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偉

姓名:杜才富
職務: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油菜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
專業特長:先后育成雜交油菜品種17個,并通過國家審定或登記,獲新品種保護權26項,推廣5000多萬畝。油研7號”獲得當時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貴州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剛開始時肯定困難啊,育種要經過大量的試驗數據,要實地種植,還有培育成功之后的推廣。”杜才富說,“但是我們就有股倔勁,認定了這個方向,就心無旁鶩地走下去,一切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正是這股倔勁讓他在油菜育種這條路上越走越篤定。
這個為油菜傾其所學之人正是貴州省油菜研究所黨委書記杜才富。他是農業農村部油料專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貴州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先后育成雜交油菜品種17個,并通過國家審定或登記,獲新品種保護權26項,推廣5000多萬畝。
上個世紀60年代出生的杜才富,是貴州油菜發展道路的先行者、是親力親為的參與者、更是貴州油菜育種從弱到強過程的親歷者。
上世紀80年代,由于優質油菜品種的缺乏,導致當時市面上普通的食用油營養成分并不是很好,人體的營養吸收率也比較低,是非優質的食用油。而優質油菜品種的培育與推廣應用,是獲得優質食用菜籽油的基礎。
在原所長候國佐研究員的帶領下,杜才富和同事們不斷奔走在實驗室和實驗田。經過數年的探索實驗,“雙低”雜交油菜品種“油研七號”誕生了。
從油研7號、油研9號……如今,杜才富選育出的油菜品種僅賣到省外的就達50余個;從品質上,杜才富選育的品種不但畝產高于很多品種近15%,而且出油率也比很多品種高5%。
“我們省的西部和南部都是芥菜型和白菜型的本地性早熟油菜,可這個品種卻有產量低、品質差的缺陷,看到這一情況,當時就想著要研究一種產量高、品質好且適合貴州氣候、土壤的早熟油菜品種。”杜才富說,后來,終于選育出了產量高、品質好的油菜新品種寶油早12,原來農戶種植的品種產量150斤,而寶油早12可以達到300斤,一畝地的產值可以翻一倍。
優良的油菜種子,需要廣泛的推廣種植,杜才富把目標鎖定在長江流域農業大省。在當時來說,一個落后地區的科研團隊要到發達的中東部沿海推廣科研產品,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又會引來多少質疑?
“培育出優質新品種,必須讓全國人民都享受得到,這樣才能體現出它的真正價值。”懷著科研成果最純粹的是為市場創造價值的想法,杜才富帶領團隊走遍了長江上中游附近13個省份,在汗水的澆灌下,油菜所的雜交油菜新品種開始在全國各地開花,“油研”優質油菜品種在全國累計種植面積超過1億畝,創社會效益超過100億元。
為什么要做成果轉化?杜才富說:“就像我的人生格言一樣,不管做什么都要為社會創造價值,我們做科研的更要如此。”
“每一次試驗都是一場戰斗啊,是自己與自身的博弈,為了觀察育種的細微變化,我們在試驗田里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不為外人道也的艱辛、孤獨,杜才富始終堅持科研本心,方換來豐碩成果。
由他參加育成的中國第一批優質雜交品種“油研5號”“油研7號”“油研10號”。“油研7號”獲得當時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貴州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8年后又主持育成的黃籽高油分“雙低”雜交新品種“寶油85號”、“油研818”“福油508”“凱育118”“油研57”五個品種先后通過國家審定。
杜才富認為油研方向要緊貼時代脈絡,以問題為導向,最終為市場創造價值,不能單純的埋頭研究,要從科技服務企業出發,體現科技支撐,更好的做到農科來源于民,更回報于農。從2016年開始,在傳統的育種基礎上,杜才富帶領貴州油菜科研所還開拓了“高效油菜”“飼料油菜”“菜用油菜”“觀賞油菜”等四大類,植根貴州沃土、沐浴改革開放春風、讓漫天遍野的黃育出貴州農業生產新希望。
杜才富說,從事科研事業不僅要有科研認識,而且要有科研情懷。“現在很多學生下地很困難,我覺得還是需要培養科研人才的情懷。要是喜歡就不會覺得很累。袁隆平90歲了還下地,這就是情懷。我們在應用當中,也要把這個意識納入進去,崇尚科學精神,培養科學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