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蘭蘭
歷經4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紡織服裝業正迎來高質量躍遷的新30年發展
101.6萬億元!
2021年伊始,在世界經濟一片黯淡之時,中國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迎來經濟發展的里程碑式跨越。
這一極不平凡的成績,無疑為“十四五”新局開了一個好頭。
作為承前啟后的重要節點,“十四五”時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重構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實現期,也是順應新趨勢、形成新格局的關鍵期。而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中國將由此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已走過40年高速增長的中國紡織服裝業,也正迎來下一個30年產業發展的高質量躍遷。
時至今日,紡織服裝業已是中國在全世界居于先進位置的五大產業之一,成為中國制造強國建設的第一梯隊。
從規模上看,目前中國纖維加工總量約占全世界的50%,化纖產量約占71%,出口總額約占34%;從綜合能力來看,中國紡織產業鏈從門類品種、產出品質,到生產效率、自主工藝技術裝備等方面,普遍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基本完成紡織強國主要指標。
隨著“十四五”大幕開啟,如何解讀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握時代機遇與形勢變化,構筑紡織服裝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如何用好寶貴的時間窗口,切實做好產業自己的事?
1月16日,以“構筑紡織‘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為主題,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中國紡聯新聞中心承辦的中紡圓桌論壇第十五屆年會在北京召開,邀請眾多行業領導及權威專家對宏觀經濟政策、行業發展、未來趨勢等進行解讀和前瞻預判。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過去五年,我國紡織行業在世界第一生產大國的基礎上繼續實現長足發展,為‘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隨著科技創新與應用能力穩步增強,紡織行業不僅保持產業體系完整、供給規模穩定優勢,而且全產業鏈先進、優質、綠色制造水平均顯著提升,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作用得到鞏固,在國際紡織供應鏈中的影響力持續加大。”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表示,近年來,我國紡織行業發展深度調整轉型、著重提升發展質量。
從2020年紡織服裝業經濟運行數據來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影響,世界經濟衰退、市場需求萎縮,行業主要運行指標出現下滑,出口則在口罩等防疫物資拉動下出現超預期逆勢增長。而總量規模雖然同比下滑,但整體經濟運行亦呈現觸底回升、內需市場持續回暖、出口競爭力穩定釋放等積極表現。
2020年1—11月,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較2020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別回升13.4、3.6和1.5個百分點;2020年1—11月,規模以上企業銷售利潤率為4.3%,較上年同期提高0.1個百分點。全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銷售也在2020年8月以后連續保持單月零售額增長態勢,網上銷售則恢復更為迅速,到2020年7月底全國網上穿類商品零售規模已超過上年同期水平,2020年1—11月同比增長5.9%。
尤為一提的是出口,2020年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總額達到2912.2億美元,同比增長9.6%,出口規模接近行業在2014年創下的歷史最好水平。從出口產品來看,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對出口的拉動作用突出,占行業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25%左右,而服裝出口在2020年上半年形勢較為嚴峻,但到2020年下半年隨著海外經濟重啟逐步好轉,從2020年8月起單月出口額均實現正增長,到2020年年底出口額降幅已收窄至6.4%。
進入“十四五”時期,行業發展環境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在國際經濟、政治格局深刻調整下,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經貿合作機制發生改變,總需求增長放緩趨勢明顯,貿易環境風險持續存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蔓延推動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紡織產業分工合作格局發生重要變化,我國紡織行業參與國際貿易、投資及供應鏈合作的難度有所增加。
面對愈加復雜嚴峻形勢,如何把握“十四五”重要戰略期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分析表示,進入到全球化的下半場,世界范圍內的風險、沖突、對抗明顯上升,過去以代工(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ce)、代設計(ODM,Original Design Ma nufactuce)、代工廠經營自有品牌(OBM,Orignal Brand Manufactuce)為主的全球貿易“黃金時代”已經結束,從“十四五”時期開始,世界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將會出現深刻調整。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影響下,一個國家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張燕生認為,當前的數字化發展將帶動新“三鏈”時代由汗水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諸如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涌現將使得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變得更短、更有彈性與韌性、更能針對性滿足小眾需求痛點;產業鏈數字化、制造鏈服務化、貿易鏈專業化、服務鏈國際化、城市群將成為空間競爭形態;生活性服務業質量小而美、生產性服務業高端全球化、公共性服務業智能扁平化,形成服務與制造、服務與實體、服務與數字、服務與城市、服務與民生深度融合。
因此,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到新的階段,紡織服裝企業要把握好開局之年的三個“新”特點,講好產業未來發展的三個“新”故事:即適應新發展階段,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實現現代化強國目標;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培育參與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同時,推動產業走向科技創新,集合世界智慧深化供給側改革,以更好滿足新生代消費需求;推動產業治理現代化,真正發展為全球領先并且會持續領先的行業;推動產業補短板、鍛長板,提高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水平,與全球高端對接,講好創新、法治、高端故事。

數據來源:The Fiber Year、世界貿易組織、國家統計局、中國海關、中國紡聯產業經濟研究院
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更進一步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這些都為紡織服裝行業在“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指明方向。
對此,張燕生表示,圍繞堅守實體經濟,筑牢制造業基礎,國家下一步將集中力量提升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和產業基礎能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對于紡織服裝業來說,要從突破原始創新、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三個方面發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據高勇在年會上表示,“十四五”期間推動紡織服裝業高質量發展有兩個重點方向:一是堅持自主自強的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主要表現在加快纖維新材料及配套裝備自主創新,補齊產業鏈短板,更好滿足全面小康社會下多領域、多元化、多層級的消費及應用需求;堅持提升綠色制造能力,打通可持續發展路徑,為我國在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出有益貢獻;發展高端紡織制成品,全面強化先進、優質制造產業基礎,提升產業鏈、價值鏈分工地位;大力發展紡織智能制造,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組建有效創新聯合體,通過持續優化生產效率與生產模式,保障產業穩定、安全發展。
二是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調整為發展主線,強化對需求側的引導作用,推進產業體系現代化,主要表現在大力優化產業鏈結構,提升紡織產業體系的價值創造能力,以融入國內大循環格局為核心立足點,推動紡織全產業鏈產品加強品牌化發展,主動提升對消費市場的引領作用和掌控能力;立足深度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推動產業區域結構優化調整,打造東部沿海地區世界級產業集群先行示范區,促進中西部地區新興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形成有序分工合作、高效滿足內需、助力新型城鎮化的紡織產業布局體系,并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對國際供應鏈優質資源的整合利用,同時選擇適宜地區穩妥推動制造產能國際化布局,促進產業資源優進優出,與國內產業布局實現協同、互促發展。
進入“十四五”新征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支柱產業、解決民生與美化生活基礎產業、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優勢產業”將成為產業新定位,紡織服裝業將圍繞于此,通過堅定推動高質量發展,鞏固行業對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努力做出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目標相適應的發展新貢獻。