,那個沉甸甸的箱子是習近平的,里面裝的全都是書。大伙感慨地說,這兩大箱的書,我們干慣了體力活的社員都覺得太沉了,他竟然從北京一路搬到了千里之外的山溝溝里來,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雷平生同志既是習近平在北京八一學校的同學,也是同時上山下鄉、同在梁家河大隊插隊的知青,還在同一孔窯洞里住了六年。雷平生同志介紹:“習近平思路寬廣、思想活躍,分析問題能力很強,這同他刻苦讀書學習分不開。他既勤奮好學,又注重分析對比。”在共同生活的幾年里,“他每次探親回來,總能帶回來一些新書。有一次,他帶回來厚厚一本《資本論》,躺在炕上專注地閱讀。過后,他和我議論起來這部著作,談了很多關于《資本論》不同版本沿革的知識”“習近平對馬列著作版本沿革是很注意的。有一次他議論起《共產黨宣言》的中譯本問題,說有從俄、日、德、英、法不同語言翻譯過來的中譯本,很多學者對此都有不同貢獻,但又各有側重”“習近平總書記讀哲學書籍,主要還是讀馬列主義哲學”。
《習近平在正定》一書的出版說明中講:“習近平當年從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初到正定,身為縣委副書記,習近平分管精神文明建設和教育工作。就是后來擔任書記時,他對這些工作仍然十分重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大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在正定工作的3年時間里,習近平正是這樣探索實踐的。
曾擔任過正定縣副縣長的王幼輝同志介紹,正定是文化古城,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樓”之說,習近平對文化非常重視,他提出來把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扎扎實實辦幾件實事,一是修建了常山公園,二是修繕、彩繪大佛寺,三是組建乘飛機旅游觀光的公司,四是興建榮國府。“他還給我算了一筆賬:‘不僅僅是榮國府賣門票的問題,也不是讓游客看一會兒就走。游客不僅可以在榮國府參觀,還可以在榮寧街吃飯、買紀念品。如果我們正定只有一個隆興寺的話,游客一上午就走了,只在此停留半天。如果我們再加上榮國府和榮寧一條街,游客最少能停留一天。這一天之內,他要吃喝,要住宿,要消費,這樣他就把錢留在正定了。這樣的理念,今天看起來不算什么,但在當時,不得不說這是習近平發展文化產業的獨到眼光,他的思想很有遠見。”
擔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期間,習近平分管文教宣傳工作,后來擔任寧德地委書記和福州市委書記期間,也對新聞宣傳工作十分重視。曾在廈門日報社當過10年文藝副刊編輯的陳慧瑛,是習近平在交往了作家路遙之后的又一位作家朋友。其實早在正定的時候,習近平就已經有宣傳經驗和習慣與新聞單位打交道了。程寶懷同志介紹:“‘人才九條制定好后,他讓我印了兩千張宣傳單,發到生產隊,廣泛張貼,并讓我送到石家莊地區的《建設日報》發表。結果人家不敢登。我把這事說給他后,他說你去找找《河北日報》,一定沒問題。結果《河北日報》總編輯林放同志看了后非常高興,說正定縣委班子思想解放,膽子大,就把‘人才九條刊發在頭版頭條了。”
邢常葆同志曾擔任過寧德電視臺臺長,邱樹添同志曾擔任過《閩東日報》副總編輯,他們介紹:習近平曾在寧德提出“四下基層”,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方方面面的建設。習近平強調要加強新聞宣傳,通過加油鼓勁來推動工作。“習近平深知宣傳工作在我黨政權建設中的重要性,他對新聞工作十分重視,提出要在閩東辦一份報紙、建一個電視臺”,因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不能光靠幾個干部跑幾個村子,那樣覆蓋面太小,還要依靠宣傳工具依靠媒體”,可“當時福建全省只有寧德沒有地方黨報”,最后“在他的推動下,停刊20年的《閩東報》(1993年改為《閩東日報》)很快復刊了,《閩東通訊》隨后創刊,1990年12月電視臺也建起來了”。這些都成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有效途徑和輿論陣地。
邢常葆同志還介紹:“習近平不僅關心新聞事業,而且懂新聞,對新聞工作有很高的要求。他說過‘新聞學作為一門科學,與政治關系很密切。但不是說新聞可以等同于政治,不是說為了政治需要可以不要它的真實性,所以既要強調新聞工作的黨性,又不可忽視新聞工作自身的規律性。”邱樹添同志還介紹:“關于如何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習近平有自己鮮明的觀點。他有兩篇重要的文獻值得深入研究,一篇是為《閩東報》撰寫的復刊詞,題目是《堅定方向弘揚正氣振興閩東》;另一篇是《擺脫貧困》一書中收錄的新聞工作會議講話,題目是《把握好新聞工作的基點》。復刊詞開宗明義地指出‘堅定方向,弘揚正氣、振興閩東的辦報方向,明確了辦報宗旨。一般來說,地委書記能講到辦報宗旨已經很可以了,但他又講出了‘四為主的編輯方針,要求報紙‘堅持以經濟建設報道為主;以正面報道為主;以地方消息為主;以新聞報道為主;在《把握好新聞工作的基點》一文中,他說:‘我們的黨是從人民中產生的,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黨性和人民性本質上是一致的,我們強調的黨性,飽含著人民性的深刻內涵,新聞工作者就是既要宣傳黨的主張,又要充分體現人民的愿望、要求,把兩者統一起來。”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思想)和習近平從西北內陸到東南沿海期間形成的發展思路和執政理念,既一脈相承,又一以貫之,可以說是這個思想核心要義探索實踐的基礎篇、典范篇、精彩篇,其中既有梁家河元素,也有正定元素,亦有廈門、寧德和福州元素。深入學習了解這個探索實踐過程,對于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干事擔當的工作作風和更加自覺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決實際問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意義深遠。
(作者單位:寧夏石嘴山市新聞傳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